首圖“鄉土課堂”咂摸出正宗京味兒

2018-01-12 09:35:22|來源:北京日報|編輯:李玥

  明兒才到每週一約的“鄉土課堂”,可昨兒一大早,劉鳳鳴就翻起這幾年累積的好幾本課堂筆記。“這些都是從名師、專家的科研成果裏聽來的。每回翻出來讀讀它們,才覺得咱這輩子沒在北京城白活。”家住馬連道社區的她已經是連續五個年頭趕赴首都圖書館的“鄉土課堂”之約了。從當年的“上班族”到去年年底剛退休,五年來她對自己生活的這座城市了解更深,也更有感情了。

  “鄉土課堂”是“首圖講壇”每週六上午推出的品牌講座欄目,由首都圖書館、北京史研究會與北京市社科聯聯合舉辦。講座立足於北京鄉土主題,以科普化的語言向市民傳播北京的歷史文化。自2003年1月開辦以來,15年裏累計舉辦講座750場,13萬餘人次借此了解北京。“當時覺得館裏很多人文社科類講座不構成體系,想通過專題化的形式把它們固化成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大課堂。”首都圖書館副館長陳堅透露,考慮到北京最有魅力的便是三千多年的建城史,這才有了以“鄉土”為題的講堂。事實上,首圖還推出了其他門類的講堂,不過存續最久、影響最大的,要屬這個“鄉土課堂”了。

  如今“鄉愁”成了熱門詞彙,實際上“鄉土課堂”便是“鄉愁”的極佳載體。“那時我們當然預料不到‘鄉愁’會被拔高到如此地步,不過熟悉自己腳下的這片土地,的確是很多人的夙願。”北京史研究會會長李建平15年前參與了這檔品牌欄目的策劃,也見證了它發展的足跡——從最初每堂課二三十人到現在一百五十把椅子也不夠坐,很多人盤腿就往地下坐。“他們告訴我,從這裡解開了太多心中的謎團,也可以從容回答兒孫輩提出的很多問題了。”李建平舉例,像北新橋東北角的那口幾乎每個老北京人都知曉的古井,以及那些被傳得神乎其神的所謂凶宅,授課老師都會以詳實的歷史文獻和檔案,讓大夥兒心服口服地接受科學解釋,不再以訛傳訛。

  劉鳳鳴就對那些王府大院特別感興趣。“總琢磨著當年在那裏生活的人到底是什麼模樣兒。”她説,弄懂了這些,不僅自己豁然開朗,還能給十來歲的孫子講講。百姓的好口碑也反過來促使課堂品質的提升。“現在每年報上來的講課選題有上百個,可一年只有五十多節課,只能是好中選優。”李建平説,如今研究北京城歷史方面的專家、學者都以能登上這裡授課為榮,“圈裏內行人都知道,真正好的科普講堂都是由名家、大師完成的,因為它必須要有紮實的科研成果做支撐。”他半開玩笑説,由於想報名登臺者太多,在水準相當的情形下,一些京味兒方言講得不地道的,都被擠下去了。

  堂堂課爆滿的背後,是專家、學者與市民、百姓的一次次面對面溝通的結果。原來,每年十一月至十二月間,都會由北京史研究會、市社科聯、首圖出面,組織熱心聽眾開一次讀者座談會,了解他們來年想聽的內容。李建平總結出三大塊熱門話題——名勝古跡、文化遺存以及傳統故事的幕後,於是上週六的開年頭堂課,他圍繞白塔寺、北海、天壇三大古跡,講了兩個半小時。

  有趣的是,一些熱心聽眾回到社區還開起了分課堂。今年68歲的肖力在這裡聽課已經超過10年,記下的筆記簿也快十大本了。原來住在勁松社區的她辦起了“社區大課堂”,用社區居民聽得懂的語言,把她從課堂上聽到的內容再講授一遍。如今搬遷到東五環邊上的富力又一城社區後,她的勁頭兒更足了。不少人聽完課後,會自發結伴兒到課堂提及的那些名勝古跡轉悠幾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