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頭溝爨底下村史陳列室講述“爨”字讀音由來

2018-08-06 19:00:08|來源:北京晨報|編輯:葛寧遠

  原標題:村史陳列室講述“爨”字讀音由來 

  門頭溝區爨底下村:

  又到暑假,門頭溝爨底下村迎來了絡繹不絕的遊客和寫生者。“爨”字怎麼讀?村裏人為何都姓韓?遊客的疑問都能在爨底下村鄉情村史陳列室找到答案。

  制高點陳列室可俯瞰古民居

  齋堂鎮爨底下村距北京最高峰靈山不足10公里,距今已有400多年曆史。灰瓦飛檐、石壘的院墻、錯落有致的格局……村裏現保存的70余套明清時代的四合院民居,是我國首次發現保留比較完整的山村古建築群。沿著青石板路拾級而上,到達全村最高處,就是爨底下村鄉情村史陳列室了。這裡由過去的一處“地主院”改建而成,共200平方米,2016年正式對外開放。站在制高點上向下看,爨底下村恬淡秀美的景色如山水畫一般鋪展開來。“這裡海拔有650米,向下看,整個村落依附在山坡上,形狀像金元寶一樣,是很好的寓意。”講解員説。

  梳頭盆還原百年前生活場景

  陳列室展板詳細介紹了“爨”字的歷史由來。“爨”字讀四聲的cuan,一是根據姓氏而來,二是源於軍事地名。“爨”字看著難寫,但記憶卻有竅門——興字頭,林字腰、大字下面加火燒。大火燒林,越燒越興,豈不很熱?村委會書記韓革立説,所以全村都姓韓,是取“寒”的諧音,與“爨”字互補。在展板上,爨底下村地理風貌、家族家譜等內容也一一展示。

  荊條編制內糊油紙的酒簍、打理頭髮用的梳篦……由清朝民居改建的陳列室還還原了當時住戶的生活場景。其中一件老物件是中間被分隔開來的小木盆,據韓革立介紹,這是可以同時盛清水與桂花油的梳頭盆,過去條件好的人家才能用得上。另一間陳列室將村裏唯一的“大五間”房屋恢復成歷史原貌,桌椅的擺放、字畫的佈置以及當年的土炕,都按當年的原樣真實再現。

  65歲講解員講述村裏歷史文化

  為提高大家建設陳列室的熱情,全面展現爨底下的村史,村兩委號召村民積極捐獻老物件。各種古董農具、炊具陸陸續續進駐陳列室,數量有上百件之多。65歲的韓孟齊老人熱情極高,不僅捐獻家裏的老物件,還主動要求負責看管陳列室,經村兩委決定,聘用韓孟起為陳列室看管員。每天早晨,老人都準時登上爨底下村最高處的鄉情村史陳列室義務為參觀者講解,打掃衛生和日常維護也由老人獨自完成,但是老人感覺很自豪,“能讓更多人了解我們村兒的歷史和文化,是件很幸福的事兒。”(北京晨報 記者 張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