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區:一切為了百姓的文化福祉
原標題:一切為了百姓的文化福祉
——記房山區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
2018年“舞動北京 祝福祖國”房山區迎國慶群眾舞蹈展示
文化週末大舞臺
週口店鎮綜合文化活動中心
週口店遺址
房山區文化活動中心
週口店北京人遺址 、琉璃河西周燕都遺址、千年古剎雲居寺、北京地區第一個皇陵金陵……
説起北京西南房山區的歷史文化遺存,可謂俯拾即是。這兒的老百姓就像生活在一個沒有圍墻的博物館,人人都能神采飛揚地道出幾件發生在這片土地上動人心魄的故事。
歷史上的房山文化是金燦燦的,隨著時代發展,人民生活水準的提高,今日房山的現代文化也是蓬勃火熱的:為保護利用好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産,因地制宜建造博物館、美術館;在黃金地段預留公共空間,建造大型文化活動中心;即便在距城區百公里之外的山溝溝中,老百姓也能在村裏的文化禮堂拉開架勢,來一段山梆子解解悶兒……
百姓文化福祉關乎幸福指數,2017年,房山區獲得了第一批首都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的資格。為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區文化工作者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工作理念,深刻總結“公共文化資源整合的房山模式”的典型經驗,圍繞房山區整體發展規劃,對標《首都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創建方案》和《首都公共文化服務示範區創建標準》,不斷加大資源統籌和財政投入力度、深化全區各級各類文化資源融合發展,示範區創建成效明顯。
■ 文化設施體系化,文化服務便捷高效
從房山區城關鎮狹小老舊的圖書館、文化館到坐落于長陽鎮3萬平方米、集文化館、圖書館、電影放映三位一體的大型文化綜合體,2017年1月1日正式啟用的房山區文化活動中心是全區文化工作者真抓實幹交出的一張漂亮成績單。
雖然如此大手筆也曾為外界擔憂人氣不高、資源浪費,但一年來老百姓的口碑和入館100余萬人次的數據表明:房山人的文化需求是一座亟待挖掘的富礦。
卡通小機器人幫忙借還書、兒童區特配圖書殺菌機、360度全景展示館內地圖、場地置換免費向公眾提供藝術培訓。如今房山區文化活動中心已成為當地百姓的第二書房和文化共享的舞臺。而以前的老圖書館和文化館也沒廢棄,仍然作為房山區圖書館和文化館分館繼續為居民服務。
文化活動中心寬敞熱鬧,但對於轄區面積2019平方公里的房山來説,基層文化設施如何佈局以滿足全區人民的文化需求更為緊要。面對挑戰,房山區文化委員會通過資源整合、新建、改建等方式,實現了全區28個鄉鎮(街道)、457個行政村和145個社區公共文化設施的全覆蓋。即便在偏遠的蒲洼鄉、南窖鄉,農村文化活動室裏也五臟俱全,電子閱覽室、棋牌室、排練室等一樣不少。
今年8月15日,房山區文化館、圖書館總分館制暨文化活動中心理事會正式啟動,全區文化場所的互聯互通更加緊密。從區級文化活動中心到鄉鎮(街道)文體中心,將其連接起來的是先進的公共文化數字管理平臺、服務平臺、大數據分析平臺,實現區域內文化講座、藝術培訓、劇場演出等文化藝術活動網上預約,平臺與全區28個鄉鎮(街道)綜合文化中心互聯互通,各鄉鎮有哪些文化活動、文藝團隊、演出道具一目了然,方便在大型活動時及時調配資源。今年,區文化活動中心被文化和旅遊部評為“服務基層、服務農民先進單位”。
目前,房山區已經建立起以區文化活動中心為龍頭,燕山文化活動中心等區域文化設施為骨幹,鄉鎮(街道)綜合文化中心和行政村(社區)文化活動室為基礎,智慧長陽美術館等社會文化設施為補充,覆蓋城鄉、結構合理、功能健全、實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設施網絡體系,通過各類文化設施資源共享、聯合服務,使公共文化設施整體效益得到充分發揮。
■ 服務供給多元化,文化配送到基層
“舞動北京 祝福祖國”房山區迎國慶群眾舞蹈展示活動、“閱讀啟智 夢想起航”少兒親子故事會、文化週末大舞臺演出、週末相聲俱樂部……
每逢節假日,即便不想外出旅行,房山區百姓也可以在家門口參加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給悠閒的生活添點樂趣。文化活動中心大樓內,人們可以通過連廊,從圖書館進入文化館,既可以參觀展覽,也可以參與古箏、素描、朗誦、插花等十幾類藝術課程。據悉,中心的公益課程經常是消息剛在網上發佈,名額就被居民“秒搶”了。
伴隨著設施升級,房山區以城鄉一體化為目標,把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文化活動、服務效能提升有機結合,不遺餘力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目前,區文化活動中心已經實現從單一的公管公辦到匯聚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創建,通過場地置換的方式與社會上有經驗的文化機構合作,豐富文化供給,在館職員的角色定位也由業務執行向管理人轉變。此外,通過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的方式,房山區智慧長陽美術館、竇店民族文化宮劇場也向公眾免費開放。
街道、鄉鎮也各顯神通,發揮地域優勢,面向群眾提供不同類型的文化服務。西潞街道蘇莊三里社區早在2012年就成立了北京市第一家社區文聯,現有會員300余人,涵蓋了社區居民、駐區商戶、學校教師等各界人士;閻村鎮的合唱事業開展得有聲有色,中國農民合唱培訓基地就落戶於此;週口店鎮文體中心坐落在鎮中心區域,是周邊村民的好去處,週一到週日人流不斷,活動辦得紅紅火火……
經過幾年建設,房山區已經形成中心城區文化活動亮點紛呈,周邊地區遍地開花的態勢。區級層面,春節百姓大聯歡、文化週末大舞臺、週末相聲俱樂部、世界讀書日群眾誦讀等已成為知名文化品牌,參與度高、影響力大。在基層,房山區形成了公益圖書、電影、活動、演出四大配送體系,以專業幹部進基層和購買專業服務相結合的方式,組織文化志願者及有關專家、文藝人才深入基層聯繫群眾,提供“點單式”文化服務。房山區還按照標準為全區村(社區)配備專(兼)職文化組織員,優化公共文化專業人才、文化志願者、業餘文化骨幹三支隊伍。目前,全區共有區級以上專業文藝表演團隊24支、鄉鎮級文藝團隊77支、村級文藝團隊593支、基層文藝骨幹近2萬名,他們如星星之火活躍在房山大地,點亮了村裏人原本單調的日子,掀起了基層文化建設的熱潮。
■ 資源整合有絕招,柳暗花明天地寬
今日,您若來閻村鎮綜合文化中心,工作人員一定會把您引到鎮社區成人職業學校;若到西潞街道綜合文化中心,更會看到樓的兩側挂著綜合文化中心和街道社區成人職業學校兩塊牌子。兩個本沒有交集的單位怎麼成了一家?這就要説到2015年房山區獲得的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項目——基層公共文化資源整合的房山模式。
曾經的房山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滯後,1/3鄉鎮街道無獨立設置的綜合文化中心。為破解難題,2014年,房山區文委與區教委密切合作,以閻村鎮、西潞街道成人教育學校為試點,開始對基層公共文化資源進行整合:房山區的成人教育學校普遍配有圖書室,其教學場所基本具備開展文化活動和培訓的條件。閻村鎮綜合文化中心搬進學校後,房山區文委有效整合圖書室、電子閱覽室等資源,開辦了聲樂、器樂、舞蹈、合唱等培訓,打造了梓萌書社、閻村學習網、中國農民合唱培訓基地等五大學習教育和文化服務平臺,市民來這裡一次,可同時享受多重服務、實現多個願望。
我國公共文化服務保障法中,鼓勵“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可以採取新建、改建、擴建、合建、租賃、利用現有公共設施等多種方式,加強鄉鎮(街道)、村(社區)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通過此種方式,房山區一次性填補了9個鄉鎮(街道)沒有獨立設置的綜合文化中心的空白。如城關鎮洪寺村綜合文化設施在2012年北京“7·21”特大自然災害中損毀嚴重,災後通過整合資源建成了北京市第一個村級現代數字化圖書館,實現了“一卡通”並與首圖並網,通借通還。為探索文物保護與合理利用的有機結合,房山區文化活動中心、區文保所和良鄉中學,三方合作共建房山區文廟國學分館,除了藏書和借閱功能,每週免費為市民舉辦國學知識講座,2016年,文廟國學分館榮獲“閱讀北京·十佳優讀空間”優秀單位稱號。
這些通過多種手段整合後的鄉鎮綜合文化中心實行一體化管理,明確設施配置、崗位職責、服務規範及考核細則四項主體內容,並編制《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管理工作手冊》,打造“四個一”標準化管理體系,即一個主陣地、一支隊伍、一本文化菜單和一套考核體系,紮實推進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
■ 立足優勢出特色,文化繁榮惠民生
郵遞員任成水用“鐵腳板兒”踩出了山裏與山外的“心靈郵路”;大山的兒子王硯香把群眾放在心坎上,把商店“背”進山溝溝裏;“70後”衛生院長王金輝帶領全院醫務工作者進山下村巡診,給“白衣天使”著上了“黨旗紅”……
不久前,以房山區基層黨員真人真事串排的原創百姓宣講劇《北京西山那抹紅》正式首演,展現了這塊土地上,共産黨員和人民群眾心連心,血濃于水的親情。目前,該劇已經推出精簡版,走進農村文化大院、文化廣場演出,豐富百姓文化生活的同時,也向外界展示了房山區不平凡的發展歷史以及新時期的新風貌。
近年來,在原有文化品牌的基礎上,房山區文化工作者勇於創新,深入挖掘新時期活躍在百姓身邊的人物事跡,創作出一批深受歡迎的精品文藝節目。為鼓勵創作,在全區設立“房山區文學藝術精品創作”項目,建立房山作家書庫,實施房山文學藝術家作品影視化、戲劇化、舞臺化、數字化工程,加強房山作家藝術家隊伍建設。
一鎮一品特色文化品牌的打造,讓不少曾經名不見經傳的小鎮聞名全市,吸引遊客前來觀光旅遊或企業落戶。如琉璃河鎮梨花文化節、長溝鎮長走大會、史家營老子文化節、大安山山梆子節等,每年文化活動不少於3000場次,參與人數百萬人次。 這種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有意識地與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的做法,使示範區創建工作不僅體現首都城市戰略定位,更有效推動了地區經濟長遠發展。
每年10月份,週口店坡峰嶺的紅葉都是最好看的時節,深秋的坡峰嶺頗有一種“彩練當空舞”的氣勢,除了一片耀眼的紅,更點綴著黃、橙、綠等各種顏色。每當此時,農閒時節的週口店老百姓會走出家門,拿出房山人的文化自信,在漫山的繽紛色彩中,貢獻一片片歌聲、鼓聲、讀書聲,成為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上一道動人的文化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