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紅門新路起名尋根探源
原標題:大紅門新路起名尋根探源
海戶屯、南木樨園、趙公口等進入地名保護名錄
隨著城南行動計劃不斷推進,位於南中軸線上的大紅門地區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配合大紅門地區規劃建設,本市對建設區域內道路、橋梁進行了地名規劃,地名文化遺産保護也成為規劃重點之一。近日,大紅門地區地名規劃公示書對外發佈,公示期為30天,至2月17日止。市民可在網絡公示頁面下提出意見建議。
梳理區域歷史地名資源
此次地名規劃由市規劃國土委豐臺分局和北京勺海堂文化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合作開展。規劃範圍北至南三環,西至馬家堡東路,南至時村大街-石榴園中街,東至榴鄉路。規劃面積約3.6平方公里,重點對城市幹路和支路名稱進行設計。
“大紅門附近歷史文化資源較為豐富,地名文化遺産保護也是規劃重點。”相關負責人介紹。
為了把握傳統文脈,在地名設計之前,規劃人員先行展開了課題調研,進行資料調查和實地考察。從清乾隆年間的《日下舊聞考》到新中國成立以來豐台區地圖等資料,都被“一網打盡”。
“魏晉時期,涼水河一帶是薊城外重要的休閒遊覽目的地,時稱清泉河。金元統治者喜好遊獵,這裡成為連接京城與城南遊獵區的重要通道。”相關負責人介紹,由於歷史悠久,大紅門地區地名資源豐富,類型齊全。經初步梳理,反映宗教景觀的地名有海慧寺,反映村落髮展的地名海戶屯、趙公口、木樨園,反映古建築的地名大紅門、角門,山水地名有涼水河等。
為了保護這些地名文化遺産,規劃提出確定歷史地名保護名錄,包括海慧寺、海戶屯、南木樨園、後村、趙公口、馬公莊、馬家村、高莊、鄧家村、大紅門、賈家花園。在地名原點,還將設置地名保護標誌並做出説明。
新路命名尊重歷史文化
大紅門附近需新命名的規劃道路共14條,其中主次幹路3條,支路11條。
對區域歷史文脈、地理環境演變及區域文化特色的梳理,為地名設計打下了基礎。
規劃人員介紹,地名規劃一般要遵循穩定性原則、實用性原則,做到“方便使用,好找好記”,同時還要體現地域文化。
因此,在道路命名中儘量採用能夠體現地域特點的地名資源,對重要的歷史地名和老地名一般保留使用,對有特色的歷史地名要激活使用。
為了保持區域文脈的延續性,很多道路名稱都體現了老地名。如趙公口就是一個老地名,雖然已隨近年城市建設消失,規劃中仍將東起光彩路、西至覺海路的支路擬命名為趙公口南裏街。海戶是明清時期在南苑內負責維護苑墻、飼養禽獸、種植瓜果蔬菜的人,後來有了海戶屯這一地名。由此,規劃方案中設計了南海戶屯街一名,尊重歷史文化。
北起沙子口路、南至登高街的支路擬命名為園亭路。“這段道路橫穿賈家花園,根據《順天府志》記載,賈家花園為‘昔時園亭遺址’。”規劃人員説,根據資料調查,此處曾有園林營建,故命名為“園亭路”。另外,東羅園街、南海戶屯街、南木樨園巷、後村路、馬公莊路、馬村路等地名也源於老地名。
涼水河兩座橋梁獲新名
除體現歷史地名外,一些道路的命名既指示區位,又表達良好寓意,規劃人員花了不少心思。
如東起榴鄉路、西至南苑路的一條次幹路,因位於鄧家村、高莊之間,取鄧、高諧音,擬命名為登高街,寓意節節登高。
北起南三環、南至時村大街的一條支路擬命名為覺海路,這條路位於後村、海慧寺之間,取海慧寺之“海”字,“覺海”為佛教圓滿智慧的境界。
14條道路外,規劃範圍內還涉及橋梁兩座,均位於涼水河上。根據所在道路位置,擬命名為豐海橋和海戶橋。
“這次的規劃,希望構建具有大紅門地區地域特色的地名體系,塑造體現地域文化和城市功能的地名景觀。”規劃人員表示。
地名規劃一經批准,即具有法律效力,任何單位、個人都不得擅自修改。規劃方案獲批後,路牌、門牌建設,與地名內涵相配套的地名標誌物建設、地名解説系統、指路地圖等地名標誌配套也將逐步實施。(北京日報 記者 陳雪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