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為了這場特殊的“春運” 讓候鳥平安回家

2019-04-25 15:32:26|來源:北京日報|編輯:葛寧遠

  原標題:為了這場特殊的春運

北京:為了這場特殊的“春運” 讓候鳥平安回家

候鳥“降落”延慶野鴨湖。潘之望攝

北京:為了這場特殊的“春運” 讓候鳥平安回家

今年懷柔水庫有30余只銀鷗、30余只黑尾鷗過境,比往年多了好幾倍。 金建軍攝

北京:為了這場特殊的“春運” 讓候鳥平安回家

康復的大天鵝野外放歸。蔡代徵攝

  這是一段史詩般的壯麗旅程。從東亞到西伯利亞,從非洲到亞洲,從南半球到北半球。跨越山川、河流、海洋、荒漠、城鎮、田野,世界鳥類的季節大遷徙正在進行。

  全球有8條候鳥遷徙通道,其中有3條與中國密切相關,分別是東亞-澳大利亞、中亞-印度、東非-西亞線路。北京,則處在東亞-澳大利亞遷徙路線上,同時又位於我國東北地區向華北地區的過渡地帶,因此成為許多候鳥春秋兩季遷徙的高速公路。

  這是一場特殊的“春運”。據不完全統計,自立春以來,北京中轉站已經起降65萬隻次的候鳥乘客。除了野鴨湖、密雲水庫等樞紐大站外,大興南海子、房山大石河、懷柔寬溝等新興站點,起降乘客也較往年增加。黑鸛、白尾海雕、青頭潛鴨等珍稀鳥類頻頻現身。以麋鹿聞名的南海子濕地,今年首次出現了疣鼻天鵝組團來訪的盛況。

  為候鳥遷徙護航,北京的“春運”保障今年再次升級。市野生動物保護部門和千千萬萬市民用自己的努力,共同踐行一個樸素的諾言:讓候鳥平安回家。

  88個守望崗遍佈全市

  已是4月下旬,延慶野鴨湖濕地保護區仍是一片早春氣息。因為海拔較高,這裡的氣溫比城區低好幾度,春天也總是姍姍來遲。

  雖然沒有熱鬧的桃紅柳綠,但是這片春水碧如藍的廣袤水域,早已被南來北往、嘈嘈切切的各色鳥鳴聲喚醒。“春節過後沒幾天,第一批北飛候鳥就來野鴨湖了。”説話的是方春,野鴨湖野生動物監測站的工作人員。從2月份到現在,他和另外幾名同事,每天不間斷監測飛抵野鴨湖的春季遷徙鳥類。翻開他們的監測日誌,每日“鳥情”一覽無余。

  “2月13日。野鴨湖今天飛來了第一隻大天鵝。”

  “2月18日。今天來了5隻大天鵝、2隻白秋沙鴨、9隻綠頭鴨,還有在保護區越冬的近千隻灰鶴你來我往……”

  冬去春來的野鴨湖,水面繁忙程度不亞於首都機場。大天鵝、小天鵝、灰鶴、白秋沙鴨、白鷺、赤麻鴨、針尾鴨……大批候鳥從溫暖的南方越冬地,向北方涼爽的繁衍棲息地遷徙。短則數百公里,長則上萬公里的旅程,對鳥兒的體力來説是個不小的挑戰。地處遷徙通道、山清水秀、少人打擾的野鴨湖,是它們理想的旅途中轉站。

  據粗略估算,每年有10萬候鳥在野鴨湖過境“打尖兒”。“特別是每年11月份和來年的3月份,野鴨湖就變成了天鵝湖,美得很!”

  眼下,野鴨湖的天鵝大部隊已經離去。從方春手中的高倍望遠鏡看去,野鴨湖核心區水面上,仍有數千隻野鳥駐留,尚未完全返青的蘆葦叢,給它們提供了棲息、藏身之所。幾行銀鷗翻飛于水面上,增加了春日的靈動氣息。

  包括野鴨湖監測站在內,全市範圍內現在有88個陸生野生動物監測站,其中國家級監測站10個,市級監測站33個,區級監測站45個,基本覆蓋了全市重點水域、重要的候鳥遷徙通道、重要鳥類停歇地。春季以來,全市各監測站已累計監測過境候鳥65萬隻。

  北京市的陸生野生動物監測站建設始於2005年,其初衷是監測野生動物疫源疫病,但現在已成為全市候鳥遷徙的守望點。春秋遷徙季,200多名監測站工作人員每天早晚對站點區域的候鳥種類、數量進行記錄,發現病鳥及時救助。

  方春擔任監測員已經9年時間。他所在的野鴨湖濕地保護區,同時也是一處國家濕地公園。為了避免遊客活動對遷徙候鳥造成驚擾,濕地公園于每年的11月中旬到次年的3月中旬都閉園謝客。即便如此,他和同事們每天還是要繞著湖區多次巡視。

  巡視一是看有沒有混入保護區的可疑人員,嚴防不法盜獵行為。二是動態監測鳥群的健康狀況、覓食狀況。“如果天氣寒冷,食物特別短缺,保護區會適當地投喂一些,幫它們熬過難關。”

  去年12月,京冀兩地野保部門聯手,在野鴨湖上游的官廳水庫,為萬餘只遷徙灰鶴送去了玉米棒等“口糧”。今年春節前,臘月二十九,野鴨湖還組織了20多名愛鳥志願者為在保護區越冬的灰鶴投喂玉米,為鳥兒送去豐盛的“年夜飯”。

  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工作人員史洋介紹,北京地區現在有觀測記錄的鳥類大約有450種,其中一年四季都在北京生活的“留鳥”,如環頸雉、啄木鳥、喜鵲、烏鴉、大山雀等有76種,僅佔全市鳥類總種數的16.8%。剩下都是冬候鳥、夏候鳥和遷飛過程中在北京短暫停歇的過路鳥,被稱為“旅鳥”。不同的鳥類遷徙路線也不一樣。其中猛禽遷徙主要途經西部山區,如延慶、昌平、海淀等區;水禽遷徙主要是途經潮白河、永定河等水系;雀形目鳥類一部分途經西部、北部山區,一部分途經城區公園綠地。有些鳥類在南方越冬後,春季遷徙到北方繁殖,在北京短暫休整後,它們會繼續往北,最遠會到達中國西北部、俄羅斯南部、黑海。

  全市88個監測站,基本都位於遷徙通道的“樞紐站”上。如密雲水庫、漢石橋濕地、六合莊林場、西山試驗林場、拒馬河、柳蔭公園、北京動物園等等。站點工作人員日復一日監測、守望,為候鳥過境保駕護航。

  萬里追蹤遷徙路線

  藍色的紙盒徐徐打開,4隻羽色艷麗的鴛鴦,撲棱著雙翅,迅疾向二三十米開外的淺溪飛去。不大一會兒,其中兩隻已在近岸處自在遊弋。

  這天是3月30日,在圓明園遺址公園舉行的北京市第37屆愛鳥周啟動儀式上,4隻在打擊盜獵行動中繳獲的鴛鴦,經過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的康復治療,重新放歸野外。上百位遊客和小學生見證了它們重獲自由的珍貴一刻。

  每年春秋遷徙季,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都會選擇一批恢復良好、各方面都達到放歸條件的候鳥,放歸野外,好讓它們追趕遷徙大部隊,不耽誤下一步的行程。就在今年3月12日,有2隻大天鵝、2隻小天鵝在野鴨湖放歸。今年3月24日,兩隻紅隼在西山國家森林公園放歸。

  這次放歸的4隻鴛鴦,每一隻都捆綁了一個衛星發射器。發射器很小,只有幾克的重量,不會給鳥兒飛行帶來沉重負擔。通過衛星發射器反饋回來的信息,後期可以了解鴛鴦放歸後去了哪兒,在哪兒停駐,遷徙路線等信息。

  雖然是個小動作,意義卻不一般。過去人們都知道候鳥春季往北飛,冬季往南飛,但是具體往南飛多遠,飛到哪兒;往北飛又飛多遠,落到哪兒,其實並不明瞭。正是通過在放歸鳥兒身上放置衛星發射器,才讓這一種類鳥兒的遷徙路徑得以清晰地呈現。

  一個著名的例子是對大杜鵑Flappy的追蹤。這只杜鵑于2016年在北京翠湖濕地公園被捕捉到。當年5月,北京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英國鳥類學基金會以及中國觀鳥會合作發起了“北京大杜鵑”鳥類環保志願項目,通過給大杜鵑佩戴衛星發射器來研究國內大杜鵑種群的遷徙情況。

  此後,在持續兩年的追蹤過程中,固定在Flappy身上的衛星發射器,持續發回它所在的位置信息,一直到2018年5月17日,傳輸信號中止。兩年間,這只大杜鵑跨越亞非大陸,飛越了10多個國家,60多次跨越國境,並曾在6天內飛行超過6500公里。一年2.6萬公里的遷徙里程,讓研究人員大為驚嘆。至於大杜鵑為什麼要到非洲南部去越冬,為什麼要選擇異常凶險的跨海之路,現在仍是個謎,“絕不僅僅因為食物這麼簡單。”一位研究人員表示。

  2016年5月在野鴨湖畔放飛的161313號大杜鵑,又名“夢之鵑”,它被監測到在北京-莫桑比克-北京路線上往返,曾又回到野鴨湖歇腳。

  2016年1月在鄱陽湖異地放歸的白枕鶴,被監測到2個月後,又隨大部隊飛回北京,在密雲水庫落腳,沒幾天又繼續北上,往黑龍江一帶的繁殖地移動……

  “通過鳥兒回傳的數據,可以清楚地了解它們的重要暫停點、遷徙路線、遷徙時間、繁衍規律、每日活動等信息,這類研究將為今後更加科學地保護鳥類提供有力支撐。”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

  雨燕鴛鴦全市普查

  冬候鳥走了,夏候鳥來了。像人們熟悉的北京雨燕、家燕,已經大批在北歸的路上。後海煙袋斜街、鐘鼓樓上,久別一冬的燕子呢喃聲再次響起。

  候鳥年年來,但它們分佈在哪兒,種群數量是多少,一直是個未知數。今年年初,市園林綠化局野保部門啟動了鴛鴦、北京雨燕、長耳鸮等物種種群數量及分佈專類調查,掌握它們在北京的種類、數量、分佈情況、生存狀況以及受威脅因子。

  “物候條件在變,城市環境在變,候鳥的遷飛習性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史洋介紹,例如鴛鴦,過去北京城區只在春秋遷徙季和夏季繁殖季節才能看到,但現在冬季也能看見,越來越多的公園出現了野生鴛鴦的蹤跡。

  今年,市野生動物救護中心組織志願者啟動了對北京五環以內鴛鴦的分佈調查,重點是玉淵潭、北海公園、北京動物園、農展館後湖、頤和園團城湖等城區9個鴛鴦棲息地。在年初的冬季調查中,志願者們共發現547隻鴛鴦,其中雄鳥326隻,雌鳥221隻。9處鴛鴦棲息地中,農展館後湖、北京動物園和玉淵潭數量較多,分別達到121隻、120隻和102隻。救護中心還將啟動春季和夏季的專項調查,進一步了解鴛鴦的生活習性、遷徙規律。

  對長耳鸮的種群調查今年也是首次進行。長耳鸮,俗名貓頭鷹,是猛禽的一種,在北京屬於冬候鳥。北京師範大學研究野生鳥類20餘年的鄧文洪教授參與了這次鸮類野生動物的專項調查。據他統計,去年入冬以來,北京地區有確切觀測記錄的長耳鸮個體是62隻。綜合各類因素推算,目前北京地區的長耳鸮種群數量在300隻到700隻。大部分長耳鸮把家安在了郊外,城區公園因為遊人驚擾多、可捕食的小動物少,長耳鸮分佈數量相對較少。

  對雨燕的專項調查曾于2017年、2018年連續兩年開展,今年繼續推進。雨燕,又稱北京雨燕,是極富北京特色的鳥類之一。過去,雨燕在北京極為常見,但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數量銳減。在這幾年的雨燕專項調查中,人們發現,曾經酷愛在城樓和古建房檐下築巢的雨燕,也在城市化過程中尋找新的生存策略,“大型立交橋下、T3航站樓的屋頂上都發現了雨燕的巢穴。”市園林綠化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處處長張志明説。

  在專項野生動物調查的基礎上,覆蓋北京城市建成區的野生動植物棲息地調查也在今年春季啟動。不同於對某種動物或者植物的專項調查,棲息地調查更多是生物生境的綜合評價,是對生態環境的綜合考量。考察內容包括動植物的種類和數量,重要物種的生存狀況,林地、水系的自然環境保護狀況等。這也是本市首次對城區的動植物棲息地進行摸底。

  張志明介紹,根據調查情況將建立城區動植物棲息地保護名錄,並按照保護價值劃分為高保護價值、中保護價值、低保護價值三類保護地。對於高保護價值棲息地,將劃出保育區,限制人類活動,讓野生動植物自由棲息。

  生物多樣性恢復示範項目也將在今年啟動。在平原、山區和城區三類區域,分別開展生物多樣性恢復試點。初步計劃,今年市園林部門在全市範圍內建設6處生物多樣性示範區,為下一步動植物棲息地生境修復提供經驗。

  新增濕地引來“貴賓”停駐

  去冬今春候鳥遷徙季,一個引人注目的現象是,曾經的“稀客”來得勤了,天鵝、黑鸛等亮相頻繁,過去鮮有候鳥光顧的水系,忽然熱鬧起來了。

  在大興南海子麋鹿苑濕地,今年春季首次出現了19隻疣鼻天鵝組團來訪的豪華陣容。“去年就來了一隻,估計考察了一下看環境不錯,今年就把大部隊帶過來了。”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副主任郭耕半開玩笑介紹。另外讓他驚喜的是,過去很少在麋鹿苑過冬的蒼鷺,今年有數十隻從冬天一直呆到了春天,眼下一隻只呆萌的幼鳥,已經從鳥窩中探出毛茸茸的腦袋。

  在房山區大石河紅領巾公園,觀鳥愛好者發現了極危物種青頭潛鴨,這種鳥兒全球僅存不到1000隻,比大熊貓數量還稀少。通常每年3月中旬從南方越冬地遷往北方繁殖。房山大石河一下子就游來了兩隻。南海子今年也首次發現了它的身影。

  在門頭溝大臺地區櫻桃溝濕地,巡河人員意外地發現了世界瀕危鳥類黑鸛。大臺一度是京西煤礦開採重地,這幾年煤礦關閉,被破壞的山體植被陸續恢復,潺潺溪流重現山澗,“環境好了,像黑鸛這樣的稀客才肯來。”當地居民歡欣中透著感慨。

  同樣數量稀少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鴇,近日首次在順義漢石橋濕地現身;平谷黃松峪水庫、金海湖水庫出現了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尾海雕……

  在鄧文洪教授看來,這一現象或許和近年來北京濕地面積擴大有關。“北京濕地為候鳥提供了休養生息、補充體力的樂園。”

  從2016年開始,北京市每年啟動2200公頃的濕地恢復新建項目,大部分都在魚塘和藕田的騰退地上進行。2016年至去年底,全市累計恢復、新建濕地6674公頃。預計“十三五”期間,要累計恢復、新建濕地1.1萬公頃。

  東郊森林濕地、媯水河濕地、蔡家河濕地、馬駒橋濕地……一批批被喚醒的萎縮濕地,滋潤了北京城鄉,同時也為候鳥等野生動物提供了難得的棲居場所。在今年的大尺度森林濕地建設項目中,還要試點為小動物預留棲息“驛站”,滿足吃、喝、繁衍、越冬等多樣化需求。

  于2018年啟動的新一輪百萬畝造林工程,同樣兼顧到鳥類等野生動物的生存需要。下發到各區的技術導則明確提出要提升森林系統的生態功能,通過種鄉土樹、混交林、食源植物,讓野花野草在林下紮根,為野生動物營造覓食地和安居房,進而提高生物多樣性。通過新造林和原有林有機連接,形成大尺度的森林濕地和相互聯通的綠色廊道,為野生動物遷徙建好“高速路”和“休息區”。

  到5月末,春季候鳥遷徙將暫告段落。再過五六個月,當秋季來臨時,這些過境候鳥將沿著各自的遷徙路線再次回到北京,與你我相逢。

  這是自然的奇觀。這是生命的律動。

  攜起手來,讓候鳥飛。期待通過全社會共同的努力,北京會有越來越多的鳥兒流連、停駐,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宜居之都。(北京日報 記者 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