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五四” 閻晶明十月文學院開講魯迅

2019-05-06 16:55:56|來源:人民網|編輯:程茜

紀念“五四” 閻晶明十月文學院開講魯迅

  5月4日,以“紀念五四 閱讀魯迅——從《孔乙己》發表100週年説起”為主題的“名家講經典”專場講座在十月文學院舉辦。(北京出版集團供圖)

  人民網北京5月5日電 5月4日,是五四運動100週年,在這個具有特殊歷史意義的日子,以“紀念五四 閱讀魯迅——從《孔乙己》發表100週年説起”為主題的“名家講經典”專場講座在十月文學院舉辦。講座邀請到了著名學者、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曾兼任中國魯迅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小説學會副會長的閻晶明為廣大文學愛好者講解魯迅及其文學作品。

  “五四”與魯迅互相成就

  魯迅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中國新文學的奠基人,對五四運動前後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閻晶明認為,“五四”與魯迅是一種互相成就的關係。正是五四運動的風起雲湧,成就了魯迅成為歷史轉折時期最具經典地位的作家,同時正是因為有了魯迅,“五四”的思想深度,文化追求的高度才有了劃時代的意義。魯迅的高度不但代表了“五四”新文學的高度,甚至也代表了“五四”新文化的高度。

紀念“五四” 閻晶明十月文學院開講魯迅

  5月4日,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閻晶明十月文學院開講魯迅。(北京出版集團供圖)

  “一個經典作家,永遠有很多的闡釋空間。”閻晶明在講座中帶領在場聽眾一一打開了這些寶貴的空間。閻晶明把魯迅放在當代文學格局中進行閱讀和研究,證明了魯迅思想的巨大魅力就在於其強大的現實性,在於他對民族性格的根性剖析具有長久的“當代性”。

  “魯迅竭力反對身後留名,但關於他的紀念、爭論,研究、探討,從來就沒有停止過。這本身就是魯迅思想、精神、創作魅力無窮的體現,是他留給後世的豐富遺産。”閻晶明從不同的側面解讀魯迅,從中看到他親切自然的一面,又同時透視出他從不平庸的思想家風采,看到他是現實生存的拼爭者,又是一個為了國家民族革新進步而鬥爭的革命家;看到他有多方面的才華,卻又從來都是以文學筆觸作為表達的根基;看到他一生中有過無數的筆墨爭論,但其實包括論敵在內的同時代人早已認識到他對整個中國的意義和價值。

  《孔乙己》努力給人以希望和力量

  《孔乙己》是魯迅繼《狂人日記》之後第二篇白話小説,寫于1918年冬天,發表在1919年4月的《新青年》第六卷第四期上。小説描寫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舉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體不勤、窮困潦倒,在人們的嘲笑戲謔中混度時日,最後被封建地主階級所吞噬的悲慘形象。這篇小説實際字數不過2600余字,但他在魯迅小説中所佔的位置很重。

  在閻晶明看來,《孔乙己》能在寥寥2600字裏達到很高的藝術高度,實在是短篇小説裏的典範。比如在整體結構的佈局中,《孔乙己》最突出的特點是前後呼應,“無微不至”,“幾乎所有的描寫都看似非常平淡,可是如果我們從後文中找到它的呼應,就會感到作者的用心是如此的精細,可是又不著痕跡。《孔乙己》從敘事上來講,每一個看上去並無多少出彩之處的段落,只要你聯繫上下文,尋找他們之間的呼應和勾連,就會發現其中的微妙之處。”

  閻晶明認為,魯迅的很多小説描寫了舊體制對人的壓迫,批判國民性的軟弱,但他不是無情的冷酷的文學家,他始終記得革命的要求,所以他在非常深重陰晦的小説裏,努力給人以希望和力量,特別是在小説創作裏有最感動人的地方。

  閻晶明介紹,魯迅雖然在第一篇小説《狂人日記》中寫了狂人覺醒的形象,但是他知道第一這種人很少,即使這樣的人也不是全過程的,更多的是第二篇小説《孔乙己》所塑造的孔乙己這樣一個形象,恰恰説明瞭《孔乙己》這篇小説的經典性和他在那個時代的典型性,而魯迅也曾表示過自己最偏愛的小説是《孔乙己》。

  作為北京出版集團十月文學院的公益性文學品牌活動,“名家講經典”系列講座自2017年4月開辦以來,以“名家講堂,雅俗共賞”的形式,每期從古今中外的文學經典中精選出一部名作,邀請著名專家學者、作家與文藝家,以淺顯易懂、貼近大眾的語言,細膩解讀作家和作品的藝術成就和精神內涵。

  首講曾邀請著名文學評論家、中國作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李敬澤做了“《紅樓夢》的幾個讀者”主題講座,一時間佑聖寺“化身”大觀園,脂硯齋與許世友共品《石頭記》。其後,施戰軍、阿來、孟繁華、張清華、陳曉明、李山、劉文飛、張檸、西川、樹才、白燁、程光煒、汪劍釗、過常寶等名家紛紛開壇授課,每場前來參加講座的文學愛好者近百人,中央、北京、外埠以及行業媒體廣泛參與報道,深受首都各高校在校學生、社會各界群眾以及青年作家的喜愛,營造了城市濃厚的文學氛圍。目前,十月文學院 “名家講經典”系列講座已成為首都一項知名的文化活動品牌,十月文學院本部佑聖寺也逐漸成為推廣北京文學形象的新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