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檔案館新館開館 藏品見證北京變遷
原標題:市檔案館新館開館 藏品見證北京變遷
觀眾在觀看老北京地圖攝影/本報記者 袁藝
時訊
本報訊(記者 趙婷婷)昨天(6月9日)是“國際檔案日”,北京市檔案館新館正式開館。全市各級檔案館開放了23萬多件檔案,並推出《檔案見證北京》等一系列展覽,邀市民與檔案親密接觸,為自己“慶生”。
200平方米壁畫展現“京華韻”
昨天一早,已有不少檔案迷在市檔案館新館門前等候開館。上午9時30分,新館正式揭牌。這座位於朝陽區南磨房路31號的中式建築,包含6個展廳、2個具有8種語言同聲傳譯功能的學術報告廳、1300平方米的檔案利用區和6萬平方米的庫房,匯集收集保管、查閱利用、展覽陳列、史料研究、服務公眾等諸多功能于一身,是方圓兩公里內最大的文化設施。
進入館內,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中央大廳的大型壁畫“京華韻”。壁畫寬11.2米,高18米,面積200平方米,以時空為軸濃縮了北京故事。時間軸上,從週口店北京猿人,一直跨越到二十一世紀;空間軸上,以天安門廣場為中心,縱貫南北中軸線及其延長線(燕山至北京新機場),輻射整個北京市。
據壁畫作者介紹,“京華韻”圍繞新版北京城市總規展開。畫面上,綿延的燕山、巍峨的長城,奔流的永定河、古老的大運河,以及中華世紀壇、國家大劇院等建築,既展現了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大運河文化帶的魅力,又凸顯了北京作為全國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戰略定位;中關村建築群、以鳥巢為代表的奧運文化,彰顯了北京科技創新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的戰略定位。
670余件檔案見證北京變遷
《檔案見證北京》《新中國的記憶——市管企業檔案聯展》《古都新生 人民勝利——紀念北平和平解放70週年》《北京市檔案館發展歷程展》等展覽昨日一同亮相新館。
其中,《檔案見證北京》是新館首次設立的常設展,分“先哲營城、圖説北京、古都風韻、時代洪流、探索前行、改革新篇、匠心築夢”7個部分,以北京歷史文化、城市發展、生態環境建設和民生大觀為主線,講述了北京故事。
展出的670余件檔案包括修建人民英雄紀念碑相關檔案、侯仁之先生《北京建城記》手稿、1988年關於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調查報告、新中國成立60週年國慶慶典時製作的“北京之歌”彩車模型、2008年奧運會體育場館“鳥巢”模型等,其中審判川島芳子等近半數檔案是首次公開亮相。
據策展人王蘭順介紹,民國後重要歷史節點的檔案此次都有展出,最近百年來的“北京記憶”基本不會有中斷點。在“電子檔案”區,觀眾可以欣賞“動”起來的北京往事。在聲音檔案區,“衚同聲音”類檔案讓觀眾聽到了最傳統的北京聲音。
開放檔案近70萬卷冊(件)
市檔案館館藏檔案的歷史跨度約400餘年,主要包括明清檔案、民國時期北平地區檔案、革命歷史檔案和新中國成立後北京市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群眾團體和社會組織形成的檔案。
據市檔案館介紹,1958年市檔案館開館時,館藏量為15萬卷件。截至2018年底,該館館藏檔案共計954個全宗,紙質檔案246.4萬卷/件,排架總長度約18.2公里,聲像檔案約3.4萬盤,檔案數字化副本7500多萬頁,數據總量約80TB。
館藏檔案中年代最早的是明朝嘉靖十二年(1533年)明朝皇帝給李舜臣及妻子的誥命。清代檔案中,形成于1678年的《剿撫澎臺機宜》和為紀念京張鐵路通車拍攝于宣統元年(1909年)的《京張路工撮影》入選中國檔案文獻遺産名錄。
目前,市檔案館已開放檔案近70萬卷冊(件)。除來館利用外,市檔案館還通過網上預約調卷、電話諮詢、信函待查、送檔上門等方式,為市民提供檔案服務。
記憶體
市檔案館館址幾經變遷
1958年4月,市檔案館在北京市和平門內西松樹衚同21號正式成立,是全國省(市)級第一家國家檔案館。當時,館舍是一棟二層磚木結構的民用住宅樓,庫房面積僅有316平方米。
1970年底,市檔案館遷入建國門內貢院西街8號。這是50年代初建的普通辦公樓房,磚混結構,總面積2400平方米,檔案庫房面積1600平方米。
1995年10月,一座具有民族風格、符合現代化管理要求的檔案館在豐台區蒲黃榆路42號建成,佔地面積8667平方米,主樓地上15層,裙樓3層,地下2層。總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其中,檔案庫房建築面積達9000平方米。
進入21世紀,隨著檔案事業的發展,市檔案館庫房使用面積已經基本飽和,公共服務、社會教育及業務技術用房緊缺,功能缺失,設施落後,嚴重制約了檔案館功能的發揮。經市委市政府批准,2014年4月,市檔案館新館在朝陽區南磨房路31號正式開工建設,2018年12月竣工。2019年6月9日正式開館。文/本報記者 趙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