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額全國居首

2019-06-19 09:04:50|來源:北京日報|編輯:李玥

  本報記者 任敏

  作為全國科技資源最為密集的城市之一,北京高校院所的科技成果相當豐富。如何打破政策“最後一公里”,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在昨天召開的2019年北京市科技成果轉化創新資源對接大會上,記者了解到,目前全市已有31家在京高校院所出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意見及配套政策80余項,全市近八成高校院所針對國家和本市科技成果轉化政策制定了實施細則。未來,本市將支持高校院所參與北京市科創基金子基金設立,還將建設北京技術轉移學院,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專業化人才培養。

  科技成果轉化合同額北京領先

  近年來,在北京市相關政策的引導和各級部門的推動下,全市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步伐明顯加快。

  今年2月發佈的《中國科技成果轉化2018年度報告(高等院校與科研院所篇)》顯示,2017年,全國2766家研究開發機構、高等院校以轉讓、許可、作價投資方式轉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金額達121億元,其中北京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合同金額達到33.4億元,佔全國的27.6%,居全國首位,分別是上海市的2.7倍、江蘇省的3.4倍。

  北京市科委高新技術與成果轉化處處長施輝陽介紹,目前已有31家在京高校院所出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意見及配套政策80余項,近20家高校院所成立校級科技成果轉化工作領導小組。全市近80%的高校院所針對國家和本市科技成果轉化政策制定了實施細則。如2018年以來北京大學圍繞專利運營、兼職離崗等出臺6項細化政策,當年實現技術合同成交額突破10億元,同比翻番。北京工業大學將科技成果轉化業績納入教師績效、崗位、職稱考核指標並提高賦值權重。

  施輝陽透露,目前各區圍繞主導産業發展需求,積極加強與高校院所的合作,承接相關領域的科技成果。例如,海淀區與北大、清華、北航等合作建立北京協同創新研究院,設立12億規模的投資母基金,累計轉化成果111項,成立高科技企業46家;昌平區設立25億元規模的服務創新創業和産業化引入專項基金,計劃每年安排不少於10億元區級財政資金,用於吸引研發機構落戶;懷柔區建設中科院北京懷柔科教産業園,推動中科院17個院所的32個科研和産業項目落地;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加快建設科技成果轉化承載區,截至目前,亦莊國投累計投資轉化落地項目110余個,投資額超過350億元。

  科創子基金已設14支

  會上,北京市科創基金管理公司副總經理陳濤介紹,科創基金設立近一年來,已組織了300多場路演,對接了170多家機構,通過投資決策子基金共14支;擬投資的認繳金額28.42億元,子基金總規模達到186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通過投資決策的14支子基金當中,有2支子基金由在京高校院所發起成立,其中清華大學荷塘基金總額10億元、中科院中科創新基金總額9.2億元。

  施輝陽表示,下一步,本市將進一步用好科技創新基金,支持高校院所、各區、創新型企業和各類投資機構參與設立子基金,今年計劃設立約35支子基金,引導各類社會資本加強對科技成果轉化階段的投資。

  將建北京技術轉移學院

  施輝陽分析,目前,本市科技成果轉化工作主要有三方面不足,一是體制機制改革力度還需加大,在加快國有技術類無形資産管理、用好考核“指揮棒”、強化人員激勵評價、破除人才流動障礙等方面仍需突破;二是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源頭的供給能力有待挖掘,當前,以論文為導向的科研體制仍未從根本上扭轉,科研成果與市場需求存在“兩張皮”,高品質科技成果産出不足,技術轉移機構建設仍需加強,技術經理人等專業化技術轉移人才較為稀缺;三是科技成果轉化生態仍有待優化,具體表現為企業科技成果承接能力還較弱,社會資本對科技成果早期介入不夠,專業化平臺建設佈局還不夠,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亟待提升等。

  針對專業化人才稀缺的不足,記者從市教委科研處了解到,本市將依託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優質教育資源和豐富實踐經驗,建設北京技術轉移學院,重點開展成果轉化人才的學歷和非學歷教育,培養一批既懂科技成果轉化,又具備法律、財務、市場等專業能力的管理和服務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