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個5G新型智慧社區落地海淀

2019-07-04 10:24:28|來源:北京青年報|編輯:尹紅燕

北京首個5G新型智慧社區落地海淀

  居民在養老驛站使用社區智慧機器人申領身份證攝影/本報記者 袁藝

  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去年,海淀區啟動“城市大腦”建設,這為高科技企業創造了大量應用場景,促進科研成果落地轉化。作為“城市大腦”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海淀區將建40個智慧社區。7月3日,本市首個5G新型智慧社區在海淀志強北園小區建成,這讓海淀區抓住5G商用重大機遇,實現5G時代率先領跑,築牢創新“生態雨林”。今年第一季度,海淀地區生産總值達1651億元,佔全市經濟總量的22.3%,已實現連續13個季度保持7%以上的較快增速,“高於全國、領跑北京”。經濟增長的背後,是海淀區持續做強經濟高品質發展“主引擎”。

  老舊小區變身智慧社區

  走進海淀區志強北園,小區南門內的限高桿上,安裝了三個高清攝像頭,對每一個出入小區的人進行人臉識別……在志強北園小區裏,總共安裝了20多個人臉識別攝像頭,可以實現行為軌跡的跟蹤抓拍,大幅提高了小區的安保水準。比如,小區內出現了散發小廣告的外來人員,攝像頭會將其面部特徵抓拍下來,並上傳至智慧社區應用平臺,當此人再次進入小區時,平臺就會自動報警,通知安保人員到現場攔截勸阻。

  這個建成于上世紀80年代的老舊小區,如今已成為“科技范兒”十足的智慧社區,到處彰顯著科技的魅力。井蓋安上了移動水位智慧監測設備、自行車棚安上了煙感報警器、垃圾箱有了滿溢告知功能……坐在中控室裏,就能把小區裏的任何“風吹草動”盡收眼底。

  像這樣的智慧小區,海淀區今年要建40個。科技改變了老舊小區的面貌,也為經濟高品質發展賦能。北青報記者了解到,海淀區去年啟動“城市大腦”建設,在公共安全、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環保等領域實現應用,並把“城市大腦”的應用範圍擴展到普通百姓生活中,市民可以更加便捷地享受“城市大腦”提供的各種服務。

  而今年啟動建設的智慧社區,正是“城市大腦”在公共安全領域的重要嘗試。

  首次應用5G通訊技術

  海淀區擁有眾多高新技術産業,政府通過提供應用場景,讓企業的最新科研成果落地轉化,同時也把經濟高品質發展“主引擎”做大做強。海淀區委書記于軍表示,要抓住5G商用重大機遇,推動互聯與物聯技術和模式創新,前瞻佈局5G基礎設施和産業鏈,實現5G時代率先領跑。而在志強北園小區,5G通訊技術被首次應用到智慧社區建設中。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在志強北園小區,居民已經提前過上了“5G生活”。據承擔該智慧社區建設的特斯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總經理趙立介紹,5G網絡具有高速率、低延時、大容量、高密度等傳輸特徵,在志強北園小區進行試點,為新型智慧社區的移動化管理服務提供了新模式。

  “就拿人臉識別來説,攝像頭和後臺系統依靠面部細節來進行識別。在4G通訊技術條件下,如果戴上口罩、墨鏡,把面部遮擋住了,就很難識別比對。但是到了5G時代,由於攝像頭抓取的細節更加豐富,傳輸內容更多,即使只看人臉局部,也能識別比對,效率大幅提高。”趙立介紹。

  與此同時,基於5G與微波技術相結合,把5G網絡轉換為無線傳輸信號,為老舊小區快速部署通信系統提供了新方法。“在志強北園小區隨便找一個有電源的燈桿,就可以架設高清攝像頭,捕捉到的圖像信息通過無線信號即可傳輸到中控系統,無需再架設線纜,解決了天上遍佈蜘蛛網、地下反復開挖道路的問題。”趙立説。

  政府成為“創新合夥人”

  近年來,海淀區創新發展,工作理念正在悄然變化。“過去我們是‘甲方思維’,從政府審批的角度思考如何為企業提供服務。但在溝通交流過程中,我們發現企業還有更多的實際需求。優化營商環境,政府還是要從企業需求的角度思考,變‘甲方思維’為‘創新合夥人思維’。”于軍説,海淀正加快構建以創新合夥人關係為支撐的創新“生態雨林”。

  對此,特斯聯(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云九茜在參與志強北園小區智慧化改造時深有感觸。“以前是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現在則是為了共同的目標,雙方發揮各自能力,合夥共建。”雲九茜説,“在安裝智慧門禁的時候,我們就遇到了困難。過去居民樓是敞開的,可以隨便出入。增設智慧門禁,改變了居民的通行方式,有些居民不理解,提出了質疑。如果單靠企業或施工人員解釋,會有距離感。街道和社區居委會得知我們的困難後,主動配合我們,跟居民做好耐心解釋,推進了改造工作順利進行。”

  此外,雲九茜還感受到,當企業的實施方案超出了政府所制定的標準時,政府也會給企業提供一個很好的展現平臺。“比如,志強北園小區一期改造工程主要是增加智慧門禁、微卡口攝像頭等。但在參與改造時,我們發現這個小區的社會組織形態十分豐富,不僅有居民樓,還有校園、養老機構、酒店等。我們就提出,希望通過增加科技應用場景,將其打造為智慧社會的‘微縮’樣本。政府部門得知後,對此十分支持。”

  如今,志強北園小區的幼兒園門前設置了“徘徊報警”,監控攝像頭一旦捕捉到有人在門口長時間停留或徘徊,就會觸發中控室報警,安保人員及時詢問並採取必要措施;養老驛站裏多了一個社區智慧機器人,社區登記與辦理、計生政策諮詢、老年卡辦理諮詢等服務,都可通過這款智慧機器人完成……這為北京智慧社區發展提供了完善的應用樣板。

  文/本報記者  王斌

  對話

  海淀今年試點建設40個智慧社區

  對話人:海淀區城市服務管理指揮中心副主任 鞏振文

  北青報:海淀區為何要開展“智慧社區”建設?

  鞏振文:海淀區擁有340多萬人口,人群層次很高。海淀區要想提升綜合治理能力和服務能力,需要付出大量人力成本,這就要求海淀區要走科技發展道路,實現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替代。與此同時,海淀區的高科技企業很多,需要大量應用場景支持,“城市大腦”的建設工作為高科技企業帶來了機遇。

  “城市大腦”是綜合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實現“類人腦”的處理方式,自動捕捉、識別數據,並把預警信息自動發送給相關工作人員,使城市管理更加智慧化。智慧社區是“城市大腦”建設的一部分。

  北青報:“智慧社區”怎麼建?

  鞏振文:今年,海淀將在全區40個社區開展智慧化建設試點,通過綜合利用智慧門禁、人臉識別攝像機等高科技設備,對門禁、消防系統、電梯運行等18個場景進行智慧檢測和異常情景報警。海淀區的智慧社區建設分為標準版、中級版和高級版三種,其中,標準版至少實現7個智慧場景,中級版至少實現12個智慧場景,高級版實現18個智慧場景。目前已經改造完成的甘家口小區、志強北園小區都屬於標準版智慧社區。

  北青報:“智慧社區”建成後將達到什麼效果?

  鞏振文:40個智慧化社區建成後,將在真正意義上實現小區人車進出情況可控、房屋居住情況可知、消防安全隱患可防、公共安全服務可享。

  文/本報記者  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