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丨如何把旅遊業打造成幸福産業

2018-01-26 09:13:36  來源:經濟日報  責編:陳晨

  經濟日報訊:黨的十九大報告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大論斷。這些重要論斷,對我國旅遊業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帶來了新機遇。順應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把旅遊業培育為最具影響力的幸福産業,實現旅遊業高品質發展,是新時代賦予旅遊業發展的重要使命。

  旅遊業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收入提高、文明意識增強、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旅遊業在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方面的分量越來越“吃重”。對旅遊業發展地位問題,黨和國家非常重視。早在2009年,《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旅遊業的意見》就明確提出,把旅遊業培育成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産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擴大旅遊文化體育健康養老教育培訓等領域消費的意見》明確提出,著力推進幸福産業服務消費提質擴容。旅遊産業被認定為幸福産業之首。可以説,旅遊的幸福功能得到充分肯定。隨著旅遊成為百姓生活方式的一種“常態”或“剛需”,隨著旅遊産品不斷豐富、旅遊品質不斷提高、旅遊行為不斷創新,尋常百姓對旅遊的幸福功能領悟得越來越深刻。旅遊拓展了生活的視野、提升了感知美發現美的能力、愉悅了身心健康、昇華了自我認知、體悟了多樣人生、傳播了文化文明,等等。

  同時,旅遊業的發展也具有現實支撐。收入和閒暇,是滿足旅遊業快速發展、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條件。這些年,我國脫貧攻堅取得實質性進展,中等收入群體增加,閒暇時間或者節假日時間也達到中上等發達國家的水準,這些都為我們旅遊業的快速和優質發展創造了難得的機遇。數據顯示,過去三年,我國旅遊綜合最終消費佔同期國民經濟最終消費總額的比重超過14%,旅遊綜合資本形成佔同期國民經濟資本形成總額的比重約6%,旅遊綜合出口占國民經濟出口總額的比重約6%。這些成績的取得,充分説明瞭我國旅遊業蓬勃向上的良好態勢。順應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旅遊業還將迎來新一輪發展機遇,要把握旅遊業發展新使命,在高品質發展上發力,從而讓廣大人民更有幸福感和獲得感。

  推進旅遊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現代化強國必須有現代化經濟體系支撐,目前,旅遊業在現代化經濟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在顯著提升,規模和體量正在大跨步前進。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旅遊業發展中還存在品質不高、産品和業態單一、市場秩序失范等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真正建成現代旅遊強國,“高品質發展”是不二選擇。旅遊業既是現代産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不可或缺的元素,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把高品質發展當作其最為重要的“選項”。在這一過程中,核心抓手就是在激發和引導旅遊消費需求前提下,著力推進旅遊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推動旅遊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抓住以下四個要點:一是開拓創新,培育旅遊市場新主體。培育和形成一批素質高、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的新市場主體,這是旅遊業實現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的關鍵。二是整合各類要素供給。旅遊業發展所依託的旅遊資源、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制度等要素稟賦及其規模、品質和比例在不同時期是不同的。在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融合發展,以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變革影響激增的背景下,我國旅遊業要在源頭上有效整合生産要素,既要增加各類生産要素的有效供給,又要避免要素盲目投入、重復投入、資源浪費和産能過剩等問題。要充分認識新要素對改善旅遊業效率和激勵旅遊消費需求的作用,積極融入信息、交通、網絡、能源、生物等先進科學技術,促進旅遊行業技術進步、人力資本提升、知識增長,推動各類旅遊生産要素實現質的提升,促進旅遊全要素生産率提高。三是改革完善相關制度。要遵循改革大方向,結合發展實際,在旅遊用地、閒暇時間和法律保障等方面給出合情合理的制度供給和實實在在的行動保障。進一步深化旅遊綜合改革,不斷改進旅遊行政管理體制,增強旅遊管理部門綜合協調、高效管理和服務能力,有效規範和監督市場供需雙方各種主體,維護市場秩序。四是注入旅遊新元素、拓寬旅遊業新視野。比如,大力開拓VR(虛擬現實)、可穿戴設備、物聯網、雲計算、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在旅遊業內的應用空間,為旅遊業發展提供新動力。又如,推進旅遊行業內業態之間的自融合,以及旅遊業與農業、林業、工業、商貿、金融、文化等産業的跨界融合,發展新産業,培育新業態。再如,借鑒全域旅遊發展理念,開闢旅遊業發展新區域,擴大旅遊産業空間範圍,延長旅遊業産業鏈,挖掘旅遊業價值鏈,豐富旅遊産品,塑造新旅遊品牌,創新旅遊開發和運營模式。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