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島垃圾回收利用是未來出路

2018-05-07 10:47:59  來源:光明日報  責編:陳晨

  光明日報訊:海島生活垃圾處理,受其自然生態環境影響,較之一般城鄉具有特殊性。

  目前,長海縣政府在大長山島鎮設有垃圾衛生填埋場一座,海島居民的生活垃圾經收集壓縮後,送該填埋場進行無害化處理,但隱患仍然存在。伴隨著海島旅遊産業的快速發展,生活垃圾的産生量逐年增加,這將直接導致現有垃圾填埋場的使用年限縮短;同時受海島土地資源限制,島內幾無擴建、新建垃圾填埋場的空間條件,如不採取措施,不久的將來,長海縣將面臨垃圾無處填埋的尷尬;而垃圾離島外運的處理方式,則面臨著昂貴的海路垃圾運輸成本以及轉運過程中的二次污染風險,也會給其他地區的垃圾處理工作增加負擔。

  國際上使用最多的垃圾末端處置方式有兩種,即垃圾衛生填埋和垃圾焚燒。垃圾焚燒技術因其具有效率高、處理量大、減容性好、無害化徹底,且有熱能回收等優勢,被發達國家廣為使用。但對於海島乃至廣大農村地區來説,垃圾焚燒卻未必是最佳的垃圾處理方式,存在著諸多問題。首先,垃圾焚燒廠建設投資巨大、管理要求高、焚燒後的餘熱利用需要有上網的基礎條件。因此,大連市縣級以上垃圾焚燒廠均坐落在城市周邊,很多鄉鎮與垃圾焚燒廠的距離超過了40公里,運距遠導致運費高昂,這已經成為制約農村垃圾收運體系有效運轉的最大障礙。

  其次,農村地區還沒有收取垃圾處理費用的經驗,垃圾收運處置費用都是由縣級政府、鄉鎮政府,甚至村委會承擔,這給本就不富裕的地方財政帶來了極大的負擔。垃圾不收集,環境搞不上去,當地群眾不答應;垃圾收集了,沒錢運輸造成二次污染,上級部門不答應。這是目前很多農村地區、包括海島地區面臨垃圾整治工作的一大困擾。

  另一方面,長海縣採用垃圾焚燒技術,勢必給生態旅遊産業的發展造成極大的影響,甚至海島居民也會因為毗鄰效應而抵制項目建設。因此,尋找更合理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置方式,對於海島地區長期穩定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近年來,此類問題已經引起了學術界的高度重視,很多高校、科研機構在垃圾處理新技術領域開展了針對性研究,包括垃圾熱解氣化技術、垃圾生物消解技術、小型焚燒爐技術等一批垃圾處理新技術被研發出來,並應用於實踐。這些技術最大的特點就是設備小型化、易管理、副産物少。比如惠川公司借助大連市重點實驗室研發出的垃圾熱解系統,以2~3個鄉鎮為基本單元進行分散處置,可以最大限度避免生活垃圾“長途跋涉”,減少運行成本;同時垃圾處理過程中産生的熱能有效轉化為電能,用於設備自身運轉,降低了運行成本;有機垃圾經厭氧發酵後轉化為有機肥,直接用於農業生産,整個工藝副産物少,資源化程度高。

  我相信,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分散處置、就地回用、減量運輸,必將成為未來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治理的主要模式。(作者 周軍 係大連市環境科學技術研究院副院長)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