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①:岳定國(右)在為村民講解森林防火知識。人民視覺
圖②:劉冬梅在白洋淀淀區採樣檢測。人民視覺
圖③:張昊龍用紅外攝像機查找工廠煙氣旁路。人民視覺
圖④:一列動車駛過風景秀美的永定河。人民日報記者 賀 勇 攝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早上拉開窗簾看到藍天白雲,夜晚抬頭仰望繁星閃爍,旅遊休閒享受山清水秀……“十四五”開局之年,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推進,綠水青山“顏值”更高,神州大地“氣質”更好,人們在更優美的生態環境中樂享幸福生活。黃河濕地邊的護林人、守護白洋淀水質的環境監測人員、大氣環境保護工作者,最近,記者走近生態環保一線的工作人員,傾聽他們的心聲和新年願望。
美麗中國,你我共建。在為這些生態環境守護者點讚的同時,我們都應積極行動起來,增強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培育生態道德,開展綠色行動,以實際行動減少能源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貢獻。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每個人都是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受益者,2022年,讓我們向著美麗中國的建設目標,繼續進發!
“最美生態護林員”岳定國
護好家門口的綠水青山
水杯、乾糧、鐵鍬、記錄本……一大早,岳定國就準備妥當,開始了一天的護林巡查。
53歲的岳定國,是山西省運城市平陸縣洪池鄉南王村生態護林員。他管護著500多畝山林,跑遍了轄區每一條山梁、每一道山溝、每一片林地,對林木種類、面積等都熟記於心。不論是穿梭在山林裏守護生態安全,還是走村串戶宣傳森林防火知識,岳定國都幹勁滿滿,樂在其中。
然而,5年多前,生活的變故曾幾乎壓垮了岳定國。2016年,他的妻子患病離世。“當時二女兒、兒子都在上學,感覺像天塌下來一樣。”岳定國説。
2016年11月,岳定國被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當年底被聘為鄉里的生態護林員。“我成了護林員,有固定收入,孩子上學有政策支持,日子有奔頭!”岳定國慢慢放下思想包袱。他擔起家裏的農活,種起了蘋果,一年收入達8萬多元。
岳定國不畏艱苦,積極肯幹,鄉林業站把他調整到重點管護區——西嶺門片區。岳定國一年有300多天在山上,每巡一遍林都得3個多小時。除了日常的巡護工作,他還到鄰近的村子和群眾交流,耐心宣講護林公約、森林防火知識。
2021年1月,岳定國在巡護時,發現有村民在柏樹林區放牧。他趕緊上前勸阻,由於村民不懂政策,離開林區時對岳定國不停抱怨。巡護結束後,岳定國上門為村民推心置腹地宣講法規,最終得到理解。“每棵樹都是刨土灑汗種的,一定要守護好。”岳定國説。
讓岳定國欣慰的是,村民們愛林、護林的意識越來越強了。在不懈努力下,他管護的林區從沒發生過森林火災,亂砍濫伐、放牧牛羊的情況幾乎沒有了。
與大山、森林朝夕相處,岳定國對山林有著深厚的感情。每年森林防火特險期,他都主動要求去最重要的防火點執勤。“現在山上的野雞、野兔多了,還能見到紅腹錦雞,黃河濕地裏天鵝也越來越多。”岳定國十分自豪,“這裡面也有我們護林員的一份功勞。”
成為生態護林員以來,岳定國越幹越起勁。2021年3月,中央宣傳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財政部、國家鄉村振興局在全國遴選出20名“最美生態護林員”,岳定國獲得這一榮譽稱號。
“鄉親們現在生活更好了,精氣神也更足了。新的一年,我要全力以赴把生態護林員這份工作做好,盡職盡責保護好我們家門口的綠水青山,為鄉村振興作出自己的貢獻。”岳定國説。(人民日報記者 寇江澤)
“最美基層環保人”劉冬梅
用心守護“華北明珠”白洋淀
趁主航道還沒結冰,劉冬梅和同事們乘上採樣快艇,向白洋淀深處進發,去國控水質自動監測站和周邊區域採樣。數九寒天,他們穿著厚厚的羽絨服,仍然感到寒氣襲人。湖邊蘆葦蒼蒼,各種鳥兒在棲息、覓食。
劉冬梅是河北雄安新區管委會生態環境局安新縣分局環境監測站站長,1993年進入安新縣環保局工作以來,已在環保一線工作了29年。守護好“華北明珠”白洋淀,是她和站裏15位同事肩負的重任。
2017年雄安新區設立,新區囊括白洋淀整個水域,白洋淀生態環境修復和保護是新區建設的重點任務。“我們監測站承擔著白洋淀淀區水樣的採樣、檢測任務。”劉冬梅説,“白洋淀內的國控水質自動監測站由5個增加到8個,按照新區要求,8個國控點及周邊34個點位,需要每週一和週四定期採樣檢測。”
以前,劉冬梅和同事們每個月去採一次樣,如今,安新縣內近300平方公里白洋淀水域,他們每週都要跑兩遍。
船到採樣點,劉冬梅和同事把採樣器小心翼翼放入水中。“監測都得嚴格按國家標準規範進行。採水面下0.5米處的水樣,1個點位一般採500到1000毫升,然後儘快送進實驗室檢測。”劉冬梅説。
環境監測是環保工作的基礎。“環保是拿數據説話的,甭管是查企業還是要反映生態環境狀況,環境監測數據都容不得一絲馬虎。”劉冬梅説,採樣、實驗室操作都有一套嚴格規範,數據測出來多少就是多少。
在劉冬梅看來,環境監測數據的真實、準確,是不可觸碰的紅線。“作為監測人,首先要保證監測的真實性,以監測數據促進污染防治。如果發現問題,那就抓緊治理;環境治理好了,數據自然而然就漂亮了。”她説。
“這幾年,白洋淀水質越來越好,一年上一個臺階!”劉冬梅倍感振奮。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白洋淀人,她見證了白洋淀的巨大變化。白洋淀是華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被譽為“華北明珠”“華北之腎”,但上世紀60年代起,受氣候乾旱、上游斷流等因素影響,白洋淀幹淀現象頻發,粗放式發展使白洋淀遭受污染。雄安新區成立後,在生態環境治理和保護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控源、截污、治河、補水、搬遷等多措並舉,白洋淀恢復了生機活力。
“白洋淀水質2017年是劣五類,通過下大力氣治理,2020年改善為全域四類、局部三類,2021年淀區水質達到三類,為10年來最好水準。”劉冬梅如數家珍。
白洋淀的重要濕地功能加快恢復。劉冬梅欣喜地看到,隨著生態環境好轉,到白洋淀“安家落戶”的青頭潛鴨、黑鸛等珍稀鳥類越來越多。如今,白洋淀野生鳥類總量達230種,比5年前增加了20多種。
劉冬梅和同事們的不懈努力,得到了社會各界認可。在中國環境報社、中國環境網主辦的評選活動中,劉冬梅被評為“最美基層環保人”。“我們一定要全力以赴,絕不讓污水流入白洋淀,把白洋淀修復好、保護好!”劉冬梅堅信,這顆“華北明珠”會變得越來越亮麗,淀水會越來越清澈。(人民日報記者 劉 毅)
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張昊龍
為擁有更多藍天不懈努力
在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重污染天氣應對處處長張昊龍心目中,有兩個元旦記憶猶新。
“一個是2018年元旦,一個是2021年元旦。”張昊龍解釋,這兩個日子分別對應著“大氣十條”以及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任務完成的節點,“年終空氣品質數據出來的時刻,我們感到非常欣慰——任務圓滿完成了,沒有辜負人民群眾的期盼。”
2021年9月,中宣部舉行中外記者見面會,邀請生態環境系統5位黨員代表,圍繞“踐行兩山理論,建設美麗中國”這一主題與中外記者見面交流。奮鬥在打贏藍天保衛戰第一線的張昊龍是黨員代表之一。
污染天氣是張昊龍和同事們這些年來著力破解的難題。“在區域擴散條件轉差、即將出現污染天氣的情況下,提前採取應急減排措施,在污染累積初期就把排放強度降下去,是應對能否取得成效的關鍵。”張昊龍説,“經過這些年摸索,我們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應對體系:加強空氣品質預測預報;在區域內統一預警標準、開展聯防聯控;切實落實應急減排措施。”
精準發力,攻堅克難。“我們不斷加強預測預報能力建設,基本實現7至10天的空氣品質預測預報,為決策提供了有力支撐。下一步,我們還會進一步強化預測預報能力。”張昊龍説。
污染天氣應對涉及工業企業臨時停限産。“以前不管企業環保水準高低,減排措施沒有差異,影響企業治理積極性。”張昊龍説。他深入調查研究,提出重點行業績效分級管控,對不同行業、不同企業採取差異化減排措施。
張昊龍和同事們召開60多次視頻會議,與行業協會、企業充分溝通,得到理解和支持。現在,績效分級管控已經在39個重點行業實施。從實際效果看,以差異化管控鼓勵“先進”,鞭策“後進”,能夠在推動治污減排的同時,促進經濟高品質發展。
確保制定的政策措施落地同樣至關重要。“‘最後一公里’問題在哪兒,坐在辦公室裏是解決不了的。”張昊龍説。為了解決儲油庫揮發性有機物排放量大的相關問題,張昊龍在炎炎夏日去儲罐現場考察,10天爬了70多個儲罐,終於找到了癥結所在。2021年,張昊龍深入一線調研200多家企業。“咬定青山不放鬆,才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他説。
讓張昊龍和同事們感到欣慰的是,隨著藍天保衛戰深入開展,在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全國空氣品質顯著提升,重污染天數佔比從2015年的2.8%,下降到了2020年的1.2%。2021年,藍天保衛戰取得新進展。1至11月,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7.6%,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為28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7%。
“近幾年藍天白雲越來越多,這是大家共同的感受。”張昊龍信心滿滿,“我相信,通過不懈努力、久久為功,空氣品質一定會越來越好,人民群眾期盼的‘常態藍’一定能夠實現!”(人民日報記者 寇江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