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江大橋不設橋墩為哪般?

2022-02-23 17:52:10  來源:中國環境報  責編:鄭思雯

  “邂逅”長江裏的珍稀魚類,對於西南大學水産學院副教授劉建虎來説,已是尋常。今年春節,歷時5年,江津白沙長江大橋正式建成通車。劉建虎來到這座與他“結緣”的大橋上遠眺,目光所及之處更讓他驚喜和感動,鳶飛魚躍,生機盎然,不少市民在散步,一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景象。

  劉建虎介紹,這座大橋原本設計有兩個在長江裏的橋墩,但為了保護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的生存環境,最終被去掉。

  被去掉的橋墩,看上去像是藝術創作中的“留白”。但在劉建虎看來,這更是生態的“留白”,只有留白才能給發展和保護留下更多餘地。

  “這裡生活著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生態保護意義重大”

  江津津西、津北,商賈雲集,被長江所隔,各自繁華。

  修建一座跨江大橋讓兩地互聯互通,成為人民的企盼和社會的需求。2016年,江津白沙大橋通過批復,林同棪國際工程諮詢(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林同棪公司)正式成為橋梁設計單位。

  設計一座橋對於這家知名橋梁設計公司而言,並非難事。大橋設計負責人、林同棪公司橋梁事業部市政橋梁經理吳後偉告訴記者,他們很快就確定了大橋的初步設計方案——跨徑590米的懸索橋,整體設計造型採用新中式風格,與白沙古鎮周邊建築環境相協調,共計16個橋墩,其中東岸引橋有兩個橋墩位於長江中。

  然而設計完成後,項目的進展卻並不順利,問題就出在了這兩個橋墩上。原來,這座大橋位於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內,這裡生活著白鱘、長江鱘、胭脂魚、鱸鯉、岩原鯉等多種國家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和長江上游特有魚類。

  在林同棪公司委託劉建虎團隊所編制的《江津區白沙長江大橋及連接線工程對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影響專題評價報告》中,還專門對保護區的生態環境進行了評估。

  “保護區重點保護物種有68種,這裡是珍稀、特有魚類大鯢、水獺及其生存的重要環境和洄遊通道,也是三峽庫區主要魚類的資源補充通道。另外,橋位附近還分佈有魚類産卵場、索餌場、越冬場等,生態保護意義重大。”劉建虎告訴記者,根據調查以及相關記載,該區域內就曾誤捕過達氏鱘、胭脂魚等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其中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胭脂魚被誤捕的頻次較多。

  為了方便百姓生活,跨江大橋的建設勢在必行。但位於長江中的橋墩又會給生活在長江裏的野生動物帶來影響,問題該如何解決?

  幾度易稿,最終跨江大橋不設江中墩

  “胭脂魚在幼魚階段,身體呈褐色,體側有3條褐黑色的橫向條紋,如果用4個字來形容它們,那就是‘黑不溜秋’。”劉建虎説,成年後,幼魚的3條黑色縱向條紋會逐漸消失,被一條橫貫全身的黑色條紋所取代,而且,它們的體色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也因其全身變得赤紅,尤其是兩腮粉紅,宛如少女塗抹在兩頰的胭脂,因此得名胭脂魚。

  一直以來,長江裏生活著各式各樣的野生動物,長江不僅是兩岸人民的母親河,更是像胭脂魚這樣的野生動物們的家園。

  為此,劉建虎團隊在評價報告中提出對原設計在江中的兩個引橋橋墩的修改建議:兩個引橋橋墩都位於保護區岸線以內,且其中一個橋墩位於較低的河床,涉水時間相對較長,橋墩所在的河灘植被豐富,在汛期是魚類的索餌場,可適當增加引橋跨度、減少橋墩數量,減輕對保護區河床形態及水生生態的影響。

  劉建虎團隊的建議得到了包括江津區政府在內的多個相關單位的認可,在經過多次論證後,設計方案幾度易稿,最終決定生態“留白”——撤銷了原有東岸兩個引橋橋墩設計方案,跨度由60米調整為180米,僅保留了位於魚縫壩整體岩石上的主橋塔。

  “涉水墩柱從2到0,並不是簡單的加或減,整個設計方案也要相應調整,設計、施工難度均增大了,工程造價也更高。”吳後偉説,合理利用,控製成本,保護生態環境不受破壞才是他們的最終目標。

  同時,無論前期專項編制還是後期設計文件,均明確要求施工過程中要對江中魚進行重點保護,要進行魚類增殖放流,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河灘濕地修復和人工魚巢投放。

  生態“留白”,為未來發展留足空間

  堅持生態優先,保護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和水環境,不止體現在呵護保護區內珍稀特有魚類的生存環境,也融入大橋建設的各個環節。

  大橋的根基是建錨碇。中國建築第六工程局江津白沙長江大橋項目總工李陽介紹,“東岸採用的是重力式錨碇,有平地有斜坡,岩層最深的地方要挖23米。”

  由於開挖體量大,最理想的作業方式是爆破,既節約時間成本也較優,但由於錨碇臨近長江,一旦爆破,會産生強烈震動,驚擾保護區內的魚類。

  施工團隊最終選擇相對減震降噪的靜態液壓劈裂開挖以及多種機械組合開挖法相結合。相比爆破施工,時間上雖增加了3個月,人工成本也增加不少,但對魚類生存的環境影響是最小的。

  西岸主塔樁基礎施工距離長江主航道僅有15米,為防止衝擊鑽成孔産生的泥漿流入長江,施工團隊租用車駁船,採用混凝土罐車裝運泥漿,渡江運輸至業主指定渣場,避免航道污染。

  今年春節前,重慶江津白沙大橋順利通過各項驗收,對生態環境尤其是保護區魚類的影響也降到了最低。這座全長3160米,雙向6車道,設計時速為60公里的大橋,也將給人們帶來更多便利。

  吳後偉在大橋完工後再次來江邊,面對眼前的大橋,他有了更深的感慨:我們不可能完全預見未來,所以規劃必須以變應變,給後代留有生態餘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這片土地上長久生存。(中國環境報見習記者 余常海)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