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孟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亞熱帶、溫帶、寒帶植物物種都有分佈,還有太白紅杉等多種瀕危保護植物。曾經,這裡林牧矛盾突出,護林員的很多精力都花在保護森林資源、打擊非法採伐上。通過實施各種保護措施,如今的孟達,動植物物種數量都顯著增加。
青海孟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處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平均海拔2800米,是以保護森林生態系統為目的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前身是1980年就成立的省級自然保護區。多年過去,這座“綠色銀行”是“赤字”連連、植被遭破壞,還是“儲蓄”豐足、草木更蔥蘢。
退耕還林 森林覆蓋率提高16個百分點
看外表,馬剋日木也就50多歲的樣子,其實他已年過花甲。“巡山巡下個好身板,也‘得罪’了不少人。”他笑言。
1980年,孟達成立了自然保護區。馬剋日木家就住在區內的大莊溝,他當了30多年護林員。回顧大半輩子護林員生涯,他説,最初那些年,很多精力都花在保護森林資源、打擊非法採伐上,“沒法子,那會兒山裏鄉親過得都苦,每家也就兩三分耕地,只能靠山吃山,林牧矛盾十分突出”。早些年,為了生計,馬剋日木的兒子還在山上放了60多只羊。
這些年來,隨著天保工程、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這裡的植被得到了較好保護。人退林進,效果反映在數字上:如今的孟達保護區,總面積達17290公頃,擴大到成立之初的1.8倍;區內森林覆蓋率達82%,提高了16個百分點,高出循化縣平均水準50個百分點,年降水量是全縣的2.4倍。
“退耕還林,帶來的是全縣整體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青海孟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馬天龍説。
喜人的變化,卻也讓馬天龍添了幸福的煩惱。“從位於保護區核心區的孟達天池,到區內最高峰、海拔3357米的黑大山,以前本來有一米見寬的護林路,這些年慢慢都被林木覆蓋住了,過去兩個多小時能走上去,如今得花六七個小時才能‘鑽’上去。”馬天龍説,他現在擔心的是防火問題。
孟達的林,珍貴非常,真得小心:區內野生種子植物科數佔全省總科數的86.7%,其中青海省僅見於孟達保護區的植物物種就有78種,還有太白紅杉等國家二級瀕危保護植物12種。“亞熱帶、溫帶、寒帶植物物種,在孟達都有分佈,而像太白紅杉、華山松等樹種,孟達是它們在我國的最西分佈界限。”馬天龍説,青藏高原的“天然植物園”之名,孟達當之無愧。
13隻“天眼”24小時進行防火、防盜伐、防蟲害監控
生態持續向好,保護更趨升級。如今,孟達保護區已建立41個固定樣地,對植物資源持續監測管理;布設了46個紅外相機觀察點,有效監測著區內動物分佈情況。
在保護區管理局的三防智慧管控中心,孟達保護區管理局天保辦主任韓啟虎告訴記者,13隻“天眼”正24小時忠實履行著防火、防盜伐、防蟲害監控職責。“我們建設了13處微波監測設施,今年還將新建6處。”他説著,掏出手機給記者看:“這些畫面能實時上傳到移動終端,你看,手機上就能拉近推遠,還能360度旋轉。”
在保護區七個管護站之一的木廠管護站,管護員石勇熟練地操縱無人機進行巡護。“有時候動物還主動上門,”石勇向記者得意地揚起手機,那是他拍下的三隻梅花鹿的照片,“一清早,它們就下山來到離我們管護站不遠處喝水,這樣近距離的接觸,以前很少遇到。”目前,孟達保護區已發現國家一級保護動物4種、二級保護動物9種。
不遠處,三名身著防護服的管護員正對人工林進行病蟲害防治。往山上的“神仙洞”走,保護區管理局四名科研人員正進行植物資源動態清查——科技手段讓森林資源保護進入立體化、信息化新階段。
大莊村2/3村民下山進了城
這些年,原來在保護區內的大莊、木廠、索通等村莊實行了移民搬遷,涉及1031戶4069人。部分還在山上的村民,也轉變了生産方式。“以大莊村為例,村內保留著300多年曆史的籬笆路,我們幫助適當發展撒拉族傳統鄉村生態旅遊,發放太陽灶,對保留的畜牧養殖,劃定禁養區和限制區。”馬天龍説。
如今,馬剋日木一家搬遷到了縣城的河北新村。“大莊村原來2/3的村民都下山進了城”,馬剋日木家蓋起二層小樓,兒子也在縣上開起飯館,買了小汽車。“以前鄉親們沒轍只能伐木,也掙不了幾十塊,如今在城裏打工,一天怎麼也有上百元,生活問題解決了。”馬剋日木説。
優良的生態環境,讓孟達受到遊人歡迎。“我們堅持保護優先,積極倡導生態旅遊的模式,取締了小飯館、小攤點等違背保護區生態環境治理要求的設施,讓孟達天池景區真正‘綠色’起來。”馬天龍介紹,現在,孟達天池年接待遊客14萬人次,同時也帶動著區內貧困村村民的生産生活方式向綠色轉型。(作者 : 姜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