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領成長 奏響“百年樹人”新樂章

2017-12-08 10:31:21|來源:解放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影”領成長,奏響“百年樹人”新樂章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4

徐匯區建襄小學學生在上海電影博物館觀看電影 

  在推拉搖移的藝術中,感受電影魅力;在聲影並茂的世界裏,實現育人功能;一部部優秀的影視作品,蘊含著豐富的理想信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傳統文化等深刻教育內涵。

  作為中國電影的發祥地,上海以“為了每一個學生終身發展”為引領,不斷提升“百年樹人”電影陽光行工作品質,影視教育不僅是鑒賞和品評,而且進課程、進教材、進課堂,充分展現影視教育的生命力,充分發揮優秀電影作品的育人功能。

  本週日起,第二屆“全國中小學生電影周”在上海舉行。上海的學生那麼興致勃勃地參加電影文化活動,是什麼吸引他們呢?連日來,記者走進滬上多所中小學,採訪“電影育人”的幕後故事。

  “影”領成長

  “電影+”將鮮活帶入課堂

  “電影+語文”、“電影+藝術”、“電影+美術”、“電影+歷史”……在上海的中小學課堂裏,總能感受到影像藝術的魅力。

  在這次全國中小學生電影周上,浦東新區外高橋保稅區實驗小學語文老師盧雷,將開講一堂別開生面的“電影+語文”公開課。這幾天,盧老師正緊鑼密鼓地對這堂公開課進行最後“調試”,他告訴記者,公開課主題是《開國大典》,將以紀錄片《開國大典》為主軸,融入電影《董存瑞》、《烈火中永生》、《建黨偉業》、《長征》、《開天闢地》等10部影片的片段,課上他將帶著一個班的孩子一起體會,為了新中國的成立,多少人付出了血和汗。

  有著30年教齡的盧老師,平日就喜歡把影視融入到語文教學中,“電影有著天然的親和力,可更直觀地讓孩子們感受到事情背後的含義,畢竟裏面是活生生的人和事。”

  30年前在海南中學擔任歷史老師時,葉永廣就與“電影+”教學結下了不解之緣。1987年,葉老師注意到電視臺正在放一部紀錄片《讓歷史告訴未來》,“我覺得特別好,就用錄影機錄了下來,把影視片段引入歷史課,學生反響很熱烈!”

  64歲的葉永廣回憶起當時的嘗試,仍激動不已,“歷史學科,就是要把過往的事講給學生聽,要重現。理科課程可以通過做實驗重現,但是我們文科呢?通過影視,正是把鮮活的場景重現在了學生眼前。”

  此後,葉老師做了影視資料收集的有心人,節目、欄目、頻道也越來越多,逐漸有了一個影視資料庫,並在2006年成為歷史學科德育與資源開發研究實訓基地的主持人。

  有了體制、機制、人才的支持,葉老師幹勁更足了。他自豪地告訴記者,目前在這個影視資料庫裏,已經有54000多部片子,涉及80個專題。“比如中華傳統文化專題,就涉及中華服飾、中華飲食、中華醫藥、陶瓷、京劇、昆劇、四大發明等等。”

  現在,葉老師和他所在的實訓基地正和虹口區教育局、各所中小學聯動,開發影視課程資料包,以公益服務的形式讓更多的影視資料進入更多的學校。“文字是平面的,影視是立體的,兩者相結合,能夠把最鮮活的內容呈現在學生眼前。”葉老師感嘆道,如今的影視教育和傳統的影視教育不一樣了,“傳統的影視教育更多的是鑒賞和品評,而現在,進課程、進教材、進課堂,才是影視教育的生命力所在”。而葉老師不僅自己優秀,而且作為實訓基地的主持人,還培育帶出了一批影視教育的好老師。

  銀幕德育

  電影成為學生成長助推器

  電影,也漸漸成為申城中小學課外實踐、立德樹人的好抓手。

  在徐匯區建襄小學,就有一項“參觀上海電影博物館”的社會實踐活動。該校德育主任蔣瑾告訴記者,學校每個孩子到了四年級下學期,都要去學校附近、漕溪北路上的上海電影博物館參觀。

  經過多年的摸索,學校也圍繞參觀電影博物館,延伸出了很多相關的“電影課程”。“我們這個參觀活動的主題是:人、科技、電影。所以我們也和學科相結合,比如語文課裏有《神奇的機器人》、《奇妙的國際互聯網》,品社課裏講到《四大發明》,都可以把這些內容和電影素材結合在一起。”

  校方希望,通過這個實踐活動,實現兩個目標:首先,讓孩子們了解到,電影作為一項技術發明傳入上海。在百年上海電影的發展史上,無數的電影人為電影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從而使電影成為中國文化的弘揚者、傳播者。其次,引領孩子們探究電影生産創作的神奇奧秘,感受製造夢幻的技術之窗。通過觀摩影視作品的生産創作流程,感受電影作為夢幻工場的動人藝術魅力。

  在每年結束參觀後,建襄小學的孩子們還會領到一份“任務單”,比如回答關於電影的一些基礎知識,比如説説自己喜歡哪部電影,再比如,手繪一張電影海報——而這些手繪海報也張貼在了校園中,成為一道美麗的電影風景。

  在上海的東北部,校外影視主題教育活動成為楊浦區中小學與大學聯動的一座橋梁。楊浦區少年宮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兩年通過影視媒體手段,讓學生從電影中獲取知識,然後通過高校實踐活動,感受知識,最後運用攝影、微電影等電影技術探究所掌握的這些人文、歷史知識。

  楊浦區少年宮還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來選擇影視作品。比如小學階段展開“走進百年復旦,探索光影奧秘”。“我們帶領全區近十所小學的近千名師生共同走進了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從看看新聞視頻、聽聽新聞歷史、講講新聞故事、找找新聞奧秘、探探新聞發展等五個方面進行探究實踐,讓參與活動的學生們對於高校、對於影視傳媒産生了濃厚的興趣,也營造了積極健康向上、快樂有趣的校內外影視文化教育氛圍。”

  在初中階段,結合有關生命起源,細胞進化等影視資料片,與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聯手,先後有十所初中的近千名師生先後走入同濟。高中階段,通過觀看《同濟大學校史紀錄片》、《上海理工大學校史紀錄片》等影視資料片,初步了解大學誕生發展的歷史故事。

  影視文化

  從看電影到自己製作電影

  一天,格致中學德育室主任張燕在辦公室裏接到一位外校學生家長送來的感謝信,信中感謝高二(3)班小高、小姚兩位同學在上學路上把他摔骨折的女兒送到醫院急救的善舉……鏡頭一轉,一個初中生模樣的女學生背著書包匆匆上學,不小心被絆了一下,重重地摔倒在地上,動彈不得。

  原來,這是黃浦區格致中學的同學們自編、自導、自演的微電影。記者獲悉,2010年以來,該校每年都開設《微電影製作》選修課,主要內容包括:攝像機的基本操作、微電影劇本的編寫、攝像基礎、後期製作等。該課程主要由高一高二同學參加,同學們還組成了微電影社團,近年來製作了多部反映中學生生活的微電影,講述了在學生生活中的好人好事、校園故事、點滴小事,一個個真實的故事,以小見大,弘揚愛校愛國、互幫互助、熱愛學習的正能量。

  “中學生在微電影創作過程中提高了各方面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通過攝像機的使用提高了動手能力及審美力;通過編寫劇本提高了語言能力;通過當導演提高了領導力和與人協作的能力。”格致中學校方表示,在網絡越來越發達的今天,微電影這種寓教于樂、潤物無聲的方式,更易於被中學生所接受。

  上海明確提出:在義務教育階段的生均公用經費和高中學生的素質教育活動中,要專門列出學生觀摩影片的經費,切實保障每個學生每學年觀摩4部主旋律影片。微電影製作、藝術課、影視社團……上海中小學形成了獨有的影視文化。

  在虹口區的新中高級中學,觀影活動和電影實踐如火如荼。學校在寒暑假組織大型影視觀摩活動,還開設了以影視欣賞為主題的拓展課。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點及社會風尚等,學校也精挑細選確定觀看影片。既有勵志類,也有配合重大紀念活動的,有反映親情倫理的,也有社會熱點影片。

  很多同學也對電影産生了興趣,還自己製作微電影。新中中學副校長蘇曉雲告訴記者,學校學生去年創作的《行走的教室》參加了這次第二屆“全國中小學生電影周”微電影創作評選。

  這部微電影,也是新中高級中學研究型學習的一個見證和濃縮。近兩年,新中中學組織學生利用暑假,開展《行走的教室》研學活動,嘗試以每一位學生為圓心,尋找適合孩子成長的軌跡和路徑,盡一切可能,為每一位學生定制適合其發展的個性化課程。

  去年暑假,孩子們來到安徽宏村,對當地的風土人情進行探訪。“孩子們的視角很獨特,有一個學生發現宏村的一塊地裏一邊種著玫瑰花、一邊種了薰衣草,但是玫瑰花適合酸性土地,薰衣草適合鹼性土地,怎麼回事?學生深入採訪,才發現原來當地進行了土地改良;還有同學研究了當地小吃、毛豆腐的營養價值……”大家這些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都被學校電視臺的同學們一一記錄下來,最終精選進入了幾分鐘的微電影中。

  今年7月,學校電視臺的“編導”、“攝像”們再次帶著攝像機,和200位同學一起上路。今年《行走的課堂》的主題是“溯流尋源”。同學們以“上海水從何處來”的問題為切入,溯流而上。在上海崇明、江蘇蘇州和張家港、四川宜賓、重慶、西藏甘孜和昌都等地開展實地考察和自主研學。通過了解上海的水資源的來源,追尋長江沿岸璀璨的文化脈絡,將抽象的文化概念轉變為具象的文化體驗,感受世間百態,學會辯證思維的方式。

  一部9分鐘的微電影,讓同學們在拍攝的過程中,不僅看到自己,更看到了同伴的成長。

  這部微電影的策劃人、新中中學高三(7)班的鄭鳴謙同學深有感觸,她説,“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是對這次行走最好的概括。“行前我們攝製組的成員和指導老師幾乎使出渾身解數,和每個跟拍小組確認拍攝計劃和課題研究方案,也有了幾乎完美的預設,帶著這樣的美好期望出發。結果,接二連三的不可抗力讓我們一度崩潰。聯繫好的採訪對象臨時爽約,在拍攝點被保安攔下,更不用説問卷屢屢遭拒這些小問題。可正是在這理想與現實的反差中步步前行,這些不如意所帶來的收穫遠比成功本身更值得珍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