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公辦小學豐富放學後時光,讓不少孩子從補課班回到了興趣課堂 上海面向小學生的公益晚托為因材施教打開了一扇窗
週三下午放學後,長寧區綠苑小學體育教師王琳的體育舞蹈課就開始了。這學期,全校約有40多名學生選修他的課程,一些原本害羞的男生也因此愛上了舞蹈。
在上海,已有93%的公辦小學開設了公益晚托服務,並在原來愛心看護基礎上進行“升級”,逐步試行放學後“快樂30分”拓展活動。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也對上海公辦小學晚托全覆蓋做法表示肯定。
在業界專家看來,這不僅緩解了家長的“三點半難題”,甚至一個可喜的現象正在出現,不少孩子從補課班回到了興趣課堂,豐富的晚托服務為“減負”出了一把力,給學校因材施教開了一扇窗。
開設拓展課程要“想孩子所想”
綠苑小學曾經委託第三方機構,對全校1800多名學生家長的晚托需求做過調研。結果顯示,50.88%的家長有晚托需求。從2016年開始,綠苑小學將原有學校愛心看護服務作了升級,加入內容豐富的拓展活動。校長王晶介紹説,下午3時30分至4時,三到五年級學生可以在語文、數學、外語教師指導下完成課後作業;下午4時開始,學校提供集中看護;此外,全校範圍內還有體育、藝術、科技等二三十門拓展活動供學生們選擇,全校約有30%的學生選擇這些拓展課。
眼下,長寧區的小學開設了“3D列印”“圍棋小課堂”等702門“快樂拓展日+”課程。如今,長寧區平均每天參與學生佔總人數的30%左右,最多時達到50%左右。
為學生開設內容豐富的晚托服務,學校教師理所當然成為了課程研發者。在徐匯區匯師小學,語文教師施萍結合興趣愛好開設了少年瑜伽課程,在校內“圈粉”無數。
老師們説,課程建設需要“用戶思維”,想孩子所想,從學生需求、參與感和體驗度三方面入手。在上海市科技藝術教育中心師訓部主任劉華看來,“每每開發、策劃一門新課程,老師們都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想一想,主題是不是能打動他們,內容是否讓孩子們‘走心’。”
為工薪階層教育投入減負
“晚托服務話題再提,在當下別有一番意義。”浦東新區教育發展研究院德育教研員姚瑜潔還記得,上世紀90年代,小學生放學後可自願參與學校晚托班,每人每月交費7元。每天放學後,語文、數學、英語老師輪流值班,以輔導孩子完成作業為主,也自然而然地承擔起補缺補差的任務。後來晚托班逐漸消亡,許多孩子放學走出校門後,馬上走進輔導機構的大門,課業負擔越來越重。這些價格不菲的培訓機構,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學生家庭的經濟負擔。
在此前召開的全國“兩會”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也在答記者問時談到了“課後三點半”這一社會熱點話題。他分析,“三點半”現象,之所以會成為年輕父母們和整個社會關注的一個難題,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國教育發展特定階段的産物。關心這個問題的年輕父母,正處在職業發展的關鍵階段,正處於撫育孩子的關鍵階段。同時,這個現象更多出現在大中城市。三點半之前,孩子是在校學習時間,責任在學校;三點半之後,孩子是在家生活的時間,責任在家長。由於分工、作息時間的不匹配,家長沒有辦法到校接孩子,帶來了成長中的煩惱、發展中的困難。
姚瑜潔説,時下,“80後”“90後”家長對於作業輔導也有更加精細化的要求。相對而言,學科教師對於作業題目理解更專業,對孩子的個體差異了解更深入,在放學後有限的時間內,督促孩子完成當天的作業,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家長對於作業輔導需求。
三年級學生家長張女士就很看好學校提供的作業輔導服務,她説,以往常常是夫妻倆下班後6點多到家時才開始督促孩子寫作業。“現在有了學校老師的督促,完成作業的效率和品質都有提升,孩子的睡眠得到了保證。”
有學校調研發現,原先30%的孩子放學後直奔社會機構,開設晚托服務後,已有一半“回流”,回到學校參加各種拓展活動,“不出校門、沒有花費,為工薪階層的教育投入‘減負’。”
因興趣集合,讓學生找到內心所愛
“公辦小學的晚托服務不斷升級,這其中傳遞出一個新信號。”姚瑜潔認為,內容豐富的晚托服務,是給學校因材施教提供了時間和空間。她説,各所學校根據實際,開設的拓展活動為學生們提供了發展興趣愛好的可能性。
這與新高考改革對於人才選拔的新觀念不謀而合———除了重視學生的學業知識積累外,還關注學生的課題探究能力、體育藝術特長等。姚瑜潔説,“公辦小學開設的晚托服務,能讓小學教育理念更好地與新高考對接,家長也應該更新教育理念,讓孩子在擅長的領域不斷發展,提供給孩子適宜的發展條件。”
楊浦區少科站站長、上海市特級校長胡建民也表示,公辦小學晚托服務提供的拓展活動打破了傳統的班級建制,不同年級、班級、性別的學生們因為興趣愛好集合在一起,面對的也不再是傳統課程標準下的教學內容,更有利於學生找到內心所愛,更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提升教師和學生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