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音樂的現代化表達:《海上生民樂》引起老外共鳴

2022-08-26 16:12:56|來源:東方網|編輯:趙春曉 |責編:李勝蘭

  東方網記者曹俊、實習生竇易欣8月26日報道:你心目中的中國民族音樂是怎樣的?看完上海民族樂團的《海上生民樂》,或許會顛覆你的想像。8月25日,“老外講故事”俱樂部的成員來到凱迪拉克·上海音樂廳欣賞了一番音樂盛宴。今年升級版的《海上生民樂》通過國樂、光影、舞臺空間的融合為觀眾帶來了視覺與聽覺的雙重享受,打開了海派民樂的新紀元。

中國民族音樂的現代化表達:《海上生民樂》引起老外共鳴

  “我想再看一次演出”

  這次的《海上生民樂》完全顛覆了“老外講故事”俱樂部的老外們對中國民樂的印象。箜篌、笙、中阮、琵琶、二胡等一系列樂器引起老外的駐足觀看。演出不僅僅只有中國樂器,也有金貝鼓、俗稱非洲鼓,架子鼓,甚至是電貝司參與其中,將音樂完美結合到了一起,並將中國古典樂器進行了現代化的演繹,一改往日民樂的傳統印象。在嗩吶與電子搖滾的結合下,瞬間點炸全場。“把嗩吶和類似Rap的音樂放一起,真的很讓人震驚。”來自法國的樂蓋曦説。

中國民族音樂的現代化表達:《海上生民樂》引起老外共鳴

  樂蓋曦現場學起了二胡

  來自尼泊爾的阿思勢顯然就對金貝鼓頗感興趣。在打擊樂演奏家王音睿的介紹下,阿思勢了解了許多打擊樂樂器,並親自上手嘗試了金貝鼓。頗有節奏感的阿思勢還和王音睿一起來了一段即興演奏。

中國民族音樂的現代化表達:《海上生民樂》引起老外共鳴

  來自德國的小朋友Grace對古箏和箜篌最感興趣。她的媽媽周舟説:“每一種樂器都很神奇,讓我體驗到了一場視覺上的和聽覺上的盛宴。Grace小朋友現在正在學習豎笛”。

中國民族音樂的現代化表達:《海上生民樂》引起老外共鳴

來自德國的小朋友Grace(右)對古箏和箜篌最感興趣

  來自英國的電影導演柯文思對今天的演出讚不絕口。“我們在其他亞洲國家,包括日本、越南看到過這些樂器。當我意識到這些樂器早在千年前就在這裡,在中國誕生,我發現,世界上有那麼多東西千年前就誕生於中國,始於中國,這太有趣了”,柯文思説:“我在想怎麼把這些中國的音樂放進我的電影裏面。我想再看一次演出”。

中國民族音樂的現代化表達:《海上生民樂》引起老外共鳴

來自英國的電影導演柯文思對今天的演出讚嘆不已

  中國民族音樂的現代化表達

  “特別希望海上生民樂能成為大家的一種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存在。”上海民族樂團團長羅小慈説道,“在中國音樂文化裏有很多優雅、從容的內容,是現代人特別特別需要的。”談到中國音樂在人們心中的刻板印象,羅小慈表示,很多人對民樂的印像是民俗性的,比如提到嗩吶就聯想到紅白喜事,提到古琴就聯想到修身養性。但是中國的音樂可以表達更多的東西。從《海上生民樂》的內容來看,就能找到很多當代人內心的影子。

中國民族音樂的現代化表達:《海上生民樂》引起老外共鳴

貝思文(右)與上海民族樂團團長羅小慈(左)交流

  當記者提及非洲鼓、豎琴等樂器在民樂中的演繹時,羅小慈説:“這也是一種海派文化的精神。最後一首《絲路》,説的是絲綢之路,也是一條音樂之路,如果沒有這條音樂之路傳來的胡琴、琵琶、嗩吶,中國的民樂也是不會發展成現在的模樣。中國的音樂文化,基底裏是有海納百川的精神在其中,是東西文化的自然融合。”笙演奏家李春旭也深有所感,他説笙這個樂器,在幾十年的發展之間音域有了極大的發展,包括為了像鋼琴一樣演奏所有調性的樂曲補全了半音,或者是音色上與古代的笙也有了改變。

中國民族音樂的現代化表達:《海上生民樂》引起老外共鳴

貝思文與笙演奏家李春旭交流

  上海音樂廳總經理方靚説:“我們正在探索怎麼能夠將傳統藝術更好地傳播出去。通過與民族樂團的努力,我們把演出的內容和音樂廳的設備設施、音樂廳的整體融合到一起去,為觀眾提供一個完美的音樂體驗。”

中國民族音樂的現代化表達:《海上生民樂》引起老外共鳴

上海音樂廳總經理方靚接受東方網記者採訪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