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女性力量展現時代風貌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3月8日全國公映
來源:東方網  |  2023-02-16 09:41:20

  “心歸處,是敦煌。”3月8日,值“3.8國際婦女節”之際,由滬劇表演藝術家茅善玉領銜主演的滬劇實景電影《敦煌女兒》將全國公映。早在去年,《敦煌女兒》就未映先熱,先後榮獲第35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戲曲片、2022中美電影節最佳年度戲曲片及第五屆中國戲曲電影優秀戲曲電影多項大獎。從生活中的樊錦詩到舞臺銀幕上的茅善玉,兩位傑出女性即將在婦女節到來之際,以優雅和堅韌之姿共同向女性致敬,向時代獻禮。

  向世界播撒中華文化種子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展現了以樊錦詩先生為代表的敦煌人,用一代又一代的堅守保護璀璨的敦煌莫高窟文明,並結合數字時代發展開發“數字敦煌”,讓敦煌文化得以在世界舞臺傳播。

【文化旅遊】聚焦女性力量展現時代風貌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3月8日全國公映

  在最新發佈的電影主海報中,茅善玉扮演的樊錦詩頭髮花白,背影卻依舊堅毅,她手持手電照亮的正是敦煌莫高窟第259窟中的禪定佛。明暗對比間呈現出超然美妙的境界。一同釋出的群像海報中,樊錦詩、常書鴻、段文傑等為敦煌文化奉獻一生的前輩們背靠大漠,或眼神堅定凝視鏡頭、或目光灼灼望向遠方,心懷期許的展望中,一段有關敦煌文化守護的故事,正在大漠戈壁中緩緩流淌。

  樊錦詩長在上海,學在北大,面對北京與上海的選擇,風華正茂的她奉著一顆赤誠之心,一頭扎進荒漠戈壁,在大漠風沙中一磨就是大半個世紀。樊錦詩初入敦煌便與“敦煌守護神”常書鴻 “三擊掌”,表達一個青年考古學者一心守護敦煌的決心。在那個交通不便、缺水斷電、生存條件異常艱苦的年代,一個瘦弱的城市姑娘住土房、睡土炕、吃雜糧、喝鹹水,日復一日地在沒有電的莫高窟中進行保護研究、斷代記錄、查找文獻,歷時幾十年撰寫了考古學術報告,為敦煌學回歸中國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她熬過了戈壁大漠的寂寞,熬過了夫妻分居的十九年,熬過了母子分離的錐心之痛,初心不改,守護著中華文明之根。六十歲時,樊錦詩重新起跑,擔任敦煌研究院院長,面對經濟大潮的衝擊,頂住壓力,大膽構想建設“數字敦煌”,將敦煌文物“永久保存、永續利用”,讓敦煌文化“活”了起來,解決了旅遊和發展的矛盾,成功使敦煌藝術走出洞窟,走向世界。樊錦詩代表的就是中國共産黨人無私奉獻、敢為人先的典型形象。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感動中國2019年度人物”欄目在給樊錦詩的頒獎詞裏寫到:“舍半生,給茫茫大漠。從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輩的火,開闢明天的路。半個世紀的風沙,不是誰都經得起吹打。一腔愛,一洞畫,一場文化苦旅,從青春到白髮。心歸處,是敦煌。”一個年輕的上海小姑娘,終憑藉一生癡守,以一個學者的情懷為國家擔負使命,用女性的堅韌柔情,讓敦煌文化這顆歷史長河中的璀璨明珠,在世界的舞臺上發出耀眼的光芒。

  守正創新拓展滬劇發展空間

  舞臺劇《敦煌女兒》在主創團隊的共同努力下,因十年磨一劍成為經典,在此基礎上又用兩年時間打磨電影。茅善玉帶領著錢思劍、淩月剛、吳爭光等主演,以及電影版改編蔣東敏、音樂唱腔汝金山,在繼承滬劇傳統、順應時代需求,以多元化的形式,傳統與現代相結合,拓展了現代滬劇的發展空間。

【文化旅遊】聚焦女性力量展現時代風貌 滬劇電影《敦煌女兒》3月8日全國公映

  《敦煌女兒》致力於告訴觀眾,滬劇不僅有日常生活裏的細膩情感,更能傳達宏偉廣闊的家國情懷。敘事上,電影以人物倒敘的方式,描繪了一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群像,超強的歷史回溯感令觀眾耳目一新,也讓“堅守大漠,勇於擔當,甘於奉獻,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打動人心。《敦煌女兒》作為一部實景滬劇電影,堅守滬劇的藝術品質,在當下語境中對於滬語傳承有著深遠的意義,在守正創新中努力讓滬劇走出上海、走向世界,走進人民心中,于新時代煥發生機。

  樊錦詩一生守護大漠,茅善玉與滬劇相伴幾十載,兩位女性在不同領域、不同時期,同樣為我國的文化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用自強不息的創造精神、不求回報的奉獻精神、堅持不懈的奮鬥精神激勵青年人學習進步、接力奮鬥。

  電影《敦煌女兒》由上海滬劇院、敦煌研究院、上海廣播電視臺、上海新文化影業有限公司出品,滕俊傑導演執導。作為國家一級導演,滕俊傑十五次榮獲國內外重要電影獎項,除此前導演的3D全景聲京劇電影《貞觀盛世》榮獲“金雞獎”之外,他執導的3D全景聲京劇電影《霸王別姬》、8K全景聲歌劇電影《這裡的黎明靜悄悄》分別在美國洛杉磯榮獲國際電影最佳3D電影獎、最佳8K長片電影獎一一“盧米埃爾獎”,實現了中國電影在此世界主流電影獎項中的兩項“零的突破”。(作者:王永娟)

編輯:彭麗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