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頻道  >  正文

中國汽車出海競爭力越來越大

2022-10-14 11:15:14 | 來源:經濟參考報 | 責編:鄭思雯

  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領先優勢開始轉化為在全球汽車市場的競爭力。隨著月度出口銷量突破30萬輛等喜報頻頻傳來,中國汽車企業在國際市場的自信心越來越足。不僅傳統汽車企業奮力開拓海外市場,就連造車新勢力也敢於挑戰競爭最為激烈的“汽車工業發祥地”歐洲市場。儘管中國汽車的全球化之路仍需時間驗證,但中國汽車競爭力越來越大已是不爭的事實。

【汽車頻道 資訊+移動端資訊】中國汽車出海競爭力越來越大

  一批上汽集團乘用車停在碼頭上等待裝運(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中國汽車出口蓄勢發力再上新臺階

  繼8月出口量首次躍居全球第二後,9月中國汽車出口成績再攀新高。其中,不論是産銷還是出口,新能源汽車都繼續保持“一騎絕塵”的增長趨勢。

  業內人士表示,新能源汽車出口已成為我國汽車産業的一大亮點,國産新能源車在海外市場的滲透率快速提升,且這種良好發展態勢有望得到延續。

  前三季度出口同比增長55.5%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10月11日公佈的月度銷量數據顯示,在8月汽車出口創下歷史新高,首次超過30萬輛後,9月中國汽車出口繼續取得較好成績,同比增加73.9%,達到30.1萬輛。

  海外市場正在成為自主品牌車企銷量增長的新方向。從各大企業表現來看,1月至8月,上汽集團出口占比提升至17.8%,長安汽車提升至8.8%,長城汽車提升至13.1%,吉利汽車提升至14%。

  令人鼓舞的是,自主品牌對歐美市場和第三世界國家市場出口實現了全面突破,國際品牌的中國基地出口戰略也日益顯效,凸顯國産汽車質和量的全面提升。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總工程師許海東介紹,在出口數量攀升的同時,單車價格也在不斷提高,中國新能源汽車海外市場的平均價格已達到3萬美元左右。

  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以下簡稱乘聯會)數據顯示,乘用車出口市場的加速突破是一大亮點。9月,乘聯會統計口徑下的乘用車出口(含整車與CKD)為25萬輛,同比增長85%,增幅高於8月的77.5%。其中,自主品牌出口達到20.4萬輛,同比增長88%。1月至9月,國內乘用車累計出口159萬輛,同比增長60%。

  與此同時,新能源車出口已經成為拉動國內汽車出口的重要動力。

  中汽協數據顯示,1月至9月,中國汽車企業共出口211.7萬輛,同比增長55.5%。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38.9萬輛,同比增長超過1倍,增速大大高於汽車業整體出口增幅。

  乘聯會數據也顯示,9月國內新能源乘用車出口4.4萬輛,佔出口總量(含整車與CKD)的17.6%左右,上汽、吉利、長城汽車、愛馳汽車、江淮汽車等車企旗下的新能源車型都在海外市場有著不俗表現。

  業內人士表示,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目前已形成“一超多強”的格局:特斯拉中國出口總體居首,自主品牌中也有數家出口形勢較好,而新能源汽車出口的前三大市場為比利時、英國和泰國。

  多重因素推動車企出口增長

  業界認為,今年前三季度汽車出口呈現強勁勢頭主要得益於多個因素的助力。

  當下,全球汽車市場需求有所回暖,但由於晶片等零部件供應短缺導致國外汽車廠商減産造成了較大供給缺口。

  商務部對外貿易司副司長孟岳此前表示,從國際市場需求看,全球汽車市場正在逐步復蘇。據預測,今年全球汽車銷量將略高於8000萬輛,明年銷量將達到8660萬輛。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海外市場由於供應鏈短缺造成了供給缺口,而中國由於疫情防控得當,生産秩序總體穩定促進了國外訂單轉移至國內。AFS(AutoForecast Solutions)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5月底,由於晶片短缺,全球汽車市場累計減産約198萬輛,而歐洲是全球因缺芯導致汽車累計減産量最大的地區。這也是中國汽車在歐洲銷售更好的一大因素。

  2013年以來,隨著各國紛紛確定向綠色發展轉型,新能源汽車行業便開始快速發展。

  目前,全球約有130個國家和地區提出了或者準備提出碳中和目標。不少國家已明確禁售燃油車的時間表,比如荷蘭、挪威就提出要在2025年禁售燃油車,印度、德國準備在2030年全面禁售燃油車,法國和英國則計劃在2040年禁售燃油車。

  在碳排放法規日趨嚴格的壓力下,各國對新能源汽車的政策支持力度持續加強,全球新能源汽車需求保持增長態勢,這為我國新能源汽車進入海外市場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達到31萬輛,同比增長近3倍,佔總汽車出口量的15.4%。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車出口繼續保持強勢,出口量同比增長1.3倍,佔汽車出口總量的比重提升到16.6%。今年三季度新能源汽車出口繼續增長則是這一態勢的延續。

  我國汽車出口大幅增長還得益於海外“朋友圈”的擴大。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是我國汽車出口的主要市場,佔比超過四成;今年1月至7月,我國對RCEP成員國的汽車出口量為39.5萬輛,同比增長了48.9%。

  目前,我國已簽署了19個自貿協定,覆蓋26個國家和地區,智利、秘魯、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對我國汽車産品關稅已經降低,為車企國際化發展創造了更加便利的環境。

  中國汽車産業在轉型升級過程中,除了注重國內市場,也把目光放在了全球市場。目前,國內汽車廠商在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投資力度遠超跨國車企,同時國內車企依託新能源車型發力智慧網聯技術,在智慧化和網聯化方面擁有優勢,成為吸引國外消費者的關鍵。

  業內人士表示,正是憑藉在新能源車領域的領先優勢,中國車企的國際競爭力持續提升,産品線不斷完善,品牌影響力也在逐漸增強。

  以上汽集團為例,上汽集團目前已建立1800多個海外行銷服務網點,産品和服務分佈在90余個國家和地區,形成了歐洲、澳新、美洲等6大市場,海外累計銷量突破300萬輛。其中,上汽集團8月海外銷量高達10.1萬輛,同比增長65.7%,佔總銷量近20%,成為中國首家在海外市場單月銷量突破10萬輛的企業。9月,上汽集團的出口則增加到了10.84萬輛。

  方正證券分析師段迎晟分析説,自主品牌通過海外建廠(含KD工廠)、聯合海外銷售渠道、獨立建設海外渠道等方式加快了東南亞、歐洲、美洲等市場的開拓。同時,自主品牌的市場認可度也在逐步提升,在一些海外市場,自主品牌的知名度與跨國車企相比也不遑多讓。

  前景看好車企積極佈局海外

  在取得亮眼的出口業績之際,國內品牌車企仍在積極佈局海外市場,為未來做準備。

  9月13日,上汽集團1萬輛MG MULAN新能源汽車從上海發運出口歐洲市場,這是中國至今最大批量純電動車出口歐洲。工信部相關負責人表示,上汽集團 出口“萬輛赴歐”,標誌著我國汽車産業國際化發展取得新突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同時也帶動全球汽車産業向電動化轉型。

  近年來,長城汽車的海外拓展行動同樣十分頻繁,海外銷售整車已累計突破100萬輛。今年1月,長城汽車收購了通用汽車旗下的印度工廠,加上去年收購的奔馳巴西工廠,以及建立的俄羅斯和泰國工廠,長城汽車實現了在歐亞和南美市場的佈局。今年8月,長城汽車與埃米爾福萊集團正式達成合作,雙方將共同開拓歐洲市場。

  出口海外市場較早的奇瑞,8月出口同比增長152.7%,達51774輛。奇瑞在海外已經建立了6個研發中心、10個生産基地和1500多家銷售服務網點,産品遠銷巴西、俄羅斯、烏克蘭、沙特、智利等國家。今年8月,奇瑞開始與俄羅斯汽車製造商談判,擬在俄羅斯實現本地化生産。

  今年7月末到8月初,比亞迪宣告進軍日本和泰國的乘用車市場,並開始為瑞典和德國市場提供新能源汽車産品。9月8日,比亞迪宣佈將在泰國建立一個電動汽車工廠,計劃于2024年開始運營,年産能約15萬輛,生産的汽車將投放泰國本土市場,同時輻射周邊其他地區。

  長安汽車則計劃于2025年建成2個到4個海外製造基地。長安汽車表示,將適時建立歐洲總部和北美總部,以高品質、高科技的汽車産品進軍歐洲和北美汽車市場。

  一些造車新勢力也在瞄準海外市場,躍躍欲試。

  據報道,9月8日,零跑汽車宣佈正式進軍海外市場,其與以色列一家汽車行業公司達成合作,將首批T03齣口到以色列;蔚來10月8日稱,其産品、全體系服務和創新商業模式將在德國、荷蘭、瑞典和丹麥市場落地;小鵬汽車全球化佈局的首選區域也選擇了歐洲,今年2月,小鵬汽車宣佈與歐洲經銷商集團Emil Frey NV達成合作,該集團將幫助小鵬汽車快速導入歐洲市場。此外,愛馳汽車、嵐圖汽車、威馬汽車等也已進軍歐洲市場。

  中汽協預測,今年全年我國汽車出口有望超過240萬輛。太平洋證券的最新研報稱,在出口端發力,可以幫助國內優質汽車和零部件企業加快産業鏈延伸,進一步激發其技術迭代、品質體系提升等方面的內生動力。

  不過,業界人士認為,自主品牌“出海”仍面臨一定挑戰,目前自主品牌進入發達國家市場多數還處於試水階段,中國汽車的全球化之路仍需要時間驗證。(記者 周武英 綜合報道)

  汽車海運出口“一位難求”

  國慶假期,僅上海洋山港就實現超過15000輛汽車出海——港口碼頭一線的忙碌場景裏,是中國汽車加速走向全球的火熱身影。越來越多的目的地,越來越新的定制車,越來越豐富的新渠道,彰顯中國汽車出海的腳步也越來越遠。

  中國汽車出口火熱

  10月7日淩晨,辦完邊檢手續後,一艘裝載著近1700輛MG汽車的貨輪緩緩駛離洋山深水港;在東海大橋另一端的南港碼頭,約5000輛特斯拉汽車正列隊駛上一艘汽車滾裝船,這兩批“中國製造”的車輛有個共同的目的地——比利時澤布呂赫港,從這裡下船後,這些車輛將駛向歐洲各國。

  據上海邊檢總站洋山邊檢站介紹,國慶七天長假期間,每天都有載運出口車輛的國際航行船舶靠泊洋山口岸,累計實現超15000輛汽車裝船出口,其中新能源汽車佔比超過八成。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近日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1到8月,中國汽車出口181.7萬台,同比增長53%。其中,8月我國汽車出口創歷史新高,首次超過30萬輛。

  “中國汽車産業國際綜合競爭力逐漸增強,在海外市場越來越受歡迎。”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説。

  “海外每賣出三輛中國車,就有一輛是上汽造。”作為中國汽車出海的“龍頭”,上汽集團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上汽集團海外銷量達到68.8萬輛,已經接近2021年全年水準。

  與此同時,來自上海超級工廠的特斯拉汽車也在全球舞臺上逐步成為“中國製造”乃至“中國智造”的名片之一。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累計出口車輛164923輛,已超過2021年全年的累計出口總數。

  愛馳汽車聯合創始人、總裁付強説,愛馳汽車堅持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同步推進,已經為全球超過15個國家和地區提供了産品和服務。今年1到9月,愛馳累計出口車輛已達2403輛。

  繼此前積極開拓歐洲市場後,愛馳汽車正在積極進軍東南亞市場。9月,愛馳汽車與新加坡頭部服務機構Verge Auto正式簽署合作意向書,宣佈正式進軍東南亞市場,愛馳U5系列Lite和Pure兩款車型將從雲南西雙版納出境,發運老撾。

  “全球車,中國造”

  近來,不少歐洲國家的消費者在門店裏見到了一張來自中國的“新面孔”——全球純電超能跨界車MG MULAN。

  作為一款為全球市場打造的汽車,MG MULAN除在國內銷售外,還在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西班牙、挪威、瑞典、丹麥、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等近20個歐洲國家同步上市,真正實現了“中歐同步”。

  這款專門為海外市場定制的“全球車”,折射出中國汽車行業的時代變遷。

  對很多“70後”“80後”來説,“一代神車”桑塔納是他們對中國汽車工業最為直觀的印象,這輛在中國暢銷多年的車型身上刻著“蹣跚學步”階段中國汽車的烙印,最初的車型幾乎是“原封不動”從德國引入,此後在推出新車型的過程中才逐步開始加入根據中國市場需求定制的改造,而隨著中國汽車市場越來越大,外資車企後來才開始專門為中國市場研發新車型。

  上汽集團數據業務部副總經理、上汽乘用車首席數字官張亮説,早在兩三年前,隨著汽車出口規模的提升,上汽就考慮到了規模效應提升帶來的“本土化”戰略,決定瞄準歐洲市場的消費者痛點,為這一款真正的中國製造“全球車”項目立項,帶領中國汽車工業進入“在全球、為全球”的全新階段。

  據張亮介紹,作為真正為海外市場定制的汽車,在這款車型最初的“孵化”階段,MG MULAN就集合了上汽集團在上海和倫敦的設計中心的人才隊伍,雙方團隊隔著時差溝通協作,最終共同完成了這款全球車型的設計。而在定名時,MG MULAN更是在海外定名為“MG4 ELECTRIC”,以彰顯上汽對電動化的雄心。

  為全球而定制的汽車,承載了中國汽車企業的熱切期待。7月,1000多輛MG MULAN從上海外高橋海通國際汽車碼頭啟程,遠渡重洋“搶灘”歐洲市場。不到兩個月後,萬輛MG MULAN再次遠赴歐洲。

  根據計劃,MG MULAN將進軍澳新、中東、墨西哥、南美等地區,覆蓋全球六大洲重點區域市場的80余個國家,全球銷量目標為15萬輛,成為中國汽車工業首款真正意義上的全球車。

  “一個出海一群幫”

  伴隨著中國汽車出海的腳步越來越遠,更多的助推力量也在匯聚。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中國汽車海運出口“一位難求”,創新的運輸方式、運輸渠道、通關方式等都在“遍地開花”。

  前不久,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王受文介紹説,中國汽車出口今年增長迅速,由於滾裝船運力不足,正在積極協調通過中歐班列來運輸汽車,同時也和交通部門一起支持航運企業創新運輸方式,通過多用途船舶加裝專用框架來承運汽車,以緩解汽車出口運力緊張的難題。

  由於汽車滾裝船運力緊張、艙位難求,汽車通過集裝箱貨輪運輸出口正在成為常態,而通過“整車支架技術”,2到4台汽車就能被裝入不同尺寸的集裝箱櫃中完成出口。

  “針對在港時間短、在船船員相對固定且無船員換班的集裝箱班輪,我們提供了通關便利措施,有助於提升小批量車輛裝船出口效率,適應車企常態化、多批次的靈活出口需求。”上海邊檢總站洋山邊檢站邊防檢查處處長周佳傑説。

  據周佳傑介紹,為助力汽車出口,上海邊檢總站洋山邊檢站開展專項調研,針對出港、出境,滾裝作業和集裝箱作業採取了“一船一策”通關保障方案,對國內港口移泊的船舶免辦入出港邊檢手續,提升船舶在國內港口間靠離泊的效率;對靠泊不足24小時的船舶一次辦妥入出境邊檢手續;同時採取視頻監控、現場巡查和無人機巡航相結合的方式,加強船舶在港期間管理,全程保障滾裝作業和集裝箱裝船作業安全。

  陸路運輸也將為汽車出口提供新方案。相關部門介紹,正在研究拓寬出口運輸渠道,通過中歐班列運輸新能源汽車。這一利好消息,讓不少客商頗為期待。

  德鐵信可大中華區陸運部副總裁吳恒君表示,近年來,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火熱,歐洲市場對中國新能源汽車尤其鍾愛,經初步測算,政策正式實施後,新能源汽車未來可在20天左右從上海抵達歐洲內陸地區,這將幫助中國汽車企業在更短週期內實現交付,提升在歐洲市場的競爭力。

  “‘中歐班列—上海號’未來能幫助像愛馳這樣以國際化為導向的新能源車企創建整車物流運輸的快捷通道,縮短國際訂單響應週期,為企業高效運營,更好地滿足海外客戶日益增長的新能源汽車消費需求提供了有利條件。”付強説。(周蕊 童盈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