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頻道  >  正文

新能源汽車補能基礎設施系列研討會首期會議成功召開

2022-12-30 10:38:18 | 來源:中央廣電總臺國際在線 | 責編:鄭思雯

  12月27日,由中汽數據和國際清潔交通委員會(ICCT)聯合舉辦的“新能源汽車補能基礎設施系列研討會”的首期會議成功召開。來自高校、研究機構、行業協會、汽車整車與零部件企業、充電基礎設施建設與運營企業、電力企業、國際NGO等相關機構的100余位代表通過線上方式參會研討。

新能源汽車補能基礎設施系列研討會首期會議成功召開_fororder_image001

  該系列會議以“立足中國、放眼全球”為特色,旨在分享中國及全球在新能源汽車補能基礎設施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並與行業同仁共同探討,以期為新能源汽車補能基礎設施領域的政策制定和行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12月27日召開的首期研討會聚焦“中外充電基礎設施建設與政策總體進展”這一宏觀主題。會議由中汽數據低碳業務部部長李冰陽主持;國際清潔交通委員會北京代表處管理主任陳昕勇出席併為會議做開場致辭;國際清潔交通委員會高級研究員崔洪陽、中汽數據諮詢專家禹如傑、中汽數據清潔能源研究室室主任呂旺分別做主旨報告;北京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學院教授黃愛玲、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研究部副部長熊英、北京交通發展研究院節能減排中心副主任王聘璽、中汽政研新能源汽車政策研究總監周瑋、國網智慧車聯網技術有限公司戰略規劃主管蘇舒、C40城市氣候領導聯盟高級經理侯靜在“專家觀點分享”環節分別從各自專業角度分享了對現階段充電基礎設施建設與政策的觀察和見解,並對下一階段充電基礎設施領域值得關注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議;能源基金會交通項目高級項目主管陳健華出席會議並做總結致辭。

  崔洪陽國際清潔交通委員會高級研究員作了題為《中國及全球公用充電樁建設進展初探》的主旨發言,研究基於截至2021年底的全球公用充電樁保有量數據,並基於多維度的指標參數,從全球、國家、城市等多個層面量化分析了現階段中國及全球的公用充電樁的建設情況。

  中國是全球公用充電樁建設的引領者。截至2021年底,全球公用充電樁(EVSE)保有量達到181萬根,其中中國佔比56%,歐洲佔比25%,美國佔比9%。中國公用充電樁中直流樁的佔比較高,達48%,歐洲和美國的直流樁佔比均僅為14%,中國佔全球直流公用充電樁保有量的81%。

  城市是公用充電樁建設的前沿陣地。全球排名前20位的城市的公用充電樁保有量之和佔全球總量的34%,其中17個城市來自中國,深圳排名世界第一,佔全球總量的7%,上海、廣州、武漢、北京緊隨其後分列第2-5位,三個入圍的歐美城市分別是洛杉磯、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整體來看,現階段全球的公用充電樁建設主要集中在電動汽車推廣水準較高的城市,呈現明顯的車樁協同發展特徵。

  城市公用充電樁的建設水準需要基於多維度的量化指標進行綜合評估。除了傳統的充電樁保有量、每平方公里建成區對應的充電樁保有量、每萬人口對應的充電樁保有量、車樁比等指標外,公用充電樁的服務半徑和公用充電樁的功率(包括總功率和車功率比)也是值得關注的量化指標。基於不同指標的城市排名存在明顯差異。

  中汽數據諮詢專家禹如傑做了題為《數據驅動的電動汽車補能行業共性問題挖掘》的主旨發言,研究通過系統分析充電基礎設施運營數據,總結並展示了電動汽車補能行業三個層面的六個共性問題:

  從車樁相容性來看,新電動汽車産品與公共樁存在潛在的相容性問題。目前中國存量公共充電樁中,仍有超過10%的充電樁額定電壓上限無法達到500V。隨著800V電壓平臺在新車型的不斷應用,電動汽車中已有超過2%的電動汽車儲能裝置標稱電壓超過500V,並呈現快速增長趨勢。

  從場站運營來看,不同場站時間利用率差異大。受場站選址區位、充電設施配置等因素的影響,充電場站時間利用率差異大。乘、商用車充電站之間呈現出不同的時間利用率特徵,其中乘用車充電站利用率隨時間的波動性更為明顯。

  同一場站,不同樁時間利用率差異大。同一場站內介面標準、電壓及功率水準等條件相同的充電樁,其時間利用率亦具有明顯差異,利用率較低的充電樁故障率較高。有效利用率更需要被關注。直接應用充電樁工作時長計算充電時間利用率難以反映真實的營運狀態,需要對無效的充電時長進行甄別,從而反映充電樁有效的服務水準。

  從用戶充電行為來看,充電高峰集中在下午與夜間,與居民用電負荷高度重合。受地域、時間、充電服務費等因素影響,用戶充電行為發生實時變化。車主電量焦慮現象仍存在。超半數車主偏好在電量≤40%時尋求充電服務,但仍有相當數量車主對電量較為“焦慮”,偏好在更高SOC時開始充電。

  國際清潔交通委員會高級研究員崔洪陽做了題為《純電重卡補電技術與政策進展全球概覽》的主旨發言,研究從全球視角對現階段純電重卡補電的技術與政策進展進行了梳理。

  多國政府和主要車企已經提出了關於加速推進貨運電動化轉型的目標,在此背景下純電重卡的銷量在未來十年將迎來高速增長。考慮到重卡的商用屬性以及重卡補電設施在技術、成本、建設時間等方面相對乘用車而言存在更大的挑戰,及早規劃佈局針對純電重卡的補電基礎設施至關重要。

  全球範圍來看,有線充電仍然是現階段最主流的補電技術路線,車隊可基於具體的使用場景選擇自有場站夜間充電、目的地補電、沿途快速補電相結合的充電方案。有線充電外,換電、懸鏈線充電、在路無線充電等多種替代性補電技術正在涌現,各有優勢也各具挑戰,均處於早期試點階段。

  領先市場在純電重卡補電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有三點可借鑒的政策經驗。一是試點示範項目對於探索最佳實踐和建立規模經濟大有裨益;二是在早期市場,政府針對包括樁和網在內的整個充電基礎設施給予經濟激勵十分關鍵;三是出臺法規針對重型車的充電基礎設施建設規劃並明確不同利益相關方的定位和責任至關重要。

  在純電重卡補電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技術層面的挑戰之外,非技術的挑戰同樣值得關注。為破除這些挑戰,需出臺有效針對重卡的充電基礎設施政策,注重標準協同方面的交流與合作,並加強跨部門跨行業的溝通與協作。

  中汽數據清潔能源研究室主任呂旺做了題為《中國充電基礎設施的政策及産業現狀》的主旨發言,研究側重分析我國充電基礎設施發展現狀、梳理相關政策體系、研判管理政策趨勢。

  新能源汽車市場已經從政策驅動轉向市場拉動的新發展階段,呈現出市場規模、發展品質雙提升的良好發展局面。充電基礎設施市場發展相對滯後,仍處於政策推動的數量型發展期。從充電樁供給結構來看,私樁發展增速高於公共樁,且公共樁中仍以交流充電樁為主(佔比接近58%);從能源需求端來看,樁規模領先的省市與新能源乘用車規模領先省市基本吻合,局部地區呈現車樁協同發展態勢;從供需協調來看,充電樁充電相容性差、充電速度差異等情況突出,緩解充電焦慮仍是支撐新能源汽車市場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

  我國充電基礎設施已建成涵蓋頂層設計、財政補貼、專項規劃等層面,從中央到地方的政策體系。補貼層面的政策趨勢向建管並重轉變;居住區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更加強調協同推進、電力增容、統建統營;公路沿線公樁建設、車網交互、大功率充電等是近期的政策熱點。

  北京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學院教授黃愛玲在會上表示,評價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合理程度需要與充電需求適配相關聯,既包括供需總量匹配,也包括空間需求適配。充電需求適配需要跟車輛規模、充電行為、交通行為結合起來考慮;還要考慮配電系統的安全性和經濟性要求。充電基礎設施規劃應注重與土地規劃相結合的分析,使得充電樁的部署與人民社會經濟活動相協調。此外還要注意各地政策的差異性對基礎設施佈局本身的影響。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研究部副部長熊英認為,我國早期就明確了“車樁相隨、協同發展”的思路,不過仍需從政策和市場角度創新探索解決充電便捷性、充電樁配建等長期瓶頸的有效路徑。公共領域車輛電動化的大量場景需要研究基礎設施配套問題,特別是技術路線的不確定性帶來應用推廣的搖擺。小區充電統建統營模式如何提高車位覆蓋率、改進充電秩序、完善商業模式等問題也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北京交通發展研究院節能減排中心副主任王聘璽提出,能源轉型期補能基礎設施呈現“三變一不變”的趨勢,“三變”包括能源結構的重大改變、服務場景立體拓展、以及服務場景多維轉化,“一不變”是消費者對充電服務品質的需求不變。從需求側考慮,消費者的核心訴求轉變,在滿足基本使用需求的基礎上,更加關注效率和舒適層面,服務評價要橫向拉通,實現多種不能設施統一指標評價。應重視電網側和補能需求的協同發展。

  中汽政研新能源汽車政策研究總監周瑋指出,充電基礎設施多維量化指標在用於評估城市建成區和遠郊縣時應考慮適用性的差異化,將空間分佈和需求差異等指標納入量化評估考量非常有益。充電模式、換電模式以及氫能其他補能方式的比較研究,尤其是商業模式可行性、經濟性等方面的對比是未來值得關注的重要研究方向。

  國網智慧車聯網技術有限公司戰略規劃主管蘇舒表示,電動汽車充換電行業具有較高技術顛覆風險,電池技術、充電技術、換電技術均快速發展,其中換電領域B2G技術相比V2G更加成熟,重卡換電具備車網互動的應用前景。公共樁領域的市場化程度較高,平臺和設備的技術和標準需要保持一致、相互統一;私人有序樁的技術、政策和標準還有待成熟,是未來需要持續努力的重要方向。

  C40城市氣候領導聯盟高級經理侯靜表示,雙碳目標需要跨行業、跨部門的綜合解決方案的支持,電動汽車和充電基礎設施不僅對於交通部門脫碳至關重要,它作為類似“光儲直柔”解決方案中的關鍵靈活可流動模組,對於連結能源和建築等其他部門-助力和促進可再生能源利用、需求側調節與管理等也都至關重要。充電基礎設施領域的國內外先進城市優秀案例非常值得研究和總結,並通過有效的方式在更多的利益相關方中進行分享和推廣,以推動和加速國內外城市在此重要領域的行動和發展。

  能源基金會交通項目高級項目主管陳健華總結發言稱,政府和市場如何發揮作用並協調配合是一個關鍵問題,二者可以在“基本保障”和“優質服務”方面分別發揮主導作用,同時也可在土地、停車、電力電網規劃的協同,推進各環節責任分工和利益分配機制,車輛端與充電端的技術協同,以及信息和監管方面更多發揮政策的作用。

  商用車(尤其是貨車)和乘用車的電動化發展階段不同,在補能基礎設施方面的需求和技術要求也不同,需要開展差異化的政策研究。汽車電動化和充電補能的技術迭代快,應持續關注和吸納技術創新對領域的驅動作用。數據基礎對於支撐充電補能分析非常重要,在數據不斷優化的情況下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對於支撐政策制定將起到重要作用。(中汽數據、國際清潔交通委員會ICCT 供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