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運河源頭白浮泉遺址將騰退修繕

2017-09-07 08:50:01|來源:北京青年報|編輯:劉徵宇

  本報訊(記者 李天際)昨日,昌平區公佈大運河文化帶和歷史文化地標建設重點項目清單。作為大運河的源頭,白浮泉遺址將在今年10月底前完成騰退,明年修繕後建設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

  大運河源頭風貌再現等9個項目確定

  昌平區相關負責人介紹,昌平是全市唯一涉及大運河文化帶、長城文化帶、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三個文化帶”建設的區,同時,擁有明十三陵、居庸關等世界文化遺産和大運河白浮泉、銀山塔林等全國重點文保單位。

  為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工作,昌平區分別設立明十三陵世界文化遺産保護組、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組、長城文化帶建設組、西山永定河文化帶建設組、歷史文化地標建設組以及文化事業和産業發展組6個專項工作組,並制定了《昌平區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傳承利用重點項目清單》和《昌平歷史文化地標建設重點任務清單》,共涉及36個項目。

  目前,首批9個項目已經確定,分別是大運河源頭風貌再現,永安古城歷史文化展示,居庸關長城歷史文化展示,燕平書院和昌平文廟再現,南口老工業文化保護,佛岩寺搶救性修復,朝宗橋搶救性保護利用,重要歷史文物遺跡標識,傳統村落、特色文化村落和昌平州縣治所村落修繕保護。

  年底完成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規劃

  作為重點建設的大運河文化帶,昌平區將在年底前制定完成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規劃和五年行動計劃,每年年初還將制定年度摺子工程。其中,大運河的源頭白浮泉遺址將在今年10月底前完成騰退,佔用遺址的龍山度假村年底前整建制移交區政府;明年啟動對白浮泉遺址、都龍王廟、龍泉禪寺的修繕,復建白衣庵和古戲樓,再現當年的“一泉三廟一樓”景觀,並規劃建設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

  此外,白浮泉遺址附近的化莊村將進行棚戶區改造。同時,建設白浮甕山河(京密引水渠)文化景觀帶,整治河岸兩側環境,對沿線文物古跡進行標識;依託大運河源頭、白浮甕山河的水文化歷史資源,建設水文化博物館。

  朝宗橋2019年將騰退並進行修繕

  昌平歷史文化地標建設方面,將移除西關環島的李自成雕像,恢復石牌坊至大紅門古神道歷史風貌,再現明十三陵歷史風貌;展示永安古城歷史文化;傳承居庸關長城歷史文化和南口老工業文化;再現燕平書院和昌平文廟及十三陵水庫公園風采、關溝七十二景昌平段景觀。文物古跡的搶救修復與保護利用,則涵蓋了朝宗橋、鞏華城、銀山塔林、小湯山行宮、佛岩寺、玉虛觀、南口抗戰遺址公園等。

  具體時間上,今年啟動燕平書院和昌平文廟相關史料收集,完成選址,2020年完成整體復建;永安古城歷史文化展示明年初開始施工,預計明年10月完工;居庸關長城歷史文化展示目前正在撰寫展陳內容大綱,明年年底完成布展;佛岩寺搶救性修復將於2019年完成;位於京藏高速輔路上的朝宗橋2019年完成新橋建設後,老橋將進行騰退和修繕。

  聚焦政務開放日

  重要河段將全程架設監控系統

  本報訊(記者 解麗)昨日下午,市水務局組織政務開放日主題活動,20余名市民走進槐房再生水廠、涼水河洋橋段以及市水務局了解再生水處理工藝和水環境治理。北京青年報記者獲悉,為了有效防止水環境污染,包括涼水河在內的全市重要河段的重要節點都將全程架設監控系統。

  昨天下午,20余名市民作為代表先是走進了槐房再生水廠。這座亞洲規模最大的全地下再生水廠,日處理能力可達60萬立方米,運行後徹底緩解了城南地區的污水處理壓力,改善涼水河流域水環境品質。而讓市民們驚奇的是,進入再生水廠,率先看到的竟然是佔地18公頃的濕地公園,龍形水系蜿蜒曲折,綠植蔥蔥,三個高達15米的棕色塔十分顯眼。之後,市民們又來到涼水河的洋橋段,只見流水清澈、親水步道橫跨兩岸,涼風習習下,不少人放著風箏。涼水河管理處副主任黎小紅表示,今年汛後,涼水河將啟動投資額4.5億元的綜合治理二期工程,包括河道的局部拓寬一處、橋梁改造5座、護坡的生態修復,“還有重要的一項工程就是要在涼水河全程加裝監控預警信息化系統,用於對偷排污水等涉河事件的全程監控,目前正在對攝像頭如何佈局進行研究。”市水務局副局長潘安君也同時指出,不僅是涼水河,全市的重要河段的重要節點都將加強監控預警系統的佈局,開展遠程監控。

  本市已開展PM1研究性監測

  本報訊(記者 王斌)“今天北京的空氣品質非常好!我們所在的監測點,目前PM2.5濃度為14微克/立方米,而PM1濃度僅為10微克/立方米。”昨天上午,30位市民代表走進北京環保監測中心,參觀大氣綜合觀測實驗室、空氣品質會商大廳。現場工作人員透露了一項最新進展——北京已經超前地開展了“PM1研究性監測”。

  昨天上午,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來參加政務開放日活動的30位市民代表。在大氣綜合觀測實驗室,工作人員告訴市民代表,北京發佈的各項大氣污染物全部都有實時監測,並且監測中心已經超前地開展了PM1的研究性監測。“我們所在的監測點,目前PM1濃度只有10微克/立方米。”據了解,以大氣中顆粒物的直徑來劃分,有PM10、PM2.5和PM1。數值越小,表示顆粒物的“個頭”越小。PM1是對空氣中直徑小于或等於1微米的固體顆粒或液滴的總稱,也稱為可入肺顆粒物,它甚至可以進入人體的血液。開展PM1研究性監測,有助於更好地進行大氣環境監測預警。

  在監測中心展廳,市民代表陳女士看了很滿意,作為北京建築大學的環境學科老師,她拍了好幾張照片,“我要把照片帶回學校,上課的時候告訴學生們北京的空氣品質在實實在在地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