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慶恐龍大腳印完成大規模保育

2018-10-16 09:15:05|來源:北京青年報|編輯:李玥

延慶恐龍大腳印完成大規模保育

  本報訊(記者  趙婷婷)延慶恐龍足跡化石保育將於今日完成主體工程。這是自2011年恐龍足跡化石被發現以來的首次大規模保育。通過保育,部分此前不確定的“大腳印”得以確認,恐龍“大腳印”的數量由170多個增加致185個,足跡化石也更堅固,部分“幻跡”變得清晰可見。

  “大腳印”最淺僅幾毫米極易風化侵蝕

  延慶世界地質公園位於北京市西北部,總面積620.38平方公里。公園內共發現6個恐龍足跡化石集中點,其中1號點數目最多,足跡化石達170多個。此輪大規模保育就是圍繞1號點進行。

  這些恐龍足跡化石距今已有1.5億年,是世界首都圈內唯一的恐龍化石記錄,也是北京地區首次發現恐龍存活過的痕跡。初步研究表明,留下這批恐龍足跡的恐龍可歸屬於蜥腳類、中小型蜥腳類、大型與小型獸腳類和小型鳥腳類。

  由於延慶的自然環境特點,岩石上的恐龍足跡化石很容易被風化侵蝕。2011年以來,延慶區已對這些足跡化石採取了一系列保護措施,比如對其所在的灤赤路部分路段進行改線,避免人為因素破壞化石。每年冬季,還會用氈布對足跡所在山體坡面進行整體覆蓋保護,以減少嚴寒氣候帶來的負面影響等。

  然而,保護僅能維持現狀,想進一步清除對化石的破壞因素,延長其“壽命”還需要進行專業的保育。據北京延慶世界地質公園管理處地質遺跡保護與建設科科長曾光格介紹,這些恐龍足跡最深達兩三釐米,最淺的只有幾毫米,如果不及時保育,時間長了就存在被風化的風險。

  恐龍“大腳印”增加至185個

  為此,地質公園請來了希臘萊斯沃斯世界地質公園的保育專家以及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張建平教授團隊。“希臘萊斯沃斯世界地質公園和延慶世界地質公園有相似的地質遺跡,而且博物館在化石保育工作中的經驗十分豐富,並擁有這項技術的資質認證。”曾光格説,他們的核心技術包括化學試劑等是目前國內所沒有的。

  去年10月下旬,公園啟動了恐龍足跡化石第一階段試驗性保育工作,來自希臘的專家利用三天時間,對三個恐龍足跡及周邊岩石進行了試驗性保護。“專家們在岩石上塗抹了一種特殊的防風化試劑,經過一個冬天的監測和觀察,岩石在試劑作用下不僅沒有不良反應,而且有緻密、固化效果。”曾光格説。

  第二階段的保育於今年5月啟動,專家對恐龍足跡1號點開展了大範圍的試驗性保育,經過夏天一輪雨季的考驗,其所用化學試劑對於防止化石面風化效果良好。此次保育主要是針對恐龍足跡1號點上一階段未完成的坡面最上部的恐龍足跡化石繼續開展試驗性保育工作,完成冬季保育試驗。令人欣喜的是,在保育過程中,專家又確認了不少以前因模糊而沒有確認的足跡化石,“現在1號點的足跡總體數量已經增加到185個了”。

  部分“幻跡”變得肉眼可見

  此輪試驗性保育,除了保證恐龍足跡所在的岩層不受雨雪侵蝕及風化影響外,同時還能夠更加清楚地呈現恐龍足跡的形態特徵,保護延慶世界地質公園中最重要的核心地質遺跡。“坡頂上方有一些之前沒有處理過的‘幻跡’,就是一些不太清楚的腳印,通過這次保育處理後變得十分清楚。天氣好的時候,保育後的足跡反光更強,站在山底就能直接看到上面的足跡。這是最直觀的效果。”曾光格説,這在保育之前是完全看不到的。

  下一步,延慶世界地質公園將與希臘萊斯沃斯木化石森林世界地質公園繼續開展第三階段的保育工作,進一步保護延慶世界地質公園其他點位的恐龍足跡化石,同時還將對新挖掘出來的硅化木進行保育。

  現場

  中外專家雨中為恐龍足跡“打針上藥”

  頭戴安全帽,身著白大褂,手上還戴著藍色的塑膠手套,保育人員看上去很像是醫院的大夫,而他們正在做的工作也正是要給恐龍足跡化石“治病”:有的拿刷子清理岩石表面,有的用不同粗細的針管給恐龍足跡“打針上藥”。淅淅瀝瀝的降雨時急時緩,延慶山區的室外溫度只有不到10℃,一位紅衣男士的鼻頭已經凍得通紅。

  給這些“大腳印”“問診”主要有三個步驟:保育人員要先用酒精和水清洗足跡及周邊的岩石,清除雜質,毛刷的軟硬得適中,太軟了有些塵土掃不出來,太硬了怕對足跡造成破壞,有時候乾脆直接用牙刷一點點刷。

  清理乾淨後要立刻進行下一步——“打針上藥”,“這是最關鍵的一步,用到的化學試劑和填充技術都是希臘專家團隊帶來的。”曾光格説,現在做的都是試驗性保育,怎麼“上藥”也有講究。要先看岩石表面有無裂隙,再根據“傷口”的規模、狀態作進一步處理。“傷口”大的用水泥沙子填充,小的則用特殊膠水粘合,再用針管將試劑注射到裏面,“要保證試劑充分滲透進去,才能對岩石起到加固效果”。最後,專家再把試劑整體刷在足跡及周邊的岩石上,這些化學試劑除了粘合加固的作用,還可以抵抗外界風化。

  文/本報記者  趙婷婷  攝影/本報記者  袁藝

  對話

  建議給恐龍足跡加蓋玻璃罩

  對話人:希臘萊斯沃斯地質公園博物館副館長、保育項目負責人伊利亞斯·瓦裏亞科斯

  北青報:自然環境中哪些因素對恐龍足跡化石損傷最大?

  伊利亞斯·瓦裏亞科斯:風化和雨水對化石的損害最大。尤其是水,對野外化石遺跡的損害最大。水不僅會加速風化,讓縫隙裏面的植物不斷增長,氣溫降低水變成冰後,還會讓岩石的裂隙擴大,甚至導致整個岩層崩塌。此外,水滴石穿的作用也不容小覷,所以如何阻止水的損害非常關鍵。建議可以在恐龍足跡化石上面加蓋一個玻璃罩,隔絕空氣和水,保護效果最好。

  北青報:未來還要對硅化木作保育,恐龍足跡化石保育和硅化木保育有何不同?

  伊利亞斯·瓦裏亞科斯:通過去年的採樣,我們發現恐龍足跡岩層中有硅,也就是説和硅化木中含有相同的物質。二者保育的不同在於,硅化木碎塊和錯位比較多,需要不斷拼接和搬運。而恐龍足跡主要在一個坡面上,不需要大範圍搬動,只是作保育。不過,二者的保育都是一個持續的過程,不是一下子就完成了。

  文/本報記者  趙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