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養老驛站2020年將達上千家

2018-12-05 08:41:18|來源:北京晚報|編輯:李玥

  原標題:養老驛站2020年將達上千家

  民政事業發展時間軸

  救助領域

  1996年 創建城市低保制度

  2002年 建立農村低保制度

  2015年 實現城鄉低保標準並軌

  2017年 實現城鄉特困人員供養標準統籌

  殘疾人和困難兒童

  1984年 成立兒童福利院

  1988年 市殘疾人聯合會成立

  1991年 基本形成市、區、街、居四級殘疾人工作體系

  2016年 建立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

  2016年 建立困境兒童分類保障制度

  民政社會事務

  1980年 頒布《北京市婚姻登記辦法實施細則》

  1984年 北京市殯葬管理處成立

  上世紀80年代中期起 火化逐步替代土葬

  1991年 市民政局婚姻登記管理處成立

  2003年 實現區縣民政部門集中辦理婚姻登記

  入住養老機構、領結婚證、申請低保救助、為逝者火化安葬……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與民政工作息息相關。改革開放40年來,北京市民政局不斷朝著民政事業社會化、服務産業化、工作信息化、業務體系化的目標邁進,為百姓帶去實實在在的政策和服務。

  養老機構:已建成506家

  如今的北京是中度老齡化城市,截至目前,60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口超過333萬。在全面開放的養老服務市場上,本市已建成506個養老院和街道鄉鎮養老照料中心,還有380個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多層次多緯度為老人提供精準養老服務。

  回望30多年前的改革開放初期,養老事業還是由政府直接統籌包辦,“上世紀90年代初,全市只有幾十家養老院,床位數不足1萬張。”北京市民政局局長李萬鈞説。進入新時期後,北京一直著力深化養老機構改革,形成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專業運營、聚焦居家”為特色的養老模式,打造“三邊四級”服務網絡,即區級有養老指導中心,街鄉鎮有養老照料中心,社區有養老服務驛站,村裏有幸福晚年驛站,圍繞老年人周邊、身邊、床邊的養老服務體系。

  養老服務驛站是距離老年人最近的養老服務機構,它們將助餐、助浴、助醫等貼心服務直接送到老人家中,又或者老人足不出社區,就能就近找到這些服務。位於三里屯北街的三里屯社區養老服務驛站是北京第一家社區養老服務驛站,也是北京養老驛站的“發源地”。記者昨天走進這家面積不足500平方米的養老驛站,“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公共大廳的圓桌旁,護理員正陪著老人做著益智遊戲;角落舒適的沙發上,有幾位老人正聊得投機;房間裏的醫療用床上,醫護人員給老人輕輕按摩著雙腿……養老驛站已成為社區老年人不可或缺的“養老管家”,計劃到2020年即“十三五”末,本市養老驛站將達到1000家。

  居家養老的老人有養老驛站提供豐富服務,住在養老機構的老人也過著幸福的晚年生活。上週六,朝陽區愛儂養老院裏歡聲笑語,陳經綸中學聚沙校區的幾十名學生來到老人身邊,用孩子們稚嫩的舞蹈和童真的歌聲為老人們送去歡樂。幾乎每週,都會有志願者為養老院送來歡樂,老人們在得到護理員照護的同時,還能享受到精神上的溫暖。

  基層治理:專業社工組織形成

  再過一陣子,朝陽區小莊社區的智慧車棚就要投入使用了,別看是個小小的24小時智慧車棚,卻解決了居民電動車充電和存放的大問題,而車棚變身前,是個擾民的快遞站,“如果沒有殷金鳳工作室,這事兒只能幹著急,甚至可能都實現不了。”小莊社區書記趙凱感嘆道。

  趙凱所指的殷金鳳工作室,是今年呼家樓街道創新社區工作模式所建立的工作室,也是本市首個以社區工作者命名的工作室。殷金鳳是呼家樓街道呼北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做事雷厲風行,被社區居民稱為“當家人”。她牽頭成立的工作室,工作範圍輻射呼家樓街道的所有社區。殷金鳳説,工作室並不是另一個居委會,而是社區黨組織功能的拓展和延伸。

  工作室啟動後,社區面貌和居民關係發生了很大改觀。工作室聘請專家顧問和有經驗的社會工作者,為社區的社工新人開班授課,例如兩家打架怎麼調解糾紛?小區停車問題怎麼破?小課堂幫助社工新人在困難面前茅塞頓開。在老舊小區對接社區公共資源方面,工作室協調多方,通過“疏整促”拆除了呼北社區300平方米的舊自行車棚變成了社區便捷服務綜合中心,還增添了賣菜、修鞋、修理電器等居民迫切需要的便民服務。同樣是在殷金鳳工作室的協調下,小莊社區即將完成從擾民快遞站到24小時智慧車棚的變身。

  “我小時候,還沒有居委會這樣的群眾自治組織,都是熱心大叔大媽自發組成的‘小腳偵緝隊’。當我自己加入這個組織後,才知道這裡邊的工作有多不容易,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這裡邊的工作更是大有可為。”在殷金鳳工作室的感召下,趙凱也加入了工作室,成為領頭雁工作室的其中一員,成立“智匯·社區主任研習社”平臺,凝聚一批來自朝陽、東城、石景山、門頭溝等地具有資深本土實務經驗的優秀社區書記、主任等,共同挖掘、提煉從社區裏“土生土長”出來的好經驗、妙方法。

  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自改革開放初期,本市即啟動了新型居委會建設,1991年頒布了《北京市實施<居委會組織法>辦法》,2011年,本市提出乾淨、規範、服務、安全、健康、文化“六型社區”總體思路和具體舉措。2013年以來,探索以政府購買服務為牽引,以社區為平臺,以社會組織為載體,以社會工作者為骨幹,以滿足居民需求為導向的新型社會治理模式,初步形成了北京特色“三社聯動”工作品牌。

  (記者 葉曉彥 製圖 王金輝)

  數説40年

  ■城鄉低保標準:由1996年月人均170元、54元增長到2018年月人均1000元。

  ■婚姻登記:全面推行互聯網+婚姻登記服務,年均登記數量約20萬對。

  ■社會團體:全市登記備案社會組織已超過3.5萬家,吸納從業人員近20萬人。

  ■養老:全市養老資金由2012年的5.1億元增加至目前的12億元。

  ■慈善事業:全市累計登記認定慈善組織552家,截至目前全市實名註冊志願者已超462.7萬人,服務工時累計超過3億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