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報訊:風和日漸暖,春風柳拂面,八閩大地春意盎然,氣象萬千。
自2016年6月被確立為全國首個生態文明試驗區以來,福建省圍繞築牢夯實生態文明制度“四梁八柱”,精耕“試驗田”。兩年多來,在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生態産品市場化改革、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環境治理體系、綠色發展績效評價考核等重要領域,全面發力、精準施策,出臺改革成果近30項,形成一套內容豐富、相互銜接的改革“施工圖”。
“生態環境保護能否落到實處,關鍵在領導幹部。”試驗區確立後,福建省成立了省委書記任組長、省長任常務副組長的領導小組,統籌推進試驗區建設。省委、省政府細化任務分工方案和分年度任務清單,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工作推進機制,將責任落實到具體單位。
如何實現壓力層層傳導讓各項改革舉措落地生根?
給幹部打分,看生態“顏值”。將自然資源資産納入領導幹部離任審計,2016年,在莆田市和閩清縣、仙遊縣、光澤縣開展試點。去年,試點範圍擴大到漳州市和連江縣、南靖縣、建寧縣、南安市、福安市、廈門思明區、莆田荔城區、南平建陽區、龍岩永定區。今年起將建立經常性審計制度。
光澤縣審計局辦公室,電腦螢幕停留在“光澤縣自然資源審計系統”頁面,各鄉鎮林業、水資源、土地、生態紅線、大氣等指標一目了然。1年多以來,這個縣通過生態審計發現116起違法行為,38名相關人員被追究責任。
推進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試點。在廈門、泉州等市,以及其他設區市各選擇一個縣(市、區)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工作探索。
近日,武夷山市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核算試點工作的階段性成果報送給福建省政府。核算結果顯示,2015年武夷山市生態系統服務總價值為2324.4億元,是同年全市GDP的16.7倍,人均為101.1萬元。把無形的生態算出了有形的價值,就是為綠色發展考核提供依據,推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之路。
完善上下游生態補償機制。省政府制定實施《福建省重點流域生態保護補償辦法(2017年修訂)》,建立覆蓋所有重點流域的生態補償機制。加大流域生態保護補償資金籌措力度,計劃到2020年重點流域補償資金比2015年翻一番,自2018年起分3年逐步到位。
以經濟杠桿撬動綠色發展。2017年起在全省所有工業排污企業全面推行排污權交易制度。截至2017年底,全省排污權交易總成交3778筆,總成交金額7.97億元,其中二級市場佔比61.24%,走在全國前列。推進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各地全面梳理公開納入投保範圍的環境高風險企業清單,多途徑推動企業主動投保。截至2017年底,全省已投保環責險企業共442家,保障金額達6.3億元。全面完成全省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工作,推動多部門實施“守信激勵、失信懲戒”聯動機制,將環境守法情況與企業信用相掛鉤,促進企業強化環保自律意識,自覺履行法定義務。
推進環保管理體制改革。省委、省政府制定出臺《福建省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解決了一批制約環保事業發展的體制問題。
持之以恒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不僅要完成生態文明試驗區重點改革任務,還要推動改革成果落地生根,新征程再出發,新征程再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