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氣候變化綠皮書發佈——中國城市 更綠更低碳

2021-12-29 10:03:12  來源:人民日報  責編:陳晨

2021年氣候變化綠皮書發佈——中國城市 更綠更低碳_fororder_1

  近日發佈的《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21:碳達峰碳中和專輯》(2021年氣候變化綠皮書)表明,我國部分城市綠色低碳發展水準有了實質性提高。目前,綠色建築、低碳交通仍是較為薄弱的環節,同時也具有較大的減排潛力。該綠皮書建議,加強零碳示範城市、工程的建設,並抓住“雙碳”目標的機遇,差異性佈局相關産業。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氣象局氣候變化經濟學模擬聯合實驗室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發佈了第十三部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21:碳達峰碳中和專輯》。綠皮書表明,我國大部分城市綠色低碳發展水準有了實質性提高,低碳試點城市的整體低碳水準明顯高於非試點城市,通過歷年低碳評估的分數聚類發現,達峰基本呈現5個梯隊。

  部分城市的綠色低碳水準顯著提升

  綠皮書對182個城市進行了系統評估,並對比分析了2010年、2015年至2020年這些城市的綠色低碳動態變化情況,認為我國部分城市的綠色低碳水準有了顯著提升。在總體評估中,深圳市以總分96.17分排名第一。

  中國社科院生態文明研究所構建了中國城市綠色低碳指標體系,這些指標包括了宏觀、能源低碳、産業低碳、生活低碳、環境低碳、政策創新等六方面,每個方面涵蓋2—3個指標。如宏觀方麵包括碳排放總量下降率、單位GDP碳排放、人均碳排放3個指標,生活低碳包含了新能源汽車數量、綠色建築數量、人均垃圾日産生量等。

  2020年,182個城市的綠色低碳總分集中在62.55—96.17分之間,整體水準有所提高。其中,90分及以上的城市有18個,80—89分的城市有115個,70—79分的城市有44個,60—69分的城市有5個,無不及格城市。相對於2019年,大部分城市出現二氧化碳排放總量下降等特徵。

  在2010年,試點建立之初,未出現90分及以上城市,2020年,90分及以上城市達到18個,接近評估城市的10%;80—89分城市從12個增加到115個,佔評估城市的63.19%,60—69分城市減少到2.75%。

  服務型城市、試點城市低碳水準高

  2020年,四類不同類型城市中,服務型城市綠色低碳水準最高,其次是生態優先型、綜合型、工業型。“服務型城市在能源結構轉型、政策創新、綠色建築以及新能源汽車等方面的表現最優,但存在高碳消費現象;綜合型城市産業綜合得分最高;工業型城市生態環境有所好轉……生態優先型城市宏觀綜合得分最高,其餘領域與上年持平。”綠皮書披露,與2010年相比,四類城市得分均值都有顯著提高,服務型城市提高最多,其次為綜合型、工業型、生態優先型。跟蹤評估發現,四類城市排名前三的基本都是低碳試點城市,且名次相對穩定。

  低碳試點城市的綠色低碳效果明顯優於非試點城市。2020年,試點城市中,80分及以上城市接近80%,60—69分的城市已減少至1.37%,而非試點城市80分及以上城市達到68.81%。歷年跟蹤評估發現,試點城市對“雙控”指標的完成以及能源結構的調整優勢最為明顯,且城市內部收斂性更好。

  三批試點城市已經較為穩定地表現出第一批優於第二批,第二批優於第三批的特點。截至2020年,第一批試點已無80分以下的城市,特別是在宏觀、産業和能源領域的優勢全面超過第三批試點且拉開了一定差距;第二批試點在産業領域得分高於第三批;不過,第三批試點城市自身分數提高得更快。

  銜接好碳達峰與碳中和的階段性目標

  綠皮書建議,抓住“雙碳”目標的機遇,差異性佈局相關産業。銜接好碳達峰與碳中和的階段性目標,儘量壓縮峰值水準和時間,為碳中和做好準備。

  “對全國許多城市而言,綠色建築、低碳交通仍是較為薄弱的環節,同時也具有較大的減排潛力。在能源利用上,未來風能、太陽能將在城市電網中佔較大比重。由於不同地區的風、光資源在全天時間上形成互補的程度不同,高比例風電和光電接入時對儲能或其它電源的配比需求也不同。特別是在持續出現靜穩天氣時,將導致風電、光電供給下降,未來城市電網需要防範類似的風險,保障電網安全運行。目前一些能源企業已利用新能源大數據平臺開展監測預警,這將有助於發揮可再生能源最大效能,推動實現碳中和。”國家氣候中心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室副主任黃磊説。

  綠皮書建議,加強零碳示範城市、工程的建設。對於部分低碳試點成績不俗的城市,可以率先探索城市一級、街區、園區或者重點工程、項目的零碳示範,充分發揮先行先試作用;深化減污降碳協同工作。推動創新驅動,實現跨區域、跨部門、跨領域的協同增效,在全社會加快形成綠色生産生活方式,促進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人民日報記者 李紅梅)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