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寫好“綠色文章” 鑄就生態底色

2021-12-30 09:36:48  來源:新華網  責編:陳晨

  加快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構築綠色生態空間;大力實施綠色富民工程,為實現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近年來,江西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以生態環境高水準保護促進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

  與綠同行 構建生態空間

  初冬時節,走進萍鄉市安源區青山中醫藥健康養生小鎮,入眼仍是滿目翠綠,花香、藥草香沁人心脾。很難想像,幾年前,這裡還是一個“千瘡百孔”的廢棄礦山。為修復生態“傷疤”,安源區主動求變將礦山打造成景區,昔日廢棄礦山重煥生機。

  同樣是針對礦山生態修復歷史欠賬較多、投入不足等突出問題,蘆溪縣積極探索礦山生態修復新路子,激勵社會資本投入,讓1萬餘畝廢棄礦山重披“綠裝”。

  山青了,水也綠了。南昌市青山湖區以河湖長制為抓手,大力開展城鄉水環境整治,全區12條水系“月月有人巡、周周有人查、天天有人清”,實現河暢、水清、岸綠、景美。

  為打造優美水生態環境,南昌市西湖區桃花鎮以桃花河為重點,建立“江河湖”為主導的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機制。同時,在贛江江灘公園,打造了集“宣傳、規範、保護”于一體的生態文明教育示範基地。

  對於江西來説,藍天、碧水、凈土是密不可分的生態組合,更是人們對優美環境的美好期待。

  為統籌生態環境系統保護,南昌市灣裏管理局開展“四塵三煙三氣兩禁”專項整治,大力實施烏沙河水系、幸福渠水系提升改造;共青城市著力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花成帶、樹成林、綠成片”的優美風景線隨處可見;上饒市廣豐區整合水利、環保、農業等項目,將豐溪河流域內的山、水、林、田、湖、路等要素作為載體,協同推進流域生態保護與綜合治理……

  如今在江西,青山綠水已成鮮明標識,綠色生態空間不斷拓展。

  向綠而興 增添發展動能

  守護“綠水青山”,創造“金山銀山”。近年來,江西依託豐富的資源優勢,大力實施綠色富民工程,向著“生態美、治理優、百姓富”的目標接續奮進。

  在萬安縣潞田鎮紅豆杉養生谷,30萬株紅豆杉樹鬱鬱蔥蔥。通過土地流轉的形式,潞田鎮建成以紅豆杉苗培育、種植、深加工、文化産品展示為主的康養休閒綜合示範園,吸納不少當地村民就業增收。

  在保護綠水青山的同時,石城縣積極謀劃産業轉型,大力發展綠色經濟。按照“生態保護+特色農業”的發展思路,石城縣在鞏固提升煙、蓮、稻等傳統優勢産業的基礎上,加快發展薏仁、貢米、大棚蔬菜等生態特色農業。

  一直以來,浮梁縣始終做好“治山理水、顯山露水”文章,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努力創建“兩山”型現代化産業體系,使富民産業與美麗生態環境相輔相成、互為一體。

  作為江西省首批啟動“濕地銀行”試點建設地區,進賢縣也因地制宜,有序發展農牧漁複合經營等濕地生態環境友好型産業,著力打通“兩山”轉換通道,讓山水“生金”、群眾“生財”。

  灌注金融活水,潤澤綠色産業。宜黃縣大力引導和支持綠色産業、低碳經濟發展,探路“綠色金融”,“林權貸”“地權貸”“生態e貸”等一系列産品,為經濟轉型和高品質發展注入綠色新動能。

  以綠為底 繪就美麗鄉村

  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如何建設美麗鄉村?江西各地紛紛打出綠色發展“組合拳”。

  每天清早,廬山市桃花源村護林員吳偉忠就早早地出門巡山。“過去靠山吃山,現在養山富山,大家吃上了‘生態飯’。”吳偉忠表示,自己家種植了一些油茶和茶葉,經濟效益還不錯。現在的桃花源村綠樹成蔭、環境優美,獲得“江西省森林鄉村”稱號。

  青山綠水是修水最大的品牌。修水縣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截至2020年底,全縣封山育林41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75.2%。

  豐城市強化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緊盯農村水塘溝渠、村頭巷尾、房前屋後、鄉鎮農貿市場等重點領域,實施農村垃圾、廁所、污水“三大革命”,努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弋陽縣圍繞“做實林長制、實現林長治”的工作目標,擰緊林長制工作和黨建工作“一根繩”,大力實施百名支書帶百村、千名黨員聯萬戶的“百千工程”,帶動千家萬戶參與生態文明建設。

  萍水河是橫貫湘東的“母親河”。近年來,萍鄉市湘東區以流域生態綜合治理為抓手,大力開展清河行動,20公里的沿河綠色生態走廊詩情畫意,“萍水十景”串珠成鏈,成為人們爭相前往的“網紅打卡地”。

  做活“綠色文章”,助推鄉村振興。如今,贛鄱大地廣袤田野,鄉村面貌煥然一新,在這裡看得見山、望得見水、留得住鄉愁。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