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贛州:從公園中展望一座城市的未來

2022-02-16 17:26:08  來源:中國環境報  責編:鄭思雯

江西贛州:從公園中展望一座城市的未來_fororder_6

  贛州市蓉江新區公園綠意盎然。 

  贛州市生態環境局蓉江新區分局供圖

江西贛州:從公園中展望一座城市的未來_fororder_7

  市民在蓉江新區公園健身。

  “好美啊,又get到一個打卡好地方!”

  “能住在這樣的環境裏,日子真是要越過越舒心了。”

  “幾年沒去了,發展得真好啊,景色太美了。”

  江女士在江西省贛州市蓉江新區新世紀(十里花溪)公園拍攝併發布的一條抖音視頻,收穫網友點讚和評論。

  2017年,蓉江新區在贛州市拔地而起,很多人用“華彩蝶變”來形容對它的感受。在不到5年時間裏,一張張設計圖紙變成現實,無人問津的荒地開拓成公園,泥濘的小道種上了綠色植卉,一幅綠色發展的畫卷徐徐展開。

  先植綠後建城,新區的基調是綠色的

  “有的城市是先發展再植綠,我們不一樣,先有了生態公園,慢慢地,人們被好環境吸引到這裡來居住。”贛州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支隊蓉江新區大隊長吳運連自豪地説。

  贛州市蓉江新區採用“300米見綠、500米入園”要求,踐行“先植綠、後建城”的發展思路,在城市公園綠地的建設中包含了7個公園,尤其是濱江公園、新世紀公園,格外受市民歡迎:“溫暖的陽光,浪漫的蘆葦,大片的向日葵,公園內一年四季還有不一樣的景色,簡直不要太美好!”

  濱江公園中部利用天然的生態環境、水系高差,通過攔水壩營造出瀑、溪、湖、灘、汀等不同景觀效果,建設了多處景觀平臺;濱江公園北段則內水和外水呼應,既引入江水,又採用了以格柵、沉砂澄清為主體的水質凈化工藝,保障水環境安全;公園內還有各種觀賞性極強的水生植物和花卉,春有粉黛亂子草、夏賞荷花滿池、秋聽蘆葦搖曳、冬看銀裝素裹,生物多樣性豐富。

  美麗的公園吸引了一大批市民前來周邊定居。有市民調侃,買蓉江新區的房子得靠“搶”。

  如今,蓉江新區已經建成公園綠地面積3953畝,在建公園綠地面積3816畝,完成投資約45億元,人均綠地面積達19.48平方米。

  濱江公園一位保安説:“我從公園剛剛建起就在這裡工作,看著它的景色越變越好、遊客不斷變多,我每天能邊賞景邊工作,真是説不盡的舒坦。”

  搭建智慧環保平臺,實現監管全覆蓋

  作為一個城市新區,蓉江新區實現了零工業污染。《贛州都市區總體規劃》中強調,不在蓉江新區中建設任何一家工業企業,力爭將蓉江新區打造成為一個宜居宜業、宜人宜行的生態文明新城。

  “我們這裡因為沒有工業高污染項目,環評只用針對小微企業的一些廢氣廢水。”蓉江新區生態環境部門環評負責人告訴記者。

  綠水青山的發展為蓉江新區帶來了金山銀山。依託良好的生態環境,蓉江新區建立起小企業創業孵化基地,承辦了大批旅遊項目、節日活動等。

  去年國慶小長假期間,濱江公園的音樂噴泉和賞心悅目的風景,令遊人陶醉。“你要是問我有什麼缺點,那可能就是遊客太多了,一個轉身同伴就不見了。”贛州市民朱先生笑道。

  據統計,2021年蓉江新區接待遊客達236.8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3.024億元,較2020年分別增長153.94 %、164.04%。

  作為新型智慧城市的縮影,蓉江新區生態環境智慧監管網絡正逐步成型。目前,已初步完成智慧環保顯示屏和電腦網頁端平臺建設,將1個鄉鎮氣站、12個空氣微站接入系統,基本建立蓉江新區大氣監管網格。這裡還正在建設1個水質微站、3個雨水監測系統、5個視頻監控系統、6個水質浮標站和20個噪聲微站,同時將轄區內工地、園林、高空瞭望、黑煙抓拍等視頻監控系統接入智慧環保平臺。

  2021年,蓉江新區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為22μg/m3,但偏高的PM10濃度,卻讓高標準、嚴要求的蓉江新區生態環保人不甚滿意。

  分析發現,這是由於蓉江新區還處在發展階段,城區內建築工地較多,造成工地揚塵問題多發。

  為此,贛州市生態環境局蓉江新區分局要求所有建築工地都安裝了揚塵在線檢測儀,實現全區64個建築工地揚塵在線檢測儀安裝全覆蓋。同時,開展建築工地揚塵治理專項檢查,共下發整改通知單(監督抽查記錄)215份,治理揚塵問題295處,對揚塵治理問題突出的15個項目的45家責任單位進行了約談,通報揚塵治理落實不力項目10批次,涉及項目69個。

  為了將環境知識普及到村落,蓉江新區生態環境部門積極利用起村裏的小喇叭。“塑膠袋,竹木筷,城市污染真厲害……”小喇叭裏一段段朗朗上口的環保順口溜,令村民們印象深刻。

  歲月無聲,行進有痕,蓉江新區的發展如同開往春天的火車,滿載希望的綠意,行駛在藍天之下碧水之畔。(中國環境報記者 張林霞)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