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何國俊打開郵箱,收到很多未讀郵件提醒。作為美國芝加哥大學能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中國中心研究主任,他和芝加哥大學的同事們最近合著了一份名為《從2008年夏季奧運會到2022年冬季奧運會:中國的反污染之戰》(以下簡稱《中國反污染之戰》)的報告,一時間採訪邀約便多了起來。
3月,求職季臨近。外籍人力仲介Tony同往常一樣打開電腦,查看當天有意願來華求職的外籍人員簡歷,竟收到了上萬條求職中國的意向信息。
素不相識、相隔千里的何國俊和Tony,究竟有何交集?
北京大氣治理無形中將兩人聯繫了起來。
“同事送我外號:AQI打卡機”
2008年夏季奧運會的成功舉辦,為北京增添了一張新的名片。在此後幾年間,北京更是迎來了國際人才來華交流、求職的黃金時期。
對很多外國求職者來講,北京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包容熱情,吸引力很大。
然而,Tony發現了這樣一個問題:願意來華務工的外籍人才求職意向在地域上有排序,北京並不是他們的首選,而是排在上海、深圳之後。為什麼會這樣?
“後來,我通過與求職者溝通了解到,空氣品質是求職者在意的一個因素。他們在網上搜了關於北京的報道,有些報道説這裡的空氣品質不太好。”Tony這樣説。
對於十年前的北京,早在2012年隨父母從釜山搬到北京的韓國“90後”小夥兒崔原赫深有感觸。
“印象最深的還是2013年上大二的時候,有一次和朋友一起踢球,突然下雨了,我們繼續踢,後來我看到身上白T恤上有整塊的污跡,才發現那場雨不是乾淨的。”崔原赫回憶道。
也是從那一年開始,一場持續了近十年的“反污染之戰”在中國拉開序幕。2014年、2015年、2017年三年,大氣環境這一話題都出現在全國兩會的總理記者會上,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在社會各界高度關注下,中國一些地區大氣治理的壓力層層傳導,空氣品質改善明顯,北京就在其中。
從那時起,Tony電腦桌面的收藏夾裏多了一個連結——一條查詢北京AQI(Air Quality Index,空氣品質指數)的連結。
Tony説:“2018年以來,北京經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大氣治理,空氣品質已經有明顯好轉了。但在交流中,我感覺外籍求職者並不能感受到北京的改變,畢竟在國外媒體報道中,空氣污染是新聞,藍天白雲反倒不會報道。於是,我就常常把北京AQI的截圖發給他們,把藍天拍給他們。”
就這樣,每天Tony到達辦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收藏夾,點擊查看北京當天的空氣品質,“那時候,同事送了我一個外號——‘AQI打卡機’。當求職者有疑問的時候,真實的藍天和實時AQI還是有些説服力的。一些人真的會進行二次搜索,先前對北京刻板的印象會有所改變。”
這些年北京的藍天,通過Tony發往海外的一張張截圖,通過來參加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的外國運動員的“打卡照”裏,也逐漸傳播到了世界更多的角落。
“來北京之後沒怎麼見過霧霾”
《中國反污染之戰》報告中有這樣一個數字:在2013年—2021年間,中國的顆粒物削減量佔全球顆粒物污染下降總量的75%以上——這個驚人的數值,告訴了世界來自北京的努力。
何國俊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北京治氣的成功離不開政府的努力和科學的治理手段。
“北京在大氣污染治理的過程中,得到了中央政府強有力的支持。污染治理通常需要跨區域合作,如果缺乏中央政府協調,各地比較容易出現推諉扯皮的情況。同時,中國有獨特的官員問責和評價機制,這保證地方政府有積極性去治理環境。”何國俊告訴記者。
北京的改變,真切地投影在個人生活中。
除了2014年—2016年回韓國服兵役,10年來崔原赫都住在北京。
“在你眼中,北京這十年有什麼變化嗎?現在的空氣怎麼樣?”
“現在和我2012年、2013年那會兒來的時候反差太大了,那時候週末出門會擔心霧霾,現在出門藍天太常見了。”
同樣是來北京求學,在美國洛杉磯長大的華裔女孩吳怡卻沒有體驗到這種反差。當記者問“來北京後對空氣有什麼感覺”,她回答説:“我是2018級大學新生,來北京後好像沒怎麼見過霧霾,感覺污染天也很少。”
崔原赫和吳怡對北京的認知,中間隔著的是北京走過的大氣治理艱辛歷程。
2013年9月,《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頒布,要求進行城市空氣品質排名,進一步將壓力傳導給地方政府。
2016年1月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正式實施,對重點區域大氣污染聯合防治等內容作了規定。
2017年9月,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成立。1500名專家和技術人員、28支跟蹤研究團隊,進駐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2+26”城市進行污染來源解析與成因分析。
2018年,《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正式印發,明確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下降幅度目標,分別設定了城市空氣優良天數比例、重污染天數下降比例等目標。
2019年5月,“一市一策”跟蹤專家組覆蓋範圍從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擴大至汾渭平原,為精準施策提供了技術支持。
……
“現在北京大氣污染程度較2013年大為下降。在中國的大多數地區,污染已經下降到二十多年來最低的水準,令人震驚。” 《中國反污染之戰》報告的另一位作者,芝加哥大學能源政策研究所(EPIC)所長邁克爾·格林斯通(Michael Greenstone)説。
“中國用7年實現的目標,和美國用20多年實現的目標差不多”
北京的大氣治理經驗可以給全球更多國家和城市帶來啟發嗎?何國俊給出了肯定的回答:“像北京這樣的大城市,人們的供暖需求、出行需求、企業的建設和生産需求都比較高。在過去幾年,北京針對這些方面都形成了綜合防治方案。如北京的供暖系統從以前以燒煤為主,現在轉變到主要依靠天然氣和電力。同時,北京也提高了油品品質、提高了機動車排放標準,並積極推動普及電動車。此外,還制定嚴格的環境保護標準,推動重污染企業提升治理水準、轉型升級或關停淘汰,這些經驗都可被其他發展中國家借鑒,影響深遠。”
何國俊強調了這樣一組數據:“北京在2013年—2021年治氣效果明顯,同樣這段時期,一些南亞和東南亞鄰國的污染水準卻在上升。比如印度的整體污染水準顯著上升,達到了全球污染增加總量的44%。”
“我們研究發現,美國花了20多年的時間並經歷多次經濟衰退,才將其平均空氣污染減少了37%,而中國只用了7年就實現了差不多的目標,還繼續保持了良好的經濟增長。我的這位芝加哥大學合作者,一方面感嘆這一巨大成就的取得,另一方面也特別希望讓更多的國家和地區知道中國政府是如何做的。”何國俊説。
“現在,我介紹北京的崗位時,已不太需要花時間跟外籍朋友溝通這裡的空氣品質了。”Tony看了看收藏夾裏的空氣查詢連結,“但我盼著全球疫情能趕緊過去,那時能有更多人來到中國,來到北京,親身感受這裡真實發生著的一切。”(中國環境報記者 張倩 實習生焦柏榕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