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 靜
連日來“十四冬”賽場亮點不斷,眾多新面孔、新力量輪番帶來驚喜。他們從何處來?如何走上冰雪賽場?
“十四冬”在項目設置上全面對標冬奧會,多個項目在冬運會首次亮相,更多隊伍實現了冬運會參賽及奪牌目標。這些登上冬運會賽場的運動員通過不同的成長方式,走向賽場,展現自己,超越自我。
業餘體校在冰雪後備人才培養方面依然發揮著巨大作用。重慶隊、廣東隊、廣西隊、雲南隊等南方代表隊選手在雪上項目取得重大突破,這些南方省區市的運動員有一個共同的成長路徑——從夏季項目業餘體校被選入冰雪項目隊伍,在冰雪賽場上大放異彩。
參加越野滑雪女子10公里比賽的莫小雪、何玉婷、李美奇等6名“05後”小將就是從重慶市各區縣業餘體校選拔出來的。重慶市冬季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張歌表示,在冬季項目本土運動員培養方面,重慶市採取選拔優秀青少年運動員的方式,由各區縣業餘體校推薦,運動員來源一般是中長跑、競走、皮划艇、輪滑等項目,選拔入隊後採取統一編制、統一管理、統一訓練。越野滑雪隊目前共18人,4月將進行今年的跨界選材,準備擴充到30人左右,分為越野滑雪和冬季兩項兩組。
“十四冬”賽場上還活躍著學生軍,他們的實力不容小覷。冰球青年組比賽中,北京男隊和北京女隊都表現出極強的實力。以周嘉禾和寇宸菲為代表的冰球小將大部分是普通在校中學生,通過北京市過去幾年搭建的冰球校級聯賽成長起來,優秀者被選入市隊乃至國青隊,征戰國內外比賽。“十四冬”結束後,他們將回歸校園。
此前結束的“十四冬”青年組比賽中,北京隊共獲得7金4銀6銅,包括高山滑雪、花樣滑冰、短道速滑,這些獎牌大部分由在校學生獲得。北京市冬運中心主任李曉鳴表示,北京市充分激發青少年參與冰雪運動的積極性,給有志於從事冰雪運動的孩子打通一條上升通道,對各區120多支冰雪隊伍及市級冰球後備梯隊、滑雪後備梯隊,政府每年給予經費投入。充分利用有限的政府投入撬動市場更大的杠桿,充分發揮社會俱樂部、學校、家庭、企業的作用,多方合作創造良好環境,同時,積極搭建各種賽事平臺,例如每年舉辦青少年U系列賽事、冰球校級聯賽,通過賽事平臺為青少年提供展示機會。
冰壺公開賽賽場上也活躍著許多從學校走出的運動員。甘肅冰壺隊全隊都是從山西太原53中學走出來的,此次交流到甘肅隊。太原53中學是地擲球傳統項目校,“二青會”後通過地擲球和冰壺共建,在學校開展冰壺運動,通過體教融合的模式培養冰壺後備人才,短短4年時間已經初見成效。
以周苡竹為代表的山西“05”後單板滑雪“娃娃軍”在“十四冬”成功“破圈”。山西冬運中心主任黃海宏表示,這些“娃娃軍”是冬運中心從學校選拔的。組隊早期採取半天上課、半天訓練方式,去年開始備戰“十四冬”後,集中上雪訓練,統一管理。山西隊以單板滑雪為突破口,探索後備人才培養模式,從2019年開始與中小學合作,有5所小學、4所中學被命名為冰雪運動後備人才基地。
在花樣滑冰項目中,社會俱樂部發揮了巨大作用。廣東選手戴大衛、劉玉萱、肖紫兮、何淩昊等優秀運動員在少年時期都是從俱樂部起步,後期師從高水準教練員,結合“開放辦體育”的理念,加上國內外參賽訓練保障,競技水準得到飛速提升。
廣東省黃村體育訓練中心冬季項目負責人宋忠熠表示,廣東冬季項目底子薄、起步晚,一直探索在傳統體制和市場運營之間找到一個契合點,既滿足各隊伍安全管理、賽風賽紀、反興奮劑管理等方面的要求,又不影響運動員高品質訓練環境,還要兼顧各項保障工作。隊伍構成及備戰模式相對複雜,從傳統體制內培養到俱樂部合作、省市共建,再到選拔人才輸送國家隊,廣東希望積極貢獻自己的力量。
本屆冬運會廣東是首次組團參賽,廣東隊運動員在“十四冬”賽場上的表現有力推動了冰雪運動的發展,“十四冬”之後廣東將繼續著手佈局冬季項目,為體育強國建設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