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成都世界運動會壁球館裏的體驗人群排起長隊,當杭州亞運會板球場上的跨地區跨項運動員開始訓練——這兩個新興奧運項目熱鬧場景的背後,是中國競技體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層探索。《合作組建國家高水準運動隊管理辦法(試行)》落地以來,壁球、板球兩個項目正以委託承辦的全新模式,撬動從國家隊組建到項目生態的全鏈條重構。
改革破題:為什麼是四川壁球、浙江板球?
“選這兩個項目試點,不是偶然。”國家體育總局小球運動管理中心運動一部部長王鼎坦言,2023年國際奧會宣佈壁球、T20板球進入2028年洛杉磯奧運會,這兩個“新面孔”成為改革的試驗田。壁球和板球項目在我國基礎薄弱也無“歷史包袱”,適合探索改革發展新路徑。此外,壁球、板球尚未進入全國運動會,各地區沒有考核壓力,反而能輕裝上陣。這種“白紙狀態”,讓“委託承辦”、多元參與得以較為順暢地落地。
四川與浙江的入選,各有邏輯。四川在自由式小輪車等新興項目上有成功經驗,2024年巴黎奧運會自由式小輪車斬獲金牌證明了其整合資源的能力。“四川有奧運會備戰經歷,這對2028年壁球備戰最有價值。”王鼎強調。浙江則憑藉板球基礎與資源優勢以及經濟大省的擔當脫穎而出。早在2006年,臨海市台州學院附屬中學邵家渡學校建立板球隊,累計為國家隊輸送18名運動員;浙江工業大學屏峰校區板球場是杭州亞運會板球項目的比賽場地,是中國建築面積最大的板球場館,能夠承接國家隊比賽和集訓的任務。“浙江投入力度很大,場地建設聯動了省、市、縣三級政府與高校。”國家體育總局小球運動管理中心運動二部副部長于晗介紹,台州臨海的板球訓練基地規劃了國際標準場地與室內訓練館,預計明年完工。
四川壁球:借勢而起 發展迅速
在成都雙流區,一片佔地119畝的工地正加緊施工。這裡將建成四川壁球的“大本營”——20片國際標準訓練場地、2片認證比賽場地,配套AI智慧訓練中心與運動生物力學實驗室,2025年底竣工後,將成為國際頂尖的壁球基地。
成都世運會帶火了壁球項目,這種熱度源於改革帶來的連鎖反應。2024年1月起,四川輸送多名運動員進入國家集訓隊,更通過跨項選拔,讓羽毛球、網球選手快速轉型。“跨項運動員適應速度驚人,再加上U13、U11年齡段的青少年苗子,8年後會有質的飛躍。”王鼎表示。
壁球參考了自由式小輪車的奧運備戰經驗。四川建立了“雙軌制國家隊”,通過升降級動態調整陣容,還將組建由外籍頂級教練領銜的複合型團隊,引入AI輔助訓練系統,並計劃赴埃及、馬來西亞等地外訓。四川還制定了“積分+賽事成績”的透明選拔標準。
這種開放姿態激活了項目生態。四川已建立“壁選未來”青少年海外賽訓扶持基金及海外俱樂部,未來將積極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拓寬運動員國際視野,學習借鑒國際先進訓練理念和方法,推動優秀人才引進。
浙江板球:精耕細作的“慢功夫”
與壁球的快速起勢不同,板球隊伍建設走的是長線佈局路線。在浙江工業大學的板球場上,隊員中既有浙江本土選手,也有跨省運動員。“我們完成了首輪全國選拔,接下來還要從棒壘球、田徑項目跨界選材。”于晗介紹道。
這種耐心源於板球的項目特性。“集體球類項目,又是印度、巴基斯坦、澳大利亞、英國等國的傳統強項,很難一蹴而就。”于晗坦言,板球隊伍的目標很清晰:2028年女子進世界前12、男子進前40,真正發力在2032年澳大利亞布裏斯班奧運週期。為實現這個目標,浙江構建了“四方協作”機制——省體育局牽頭,台州市政府、浙江工業大學、臨海市共同參與,形成從場地到人才的全保障體系。人才培養方面採取體教融合路徑。台州臨海的中小學板球傳統被進一步強化;溫嶺大溪三中作為“國家板球培訓學校”,已建立小學到高中的一條龍訓練體系;浙江工業大學開設板球選修課,成為高校人才儲備庫。
浙江更長遠的規劃是打造台州成為“中國板球之城”,聯動文旅、教育資源,讓板球成為台州的城市名片。同時,浙江積極推進運動員職業生涯與人生規劃相結合,努力解決運動員的後顧之憂;深化體教融合發展,暢通小學、初中、高中一條龍學訓體系,培養板球項目後備人才,完善人才梯隊建設。
改革深水區:突破與挑戰並存
兩個國家隊共建試點已運行了一段時間,改革的成效與挑戰同時顯現。“委託承辦”讓地方積極性被充分激活,兩地的青少年參與人數直線上升,項目生態初步形成。
北京體育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教授黃海燕表示,“最大的變化是權責明晰了。”據黃海燕介紹,此次改革的核心在於國家隊組建模式的創新,主要包含“聯建共建”和“委託承辦”兩類方式。其中,“聯建共建”是在原有地方與項目中心合作基礎上的規範升級,針對過去各地實踐中“五花八門、效率參差”的問題,通過統一標準提升合作效能;“委託承辦”則是此次改革的重大突破,將國家隊組建、國家隊的市場開發、國際賽事申辦舉辦等核心權利從項目中心讓渡給地方,相關中心協會僅承擔監督指導職責,讓承接方成為國家隊“實質性主體”。以四川省承辦壁球國家隊為例,其不僅獲得組隊、參賽、辦賽權,還可圍繞國家隊進行市場開發,通過頂層資源帶動全省壁球運動發展;浙江承辦的板球國家隊充分調動省內資源攻關,展現出地方主體的創新活力。
過去中心管隊時,地方參與度有限;現在四川、浙江把國家隊當“自己的事”,動力完全不同。四川為壁球制定了2032年人才儲備計劃,浙江則將板球納入體育強省建設規劃。“這種長週期投入,是過去比較難看到的。”黃海燕説。不過,操作層面的挑戰不容忽視,像場地不足是共性問題,而硬體短板的改進需要時間。
對於未來,試點項目有清晰的發展路徑。四川計劃舉辦中國公開賽、東亞錦標賽等國際賽事,浙江則瞄準板球職業聯賽,通過賽事造血,讓項目發展可持續。更重要的是,兩地的探索正為今後其他項目的國家隊共建提供借鑒,確保改革行穩致遠。
從成都的壁球館到杭州的板球場,這場以“委託承辦”為核心的改革,正在書寫競技體育的新敘事。當地方活力、社會力量與國家目標形成合力,當“塔尖”的國家隊改革帶動項目生態重構,中國競技體育的多元發展之路正逐步清晰。“改革需要魄力,更需要耐心,現在正在做的,是為中國體育闖一條新路。”黃海燕説。(黃江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