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夢想 ”號大洋鑽探船
距離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簡稱:十五運會)開幕還有不到30天,但這個盛會早已吸引眾多關注。因為這不僅是首次由粵港澳三地聯合承辦的大型綜合性運動會,更儼然成為了一個科技創新應用的“超級場景”。
最具代表性的一幕是,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源火”在諸多尖端科技加持下點燃,實現了全球體育運動史上首次通過深海天然氣水合物分解燃燒採集聖火火種。這場“引天之光,燃海之火”的創舉,意義早已超越一般體育儀式,折射出“體育+科技”的前沿趨勢和巨大潛能。廣東,借十五運會“東風”正成為融合的一個重要探索者。
從1522米深海冷泉中燃冰取火,是廣東深海科技從研發向應用進階突破的縮影。這個獨到的創意集中展現和驗證了廣東從深海探測、裝備製造、資源開發到海洋創新鏈、産業鏈的綜合實力,體現了廣東海洋經濟以科技解鎖深海動能,加快讓實驗室裏的科研成果變成海洋工程、綠色能源、資源勘探的新興産業、未來産業。
不只是此次“源火”採集,十五運會在諸多領域都扮演著“超級場景”的角色。例如,賽事場館裏,從安防機器人智慧巡邏,到數字人實時講解賽事,再到運動員高精度技術診斷、元宇宙雲上全運村等。一方面,大型體育賽事催生的多元需求,吸引著眾多科技企業前來“揭榜”;另一方面,近年人工智能、新材料、低空經濟等新興産業迅猛發展,急切需要落地應用。作為“超級場景”,十五運會推動著新需求和新供給緊密對接、碰撞裂變。
這場高“含新量”的全運會,也被寄予了“賽時炫科技、賽後留産業”的厚望。
燃冰取火背後的“海上新廣東”
這次從深海可燃冰中採集“體育火種”,凝聚了多項自主研發的深海科技。例如,依託“海馬”號ROV(無人遙控潛水器)在深海冷泉區採集甲烷氣體,原位合成戰略性清潔新能源可燃冰,再用太陽能驅動設備引燃,實現“引天之光、燃海之火”。
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方法所相關負責人介紹,負責本次採集作業的4500米級“海馬”號ROV,是“十二五”國家863計劃海洋技術領域的標誌性成果,實現了我國在大深度無人遙控潛水器自主研發領域“零”的突破。實施本次“源火”採集任務的科考船“海洋地質二號”則是一艘多功能新型科考船,也是“夢想”號大洋鑽探船的保障船,為本次深海源火採集作業提供高效實施平臺。
在深海獲取“源火”並非易事,其中有三個重要的關卡需要突破。
第一關是甲烷氣泡採集,“海洋地質二號”到南海可燃冰淺表層裸露區,“海馬”號用機械臂收集冷泉區甲烷氣泡,送入自主研發的可燃冰海底合成分解設備,先合成固態可燃冰,再加熱分解成均勻可燃氣體。
第二關是能量跨介質傳輸,實施團隊用高效光伏追光系統和特種電纜組合破題,甲板上的高效光伏追光裝置如同向日葵,依託演算法實時調整角度捕捉陽光,並將其轉化為電能,再通過特種電纜精準輸送至1522米海底。
第三關是深海燃燒。在透明玻璃燃燒室內,甲烷降壓氣體與氧氣按比例混合待燃,用電火花點燃,採集人員通過耐壓透明觀察窗實時監測艙內濃度,動態調整氣體流量保證燃燒平穩,隨後“海馬”號攜帶穩定的“源火”返回甲板。
最終,這簇來自南海深處的火焰將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主火炬點燃。
這場將深海可燃冰轉化為體育火種的創新,集中展示了我國大國重器、清潔能源實力以及粵港澳大灣區的世界級海洋基礎工程,以“海洋科技之光”將海洋強國戰略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全民可感的體育文化符號。
21世紀是海洋世紀,更是深海世紀。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將“深海科技”納入新興産業發展重點。作為中國經濟第一大省,近年來廣東將“向海圖強”戰略與科技創新深度結合,在深海探測、深海機器人、深海工程裝備等領域不斷創新突破,逐漸形成了從研發到應用的深海科技産業鏈雛形。漂浮式風電平臺“明陽天成號”、深遠海養殖平臺“格盛1號”等海洋重器頻頻亮相,冷泉生態系統大科學裝置、“海馬”號遙控潛水器等利器競相涌現。
同時,廣東培育出一批海洋科技企業,將這些尖端技術轉化為服務於海上風電、油氣開發等領域的商業化産品。例如,紮根于廣州南沙的深海智人自主研發的海底管纜埋設機器人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實現高端海底智慧作業裝備商業化應用。數據顯示,廣東全省擁有超100個省級以上涉海實驗室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超8萬家涉海企業,它們構成了一個海洋科技創新矩陣,為廣東深遠海探索提供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和發展動能。
2024年廣東全省海洋生産總值突破2萬億元,連續30年位居全國首位,海洋生産總值約佔全國的1/5。當體育賽事成為深海科技落地應用的新場景,廣東的藍色經濟圖譜,正從南海深處向更廣闊的空間延伸。
今年6月,廣東省海洋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鍛造興海科技,集中資源力量佈局建設重大科技創新載體,圍繞産業所需加快攻堅關鍵核心技術,大力引育現代海洋人才,更好支撐海洋經濟轉型升級。
“海馬”號深海遙控潛水器
體育需求倒逼科技創新
當“源火”從1522米海底被引燃的瞬間,這場“體育+科技”探索也超越了海洋邊界,為其它行業提供了機遇。
作為此次採火的關鍵一環,光伏産業找到了與深海探索聯動的切入點。科考船上安裝的BC高效光伏組件與光伏追蹤系統,為“源火”採集提供了穩定可靠的清潔能源支持。
據悉,由於科考船體空間有限且嚴禁改造,光伏組件精準安裝在船板現有集裝箱頂部,實現“零改造、高適配”;此外,其BC高效光伏組件採用無主柵背電極設計,防遮擋性能和弱光響應能力優異,複雜天氣下仍能穩定輸出電能。最終,光伏追光系統將太陽光轉化為電能,再通過特種電纜傳輸至海底驅動設備,為可燃冰點燃提供了初始能源保障。
光伏産業在“源火”採集中的技術創新實踐,不僅是借體育窗口展示了我國在深海探測與清潔能源融合領域的前沿成果,也為未來的海上科考、深海探索的綠色能源供應提供了可複製的解決方案。
“海馬”號深海遙控潛水器攜“源火”出水
事實上,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乃至體育本身,都早已成為科技創新從研發到應用落地的“超級場景”,將原本分散在不同領域的科技成果集中應用,催生出以科技創新為內核的體育新質生産力,並進一步將這種創新動能沉澱為産業發展新引擎。這使得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正成為一批新産品、新技術首發之地。
以場館為例,場館不僅是賽事的主場,更是科技的秀場。
距離十五運會開幕不到30天,廣東賽區的場館建設已全面完工。據了解,位於廣州的天河體育中心體育場全新升級的照明系統來自廣東民營企業。該企業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打造世界頂級的6級(VI)照明系統,使得十五運會成為首個全面採用國産頂級照明設備的全國性綜合賽事。
此外,天河體育中心還鋪設了全新的跑道。作為十五運會跑道類供應商,同欣體育將可循環運動面層材料技術應用於數個十五運會標準場地。同欣體育聯席總裁陳晨表示,得益於可循環運動面層材料技術,同欣的跑道具備優異的運動性能、更強的防滑減震能力、更長的使用壽命。
與此同時,廣東也不斷釋放十五運會中的科技場景,力圖科技成果轉化。此前,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廣州賽區發佈了一批科技賦能全運場景機會清單,以“超級場景”為紐帶推動科技與體育、城市、産業深度融合。
例如,賽事保障方面,重點推動巡檢機器人為場館安全保駕護航,AI數字人志願者為觀眾提供7×24小時全方位諮詢服務。全民互動方面,重點推動“元宇宙全運村與AR數字火炬傳遞”為觀眾帶來科技感的賽事體驗,“城市公共空間智慧健身”助力全民健身的智慧化推廣。專業體驗方面,重點推動智慧運動盒子為體育運動提供科學的課程和建議,“外骨骼機器人助行與康復”“視障人士全域智慧導航”等關注殘障運動員的競技需求。
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全運會的場景需求就是一個強勁的牽引力,它倒逼技術研發,並在賽時完成大規模場景驗證,並將技術長效轉移,沉澱為大灣區優勢産業。
作者、記者:譚硯文
特約撰稿:張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