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發佈70年民生發展成就

2019-09-06 09:09:23|來源:北京日報|編輯:李玥

  原標題:本市發佈70年民生發展成就

  昨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召開北京市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系列主題新聞發佈會——“社會民生”專場。來自市教委、市人保局、市衛健委、市社工委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全面介紹本市70年的民生發展成就。

  教育

  小學就近入學比例超96%

  市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2018年北京市小學、初中就近入學比例分別達到96%、99%以上,初中學生升入優質高中比例達到52%以上,覆蓋城鄉的130多個學區、150多個教育集團,滿足了絕大多數孩子在家門口上好學的期盼,北京擴優模式為全國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提供樣板。

  北京目前有各級各類學校3500多所,教育人口310多萬。從1949年到2018年,本市在園幼兒從2321人增長到45.06萬人,學前教育由稀缺走向普及普惠;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小學畢業生升學率、初中畢業生升學率從均不到60%發展到學有所教,2015年整體通過國家義務教育基本均衡驗收;普通高校在校生規模由不足兩萬人增長到100余萬人,成為全國優質高等教育資源最集中的地區。

  目前,本市已形成以大中小幼一體化培養和社會大課堂建設為統攬,涵蓋課後服務、開放性科學實踐、學工學農、科技藝術金銀帆社團、翱翔計劃等系列品牌項目的素質教育北京模式,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同時,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也在持續提高:高等教育圍繞“四個中心”功能建設強化內涵式發展,34所高校、164個學科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名單,194個學科進入教育部學科評估A類(佔全國的27%),獲國家科技三大獎的數量佔全國高校獲獎總數的20%以上,建設22個高精尖創新中心和99個高精尖學科,學科建設、創新能力穩居全國第一。

  就業

  “職業技能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啟動

  新中國成立70年來,本市就業結構不斷優化,2018年一、二、三次産業的就業結構為3.7:14.7:81.6,特別是第三産業中信息軟體、科學研究和金融業的從業人員佔比約23%,産值佔比近40%。就業收入穩步提高,實現勞動者收入與經濟增長同步,2018年北京市法人單位從業人員平均工資達12.7萬元,近十年年均工資增長在10%左右。

  本市勞動就業從以單位就業為主,到就業與創業並重。2018年,新註冊企業超過18萬戶,創業氛圍日趨濃厚。比如設立大學生創業板,建立大學生創業“陪跑”機制,在板企業達108家,累計融資超過5.7億元,創造一批高含金量的就業崗位。

  目前,全市技能勞動者總量達338萬人,高技能人才99.6萬人,71人獲國務院特殊津貼。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本市將啟動實施北京市職業技能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對企業職工開展大規模職業技能培訓。計劃到2021年底,本市技能勞動者佔就業人員總量的比例達到30%,高技能人才佔技能勞動者的比例達到33%。

  期間,將圍繞企業職工崗前和崗位環節開展技能培訓。崗前培訓將開展崗位適應性培訓,幫助新職工快速勝任新崗位,員工入職12個月內,培訓時間不少於40課時的,按每人500元的標準給予企業補貼。

  同時,實施“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雙制聯合培養”的新型學徒培養計劃,共建專業及基地,給予企業學徒補貼。

  崗位培訓則是為促進在崗職工適應崗位需要,鼓勵個人學技術。今年1月1日以後取得初級、中級、高級、技師、高級技師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或技能等級證書的企業職工,參加失業保險滿1年的分別按照1000元、1500元、2000元、2500元和3000元的標準給予個人技能提升補貼。同時,對於企業組織開展高技能人才研修培訓的,給予企業研修補貼。

  醫療

  基層就診人次連續28月上升

  市衛健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新中國成立以來,首都衛生健康事業已經發生了深刻變化,主要健康指標不斷提高。其中,人均期望壽命由解放初期的52.8歲增長到2018年的82.2歲,嬰兒死亡率由118/1000下降到2/1000,戶籍孕産婦死亡率由700/10萬下降到10/10萬,達到高收入國家水準。據統計,2018年,衛生服務可及性和品質指數位居全國第一,在全球195個國家和地區中排第21位。

  一個個數據描述著首都衛生健康事業的發展:醫療衛生機構從1949年的61個增至2018年的11100個,增長181倍;床位數從3001張增至12.4萬張,增長40倍;衛生技術人員從4218人增加到28.2萬人,增長66倍;每千人擁有醫師由1人增至5人。

  1992年以來,本市不斷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1992年啟動以放開專家門診、預約掛號等內容的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12年在市屬5家醫院開展醫改試點,開闢了全國公立醫院醫改的先河。2013年以醫聯體建設為切入點推進分級診療,已建成59個綜合醫聯體和8個專科醫聯體,合作醫療機構730家。2017年4月,統籌3700家醫療機構實施醫藥分開綜合改革,取消藥品加成,設立醫事服務費,規範調整435項醫療服務項目和價格,同步調整醫保和醫療救助政策,兩年來,節省醫藥費用超過350億元。今年6月15日,實施醫耗聯動綜合改革,取消醫用耗材加成,調整規範6621項醫療服務項目。

  目前,隨著本市分級診療制度基本建立,基層就診人次連續28個月上升,醫療機構收入結構出現良性變化,以藥養醫、以耗養醫在北京已不復存在。

  養老

  機構養老床位7年增5萬張

  本市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截至2018年底,全市60歲以上常住老年人口364.8萬人,60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口349.1萬人,佔戶籍人口總數的25.4%。

  市社工委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解決老年人就近養老服務需求,本市“三邊四級”就近養老服務體系正在發揮作用。目前,全市已扶持建設街鄉鎮養老照料中心275家,建成運營192家,覆蓋了全市三分之二的街道(鄉鎮)。2020年規劃建成社區養老服務驛站1000家,目前已建成運營755家,其中農村幸福晚年驛站260家。

  從2012年至2018年,全市建成運營的養老機構數量從400家增長至526家,養老服務商達到近2萬家;養老機構床位數從7.4萬張增加到12.6萬張,增幅70.3%。70%以上養老床位由社會力量建設或運營。此外,養老專項資金由2012年的5.2億元增加到2019年的13.8億元,增長165.4%。

  同時,統籌整合困難殘疾人、重度殘疾人“兩項補貼”,累計資助超過30億元,32萬人受益。全市新建兒童福利院5個,累計建立16個。財政資金累計投入民政領域超過700億元,人民群眾獲得感明顯增強。

  為困難群體托底的全市城鄉低保標準,由2012年的月人均520元、380元統一提高到2018年的1100元,分別增長111.5%、189.5%;城鄉低收入家庭認定標準由月人均740元調整到2120元,增長186.5%。

  在社區服務上,全市已累計建成“一刻鐘社區服務圈”1580個,覆蓋92%的城市社區;建成“社區之家”408個、社區規範化建設示範點895個;社區辦公用房達標率由20%提升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