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劇院探索行業新模式
來源:北京日報  |  2022-06-07 09:16:23

  原標題:集文藝演出、展覽展示、藝術普及教育、文化交流體驗功能于一體,“文化糧倉”待開倉——城市副中心劇院探索行業新模式

北京城市副中心劇院探索行業新模式

 北京城市副中心劇院工程坐落于京杭大運河畔,又名“文化糧倉”,設計理念源自通州古糧倉。記者 潘之望攝

北京城市副中心劇院探索行業新模式

  北京城市副中心綠心公園內,京杭大運河北端沿岸,一座“文化糧倉”正待開啟。

  2019年10月,設計理念源自通州古糧倉和運河船帆的城市副中心劇院(北京藝術中心)開工建設。劇院包括1800座歌劇院、1550座音樂廳、1000座戲劇場、500座小劇場、650座綠心露天劇場以及排練廳、國際文化交流、藝術展廳、公共休閒等公共服務用房,與周邊的圖書館、博物館共同配套有商業、共享空間的大型藝術中心綜合體,建築面積12.5萬平方米,集文藝演出、展覽展示、藝術普及教育、文化交流體驗功能于一體。

  高品質硬體設施傳承藝術

  劇院由北投集團代建,2020年明確國家大劇院以業主身份參與城市副中心劇院項目前期建設工作並成立了籌備組,負責優化完善功能、配合深化設計、參與工程建設、籌備運營管理四大方面的工作。

  “2021年年底,城市副中心劇院完成二次結構砌築、外立面亮相,目前,與工程建設密切相關的機電、舞臺設備正在進場安裝。”籌備組副組長徐奇介紹,今年年底,劇院將陸續完成室內機電、舞臺設備安裝及精裝工程,開始設備的調試和試運行,預計明年年底具備正式開業運營條件。

  從坐落在長安街南側的國家級表演藝術殿堂,到位於臺湖的舞美藝術中心,再到如今建設中的“文化糧倉”,“一院三址”的格局為國家大劇院開創了全新的發展空間。城市副中心劇院將傳承高品質、高水準的國家大劇院藝術標準,國內外優秀劇目可以在這裡無縫落地。以城市副中心劇院的歌劇院為例,它的舞臺機械設備配置模數與國家大劇院歌劇院一致,這意味著同一部作品的舞美道具可以在兩座劇院間迅速切換,大大提高裝臺排演的效率。

  紮實的高品質專業硬體設施對劇院來説至關重要。“在建築設計中,劇院建築比其他普通建築要複雜很多,除了舞臺專用設備,還有建築聲學對精裝設計、材料和設備噪音的苛刻要求。”徐奇説。從規劃設計初期開始,聲學設計的考量就被包括其中,目前,比利時卡爾聲學設計事務所和上海華東建築設計院聲學所兩支國內外頂尖團隊共同參與劇院的聲學設計,根據各廳堂的不同使用需求廣泛聽取國家大劇院十五年運營實際經驗,特別是汲取劇院藝術家在演出中的親身感受,“廳堂的空間形狀是曲面還是平面、要高一點還是矮一點,吸聲、反聲材料和面積如何確定,這些都需要全面詳細地考慮。”

  差異化運營,關注年輕群體

  在堅定守正的基礎上,城市副中心劇院還將進行創新的差異化運營定位,構建高水準、包容開放、年輕充滿活力的藝術産品生態。“會更多關注年輕群體。結合副中心未來的發展規劃,城市副中心劇院將定位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文化建築。”徐奇説。在演出內容上,除繼續保持國家大劇院聚焦的“歌樂舞劇戲”優秀作品外,城市副中心劇院將在音樂劇、雜技、爵士樂等門類上進行拓展。

  這裡的綠心露天劇場得天獨厚,它在建築物之外,周邊樹木森森、碧草茵茵。“現在,戶外音樂節等消夏音樂會很受年輕觀眾喜歡,在時機成熟的時候,我們期待綠心露天劇場能在戶外音樂節的方向上做一些探索和突破。”徐奇説。

  外觀和細節融匯運河文化

  運河文化在這片土地的根脈裏滋養流淌:博物館與船帆,圖書館與銀杏葉,劇院與運河糧倉,外形上,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築與運河密不可分。運河的元素還潛藏在許多動人的設計細節中,比如城市副中心劇院音樂廳裏那架來自奧地利裏格爾公司的管風琴,它採用了律動流水的曲線元素,外部造型更加柔和靈動,恰似運河的粼粼水波,“無論硬體設施,還是策劃運營,城市副中心劇院都將體現出副中心的地域文化和運河元素。”徐奇説。

  隨著劇院建設的不斷推進,更多創意構想被進一步探討:運河的遊船可否專設一站,讓遊客下船便能直接走進劇院?歷經十年錘鍊的國家大劇院原創民族歌劇《運河謠》等飽含運河元素的作品能否駐場演出?國家大劇院自有的管弦樂團、合唱團等“兩團兩隊”藝術家資源是否可以進駐?“在城市副中心劇院設計早期,我們已經有過考慮,除了排練廳,我們還參考了國外駐團音樂廳的設置,給‘兩團兩隊’的藝術家們配備更加方便的設施,便於藝術生産創作。”徐奇説。

  以“人民性、藝術性、國際性”為理念,以“統籌運營、相互協作、有分有合”為思路指導,以“提升公共文化效能和服務管理水準、補齊區域文化建設短板、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為建設目標,在落實北京市推進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中長期規劃的過程中,城市副中心劇院將發掘亮點,明確方向,為行業探索具有示範性、引領性、可供借鑒及複製的創新型劇院管理模式。

  (北京日報記者 高倩)

編輯:趙春曉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