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喜看變化 處處天藍水碧

2022-02-08 10:32:46  來源:中國環境報  責編:陳晨

  生態美了 百姓富了

  新春佳節到來之際,記者走進“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內蒙古興安盟唯一的牧業旗科爾沁右旗中旗,去感受這裡綠富同興、生態經濟效益“共贏”的生動實踐,感受這裡的老百姓滿滿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吃“生態飯”,做“牛文章”,念“文旅經”,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立旗之本,興安盟科右中旗“生態+修復+文化+經濟”的生態文明發展模式讓農牧民實實在在端上了“金飯碗”,實現了樹木連片檸條成行,草地綠茵林密果香。

  站在科右中旗巴彥茫哈蘇木哈吐布其嘎查的沙棘林中,雖是隆冬,乾枯的沙棘樹林仍然一眼望不到邊,很難想像這裡曾是黃沙漫天。

  “以前沙化、鹽鹼化嚴重,養的羊也多,草場退化,有風就起沙,荒野茫茫,200多只羊的收入還不及現在10頭牛的收入。”哈吐布其嘎查好特老艾裏村朱劉山講述著自己曾經的生活。

  近年來,科右中旗開展“禁牧、禁墾、禁伐”、復綠補植,按照“誰批准誰負責、誰破壞誰恢復”的原則,對非法開墾草原、採挖沙石、毀壞林木等違法行為限期治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草原綜合植被蓋度提高到63%,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8.05%。

  在白音胡碩鎮的義和塔拉林場,黨委書記董愛軍指著成片的歐李介紹,300畝歐李今年剛開始挂果,以每公斤4元的價格被收購商搶購。阿茹納果園內的蘋果、沙果也即將進入盛果期。每一株果樹都將給科爾沁大地增添一抹綠色,每一棵果樹也將給當地百姓增加一份收入,科右中旗生態飯“吃”得香,百姓“笑”得美。

  “如今,科右中旗最大的發展優勢就是天藍地綠水凈。人民的生活水準得到了提高,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益。”科右中旗旗長王海英錶示。

  在“吃生態飯、做牛文章、念文旅經”的發展思路下,科右中旗全力推進畜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採取了“從散養向規模化養殖轉型”“從放牧向舍飼養殖轉變”兩大方式,減羊增牛,緩解生態環境承載壓力。

  烏力吉圖嘎查牧民溫都蘇自從2016年開始改養高端西門塔爾牛,效益一年比一年好。2020年,溫都蘇養殖的160多頭西門塔爾牛,年收益達200萬元。他不僅自己改良品種牛,還向周邊農牧戶宣傳冷配改良的好處,為300多頭牲畜進行了品種改良,有效提高了當地牲畜的品種品質。在他的影響下,採用改良配種科學技術的農牧戶逐年增多。

  “羊的採食方式是‘啃式採食’,對牧草損傷較大,養羊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拼數量的傳統養殖路已經難以持續,而養牛的勞動強度小,利潤空間大。”溫都蘇説。

  哈吐布其嘎查牧民白吉林白乙拉的家地處科爾沁沙地腹地,荒漠化、鹽鹼化土地面積約佔土地總面積的54%,農牧民的主要經濟來源以養殖業為主,種植業為輔。利用當地政府的養牛補貼,白吉林白乙拉購買了10頭牛,發展肉牛産業,提高了收入。“現在我有80畝地種玉米、青貯飼料,牛愛吃這個,去年我還賣了3頭牛犢,平均每頭能賣一萬多元。沙棘樹長成後既可以護林,又可以賣果,集體收入也提高了。” 白吉林白乙拉説。(中國環境報記者 楊愛群)

  坑塘清了 村民笑了

  “哇,快來看,這裡水好清啊。”

  大年初一,村民和孩童們來來往往,串門拜年。在村西小橋下,南北兩處坑塘形成了自然徑流,溪水潺潺,清澈見底,大傢夥紛紛駐足張望。

  這處位於山東省曲阜市吳村鎮中心村西側的坑塘,是滿載記者兒時記憶的地方。

  小時候,塘裏的水很是清亮。每到夏季,小夥伴們最大的樂趣就是爬上塘邊粗壯的大柳樹,一個猛子扎進水裏。水下,砂礫散射著光澤,魚兒游來游去,運氣好的時候,還能抄到幾個大河蚌。塘邊的石頭縫裏,隨手一摸就是一把田螺,清水裏泡半天,油鍋裏炒一炒,美味就能上桌了。

  記者至今還記得,那一年,遭逢大旱,水庫乾涸。家裏飲用的水,要跑幾裏路用水車拉回來。當時,這處坑塘也乾涸了,長輩們就在中心位置,挖了個一兩米深的水坑,慢慢的,水源匯聚,形成了一泓清泉。正是這泓清泉,讓我們熬過了旱季,迎來了甘霖。

  後來,隨著周邊生産生活的發展,這裡日漸成為一處納污坑塘,水質迅速惡化,岸邊垃圾堆積,異味飄散,蚊蠅滋生。

  直到2018年夏天,母親打來電話,説家門口的坑塘治理好了,可好看了。記者趕回老家,也為眼前景象振奮不已——只見塘邊綠油油的柳枝下,倣木護欄若隱若現,一條小徑蜿蜒向前。塘裏水波粼粼,鰱魚鯉魚穿梭遊弋,幾隻大鵝不時撲棱起翅膀,感受河水滴落的清涼,好一派祥和寧靜的鄉村景象。

  家門口的坑塘何以“重生”?吳村鎮副鎮長康守瑞向記者介紹,2017年起,針對中心村污水處理設施不健全、沒有有效收集處理設施、村內飲用水水源沒有保護措施等現狀,吳村鎮在濟寧市生態環境局和曲阜生態環境分局兩級生態環境部門的幫扶下,對中心村實施了生活污水收集處理和飲用水水源地保護項目建設。

  “項目總投資111萬元,重點建設了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累計鋪設涵管580米,建設8000平方米人工表流濕地一處,倣木護欄297米。在污水入表流濕地處建設了生物滯留塘等處理設施,坑塘清表護坡,栽植了睡蓮、荷花、蘆葦、再力花、香蒲等水生植物。” 康守瑞對記者説。

  項目建成後,村莊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了70%以上,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了80%以上,坑塘及周邊環境面貌煥然一新。

  吳村鎮副鎮長晏軍告訴記者,為進一步規範村民生産生活,全鎮建立起網格化管理體制,明確環保所長和網格員職責,督促做好轄區內環境污染防治監管和巡查,引領村民樹立低碳生活理念,走上綠色發展道路。

  臨近傍晚,家人拎著垃圾桶去倒垃圾。最近的一處垃圾收集點,要走近100米。記者説:“要跑這麼遠啊。”家人樂呵呵地回應道:“遠啥遠,能讓村裏乾乾淨淨的,跑這點路,一點都不算遠。”(中國環境報記者 董若義)

  “煤改電”了 不再冷了

  “哎……電暖氣是個好東西。”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澤普縣阿克塔木鄉巴格阿瓦提村村民塔西汗·吐爾地説起家裏這一新物件,高興得像個孩子一樣。

  “政府給老百姓辦了件好事,自從‘煤改電’以後,家裏暖暖的,還不用打炭生爐子,省事又乾淨。沒想到我這麼大歲數了,還能趕上這好事兒。”60多歲的塔西汗説,屋裏沒有了過去的煤煙味,清清爽爽睡一覺,是這個冬天最幸福的事。

  在塔西汗的記憶中,生爐子、燒煤取暖,衣領袖口都是煤灰,家裏被煤煙熏得黑乎乎的,睡覺也不踏實,時刻要當心一氧化碳中毒。

  “燒煤取暖,半夜還要起來‘伺候’爐子,生怕一不小心爐火滅了。提炭、倒灰,對上了年紀的人來説也是一種負擔。”隨著年齡越來越大,燒煤取暖讓塔西汗覺得越來越不方便。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為了保護環境、方便群眾生活,實現生活能源清潔化,2021年,澤普縣“煤改電”一期工程改造8500戶,塔西汗家就在其中。

  當年11月,塔西汗家的“煤改電”採暖工程完成。入冬後,塔西汗家的室溫基本能保持在20攝氏度以上。“現在能熱乎乎地睡一整晚,也不用半夜起來給爐子加煤了。”塔西汗樂呵呵地説,“我的氣管炎病今年再也沒有犯過。”

  “設定好溫度,就完全不用管了,非常省心。不燒爐子了,再也不用擔心孩子在家被爐子燙傷。”塔西汗老人的兒子亞森·沙迪爾説,“以前燒煤取暖一個冬天大約要用兩噸煤,得花近2000元,現在用電取暖政府有補貼,電價還有優惠,真是省錢又安全。”

  “‘煤改電’改變了我們家,也改善了村裏環境,溫暖了我們的心。”“電暖氣操作起來簡單方便,只需按一個鍵就可以開機關機,老人和小孩子都能輕鬆操作。”説起“煤改電”的好處,村民們讚不絕口。

  “村民的生活環境好了,人就有了精氣神兒,發展動力也更足了。”巴格阿瓦提村村委會副主任艾海買提·買買提説,2021年村集體收入突破14萬元,全村人均純收入1.4萬元。

  與塔西汗家一樣,目前,南疆已有89.2萬戶農牧民享受到了這樣的幸福。隨著“煤改電”工程的實施,一幅環境整潔、風景宜人的美麗鄉村畫卷徐徐展開。(中國環境報記者 楊濤利 韓沁言)

分享到:
  • 聯盟單位中國生態文明網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 聯盟單位國際野生物貿易研究組織
  • 聯盟單位世界自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