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虹橋地區拆違空地變身足球場

2017-01-17 12:05:45|來源:解放日報|編輯:陸晟琦 |責編:劉徵宇

圖片默認標題

  ■本報記者陳華

  “不敢相信,吾伲還能和‘亞洲足球先生’同場踢球。”來自趙家村的村民曹忠感慨道。他身上印有“華漕青年隊”字樣的運動背心還在冒著熱氣。作為一名球迷,他所在的草根球隊剛和范志毅領銜的上海老克勒明星足球隊進行了一場交鋒。

  華漕足球場所在的南華街,正被越來越多的申城球友熟識。一年前,這裡還是“臟亂差”的違法建築;一年後,借助環境整治東風,再加上社會資源專業運作,南虹橋地區的首座足球場橫空出世。  

  變拆違空地為綠色球場  

  34歲的華漕村村委會主任王晨曄,見證了昔日違法建築變身綠茵場的全過程。他説:“這片土地是村屬集體資産,承租的私人老闆違法搭建倉庫。2015年10月1日,村裏啟動環境整治,十天就把13000平方米的違建全部拆除。”

  拆除違建,騰出空地,接下來派啥用場?有人瞄上這塊緊挨著北翟路高架的好地段,希望改建成“來錢快”的收費停車場。“但停車場依然會比較嘈雜。”作為鐵桿球迷的王晨曄忽然靈光閃現,“華漕地區一直沒足球場,居民想要踢球,都要開車去普陀或嘉定。這片拆違後的空地,改造成家門口的足球場,不是很好嗎?”

  王晨曄的建議得到村委會書記的認可,相關報告打到鎮、區,也是“一路綠燈”。華漕鎮文體活動中心主任張尉説,違建變身足球場,依賴天時地利人和,“全市層面的環境整治是‘天時’,清空騰出地塊;球場距虹橋商務核心區僅兩公里,白領過來踢球也方便,這是‘地利’;‘人和’即范志毅、虞偉亮這兩名前國腳攜各自專業團隊,負責球場運營、校園青訓。”

  站在華漕足球場上,足球評論員劉越不禁感慨:“之前去倫敦考察,飛機降落放眼望下去,希思羅機場周圍都是一片片綠色的足球場。作為一名足球人,真希望上海能像倫敦一樣,有越來越多的足球場。”  

  變大包大攬為整合資源  

  為村民、居民、附近白領新建這座公共運動場,華漕村和華漕鎮文體中心投入約400萬元。球場如何管理?是村鎮兩級政府部門大包大攬負責運營,還是借助社會資源專業團隊的外腦外力?最終,華漕足球場選擇“借力”。

  足球場造好了沒人來踢球,是資源浪費;俱樂部有人踢球卻沒固定場地,也是莫名苦惱。華漕足球場落成後,選擇聯手范志毅領銜的“老克勒”,成為這家非盈利性社會團體的訓練基地。為確保場地的公共屬性,所有華漕地區校園足球隊在這裡訓練和比賽,全部免費。

  “‘老克勒’過去一直沒有自己的訓練基地,訓練老是打遊擊。現在,我們終於有了自己的家!”上海老克勒明星足球俱樂部牽頭人范志毅説。

  身為上海啟亮青少年足球俱樂部的負責人,前申花國門虞偉亮也充滿期待:“我們開展足球培訓,半年前進入華漕的3所小學、4所幼兒園,但小球員只能在籃球場訓練。現在好了,鎮內、區內甚至全市的校園足球比賽,包括夏令營和冬令營,都可以放在這裡。”

  據介紹,華漕足球場未來主要目標是發展校園足球。“借助范志毅、虞偉亮團隊挖掘青少年人才的專業眼光,我們希望在未來五年內,能誕生一支在全市校園足球位列前三的本土球隊。”  

  變倉庫出租為體育産業  

  華漕足球場從拆違空地到足球場地的轉換,似乎還有些許試水體育産業的深意。

  范志毅的“老克勒”平時有贊助商支持,不愁資金。有了訓練基地,“老克勒”每年會拿出約100萬元租金,取得球場經營權。對范志毅等退役明星來説,不僅擁有固定訓練基地,在確保校園足球公益時段外,還能通過球場的社會化培訓和運營,回籠部分資金。對球場擁有方來説,三年300萬元旱澇保收。此外,根據教育、體育等相關規定,新建11人制、7人制球場用於開展校園足球,分別有60萬元和40萬元的補貼。這筆共100萬元的補貼,專款返給此前出資投入的鎮文體中心。

  王晨曄粗略算了一筆賬:“過去這塊地是私人老闆違法搭建的倉庫,村裏一年收取40萬元租金,付出了環境‘臟亂差’的代價。現在拆違後,我們和鎮文體中心一起投入400萬元,三年後就基本能把成本收回,第四年可以産生經濟效益。這要比原來簡單的倉庫出租更高效。”

  華漕鎮副鎮長陳健説:“有了這塊足球場,老百姓能在家門口踢球,校園足球有了比賽場地,那些俱樂部有了訓練基地,村裏集體經濟的收入比原來提高了,這是多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