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優化營商環境,既是政府工作報告的要求也是強烈共識,上海代表委員熱議——對標國際 跑出政府服務“加速度”
不斷優化營商環境,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活力,提升經濟發展品質,這一理念不僅是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要求,更成為政府與市場的一種強烈共識。對上海來説,要增強吸引力、創造力和競爭力,必須加快形成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對此,來自上海的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圍繞如何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闡述了各自看法。
考核要有“指標”抓手
“各地各部門都在大力推進營商環境改善,在制度、效率、平臺等維度上均取得了積極進展。但是,這些成果仍然是呈碎片化、分散化的。”來北京前,全國人大代表、致公黨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邵志清就做了功課:在世界銀行最新發佈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2018)》中,在不同指標之下,每個國家和地區都標注了精確的分值。他發現,中國營商環境的短板明顯存在於幾方面。一是施工許可辦理表現較差;二是開辦企業過程仍需簡化;三是對中小投資者的保護不足。此外,公共基礎服務水準的“軟環境”,同基礎設施建設等“硬環境”之間不匹配,也是制約營商環境的掣肘。他還發現,中國在“辦理施工許可”“獲取電力”等公共基礎服務類指標方面排名靠後,提升空間較大。
這樣的指標體系,多少折射出營商環境的短板。但類似指標並非完全普及,不少地方政府、部門也尚未建立起營商環境方面的“指標意識”。“長期以來地方政府對GDP看得很重,這一套指標體系大家已經滾瓜爛熟。相比之下,營商環境缺乏一套科學完善的評價指標體系,這會讓發展理念和手勢缺乏方向性引領,並讓各地的改革顯得零散。”邵志清説。同時,僅僅參照國外指標體系,也不能精確反映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對此邵志清呼籲,我國應在借鑒世行營商環境指標、經合組織的貿易便利化指標等成熟指標體系的基礎上,接軌國際標準,適應我國國情,構建中國特色的營商環境指標體系和考核機制,為改革營商環境提供明確的指導方向和改革抓手。
邵志清表示,這套指標體系應當確保科學化,以“企業更具市場活力、群眾辦事更加便利、社會效率效益最優”為目標,並將開放程度較高、外商投資集中的中心城市納入對標考核範疇,全面、精準、透明地推動高品質營商環境改革。“設立指標體系,不是為指標而指標,”他強調,“真正的意義在於促進高品質發展,讓大家習慣像過去抓GDP那樣重視抓營商環境。”
處理好政商“清”“親”關係
“潛在的市場,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常兆華説,對於經商者而言,市場本身的發展就是最好的營商環境。“為什麼歐美國家的企業都往中國跑,因為中國經濟增長,市場前景廣闊,這就是最好的營商環境。”在他看來,企業看中的市場格局,也包涵了國家對於發展創造的宏觀環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兩個一百年’的奮鬥目標,具有里程碑的意義。科技創新、自貿區國家戰略,以及‘一帶一路’倡議,都體現出國家的大格局,使得中國市場前景更為廣闊。”
“營商環境是一個綜合概念,既包括地理環境、人力資源情況,也包括企業與政府的互動。”常兆華説,國內現在的營商環境正逐步向好。他以上海為例,上海海納百川,有與世界各地交流的地理優勢、人才優勢。自貿試驗區、張江科學城建設,更是吸引了大量企業和大批人才。“過去,人們總説上海在互聯網等領域失去先機,我個人感覺,上海是一個講規矩的地方,對於製造業、高科技企業來説,他們在上海可能更有優勢。”
常兆華認為,對於政府而言,優化營商環境,關鍵是要處理好政商關係。“總書記講的‘清’與‘親’的政商關係,需要把握一個度、取得兩者之間的平衡。”在他看來,目前的政商關係中,“清”有餘,而“親”不足。因為種種原因,“官員有點怕與企業家打交道,回避與企業家交往。”常兆華説,有些官員為“清”而“清”,為了劃清界線而劃清界線,有點矯枉過正了。
關鍵仍是提升政府效率
未來的競爭,就是營商環境的全面競爭。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上海市委副主委胡衛説,對營商環境建設的更高要求,應該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我國總體的國際化營商環境的提升仍然任重道遠。”他舉例,世界銀行發佈的《全球營商環境報告》所列的營商指數全球排名,新西蘭第一,新加坡第二,中國則排名第七十八位。據該報告的標準,中國在設計行政審批或督辦事項上效率較低,而在工商登記、合同信用、資金融通等方面進步很大。
另一組數據顯示,全球排名前十的經濟體中,有兩個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分別是新加坡和中國香港,全球前十改善最多的經濟體中也有兩個在該地區,分別是文萊和印尼。去年東亞地區25個經濟體,超過2/3在過去一年中共實施了45項營商便利度改革。“這意味著,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營商環境競爭特別激烈。”
胡衛認為,中國要由過去偏重追求政策“洼地”,轉為傾力打造公平營商環境的“高地”,就需要對照國際最高標準,重點提升政府效率。“營商環境的關鍵仍然在政府效率,目前改革重點都在機構簡化或者機構聯合辦公,而國際高標準往往要求提高保護標準、維護公平秩序、嚴格透明執法,重在整平競爭場所。”胡衛説,政府要改變“管”的思路,不論是事前管還是事中事後管,在大多數領域政府應當進一步轉變為便利、觀測、維護的角色。“改革的突破口可以放在許可證的大幅減少與整合和需審批事項的流程便利化,這兩項都需要上下條塊聯動。”
辦事跑出“自貿區速度”
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浦東新區將“證照分離”改革試點作為抓手。全國人大代表、浦東新區區長杭迎偉説: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各類證能減盡減、能合則合,進一步壓縮企業開辦時間。下一步,我們要進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打造世界一流營商環境。
據介紹,“證照分離”改革試點工作是持續推進放管服改革的重要內容,是黨中央國務院交給上海,在浦東新區試點的重要任務。從2016年試點以來,116項企業市場準入審批事項中,取消審批、改為備案、實施告知承諾三類分別為18項、5項、34項。從改革成效看,2016年和2017年浦東新區納稅企業分別比2015年增長9%和29%。第三方評估機構開展的企業滿意度調查顯示,認為改革後辦理許可便利化程度較高的佔比85%,對行政審批改革滿意的企業達到92%。舉個例子,通過取消審批事項,因私出入境仲介機構從改革前的10家增長到目前的238家,這充分顯示出改革給市場帶來的活力。
杭迎偉説,浦東要全力對照國際最高標準、最好水準,全力跑出自貿區速度。他舉例説,以開辦企業為例,要跑出自貿區速度,我們現在提出在名稱庫選名的當場辦結,企業變更事項當場辦結,需要核名的2天辦;貿易通關跑出自貿區速度,95%的海運貨物2天內實現入關,95%的空運貨物12小時內實現入關。到2020年,全部以小時計;項目開工也要跑出自貿區速度,我們分方案出讓的投資項目,24個自然日拿到施工許可證,不帶方案出讓的投資項目,80個自然日拿到施工許可證。不動産登記也要跑出自貿區速度,5個自然日內實現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