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能像紐約 成為“繞不過去的地方”嗎

2018-03-16 11:35:54|來源:解放網|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兩會上的“上海品牌”④|上海能像紐約巴黎倫敦一樣,成為“繞不過去的地方”嗎?

  一座城市,最吸引人的魅力在哪?

  答案莫過於“文化”。凡是能稱“卓越的全球城市”的,都有其打得響的文化品牌,紐約、巴黎、倫敦等概莫能外。

  歷來是“文化重鎮”的上海,在新時代如何讓文化為城市塑形鑄魂,如何以文化的“潤物無聲”作用,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創造力、競爭力。正如總理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興盛,凝聚起實現民族復興的磅薄精神力量。”

  如何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在全國兩會會場上同樣引起熱議。代表委員認為,打響“上海文化”品牌,應詮釋出“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都應當體現上海作為一座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城市,一座擁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一座始終面向未來、志在影響世界的全球城市的獨特擔當。

  上海文化資源是寶藏,有待挖掘激活

  上海作為中國共産黨的誕生地,偉大夢想在此啟航,留下了重要的紅色基因。上海曾是知名的“文化大碼頭”,各路文化在此匯聚交融,形成獨樹一幟的海派文化。上海也是魚米之鄉,江南文化的根脈在此延續。

  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構成上海文化的三條主線。如何挖掘這些“寶藏”,傳承並激活這些資源?

  代表委員認為,紅色文化一直是上海這座城市的底色。不僅要講好革命時期上海的“英雄本色”,更要展示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排頭兵先行者風采,凸顯紅色文化的當代價值。

  全國政協委員、上影集團上海電視劇公司編劇王麗萍對“海派文化”情有獨鍾。她1999年來到上海,成為一名專業編劇。在她看來,上海這座城市海納百川,大氣、包容,給了她源源不斷創作靈感。“許多小人物涌入上海,通過奮鬥實現夢想,這是上海城市精神的一種體現。”

  “挖掘上海文化,要深入基層、深入市民生活。”王麗萍舉例,要了解上海白領,就應該走進陸家嘴金融城,要了解居委幹部,就要走進社區。“不要以為社區幹部就只會做婆婆媽媽的事,在虹橋街道,我們看到那裏的社區幹部生龍活虎,會講英語,能歌善舞,完全超越了你的想像力。”

  言及文化傳承,一些代表委員認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是當前熱點,這跟更多地關注現實生活的題材並不矛盾。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2

新編歷史京劇《貞觀盛事》蔣迪雯攝

  “傳統文化是時代行進過程中留下的一些優秀作品。當下真實反映時代發展的作品,今後也會被冠以‘傳統’和‘優秀’。文化就是這樣連結起來的,不能隔開來看。”他們認為,在當今這個時代,創作什麼樣的作品來體現正在發生的故事?怎樣做到千錘百煉,給後人留下最真實的信息?是一代又一代文藝工作者的職責所在。

  集聚與輻射,讓上海成為“繞不過去的地方”

  曾經頗令人糾結的“碼頭”與“源頭”之辯,在全國人大代表、東方衛視中心主持人曹可凡看來並不是問題——只要“碼頭”夠大,能夠吸引各路名家、人才、展演和藝術品前來“停靠”,成為“源頭”便水到渠成。他始終堅持,上海文化具有一種特殊的“不可複製性”。

  而能否將“碼頭”做大、做強、做優,發揮文化資源的集聚力和輻射力,正是打響“上海文化”品牌的一大關鍵。

  “程十發先生有一句話,海派無派。不同的流派、風格,糅雜在一起,慢慢就變成海派文化。”曹可凡回憶起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各路文藝名家來上海“闖碼頭”,並最終奠定地位的盛景。“就像越劇,如果不到上海、沒有上海文化的滲入,也許至今還只是‘滴篤班’。”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3

上海博物館舉辦的《雅典衛城博物館的珍寶展》吸引了不少市民觀展,一睹來自雅典衛城的西元前珍貴文物的風采。

  這同樣應當成為當下的寫照。事實上,數十年來上海對文化人才的持續集聚,已轉化成了文化影響力。“引進尚長榮之後,誕生了《曹操與楊修》,引進陳薪伊之後,有了《商鞅》,引進了羅懷臻之後,有了《金龍與蜉蝣》……”曹可凡繼續舉例,“譚盾在上海住下來了,蔡國強也經常回來,還有譚元元。這些在全球範圍有影響力的華人藝術家,開始慢慢回流。這種回流,就是文化的集聚。”

  文化是否“頂級”,除了有沒有能讓全國乃至全球觀眾打著“飛的”來觀賞的展演,還要看作品能不能“走出去”、“上海文化”的內涵能不能為世界接受。

  對此,王麗萍深有感觸。她回憶起曾帶著電視劇《生活啟示錄》的導演和主演去蒙古國參加活動的經歷。當地觀眾看到裏面展現的上海都市風情,十分感興趣,都説“上海特別美,有生之年一定要來上海。”她説,“文化似水,潤物無聲,卻又深入人心,對外展示的是我們的軟實力。”

  對“走出去”格外關注的,還有全國政協委員、上海譯文出版社總編輯史領空。他説,“我們要探索出一條向世界傳播中華文化的有效途徑。”

  “無論東方文化還是西方文化,人的情感總是差不多的。比如英國文化大家拉斯金就認為,偉大民族都非常看重藝術史對於記述歷史的作用。深入挖掘中國藝術史,就能很好地講述中國故事。”

  “只要我們採用融通中外的溝通方式,切實提高敘述技能,以中國歷史文化之豐富多彩,我們沒有理由做不出讓世界讀者叫好又叫座的書籍。”

  文化上的“上海製造”,同樣需要工匠精神

  提升“上海文化”品牌含金量,不少代表委員不約而同提到了“精品力作”。

  文化上的“上海製造”,同樣需要“工匠精神”。全國政協委員、上海滬劇院院長茅善玉提到滬劇《敦煌女兒》。“敦煌女兒樊錦詩的故事,我們關注了那麼多年,用了很多年的心力來創作這部作品,一次次推翻、一次次調整、一次次重來,體現了文藝工作者攀登高峰的決心。”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4

上海芭蕾舞團經典芭蕾舞劇《天鵝湖》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芭蕾舞團團長辛麗麗有著同樣體會。“經典、精緻的作品就是高峰,並不是場面宏大、有幾百人堆在臺上才是高峰。”她認為,要始終堅持“古典”與“現代”齊步走,通過精品力作來講好中國故事,做大做強“上海文化”品牌。

  精品力作的産生,亦是來自競爭的結果。在曹可凡代表看來,一個高手雲集的“大碼頭”,本身也會帶來“鯰魚效應”,促使本土人才不斷提升水準、適應競爭。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5

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

  柏林愛樂三次來上海,看重的是上海這個巨大的市場。曹可凡説,“越來越多的名家名團來,本身就逼著本土樂團自我革新,你拿不出好東西,不能把最好的人弄來,樂迷就不來聽了。”

  這種“倒逼”,也來自市民文化素養的提高。王麗萍認為,這也是“上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上海電影節電視節舉辦期間,那麼多觀眾連夜排隊,就為等一場電影,這種盛況令創作者感動。”

  “上海文化”品牌必是與市民文化素養共同成長的。上海有全國一流的樂團、芭蕾舞團,文化場館設施也是國內一流的。”全國政協委員、上海戲劇學院表演係副教授王蘇認為,要打響上海文化品牌,最主要的問題是要引導大家關注、喜愛上海文化。“因為喜愛了才會走進劇場,不是把經典灌輸給他們,而是要引導他們喜愛。”

  以京劇進課堂為例,王蘇認為,僅僅讓一個唱段、一段獨白進課堂是不夠的,這樣孩子們只是被動地學習。“可以讓孩子們來演一演,演完再讓他們欣賞京劇演員的高超技藝。這樣,孩子們就會覺得了不起,就會喜歡上這門藝術。”

  “上海‘快餐’文化太多了,有的戲只演一輪就結束了,有的話劇只演一個星期。應該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優秀作品,像紐約百老匯那樣長期演出。”王蘇建議。

  時下要做的,正是集聚再發力。“我們不憂慮,但也不能掉以輕心,”曹可凡表示,上海還是要有一個更寬鬆的文化氛圍、建一個人才集聚地,讓好的東西停靠住、留下來,讓其慢慢“發酵”。“跟紐約相似,上海有自我容納、自我融合、自我繁衍、自我喚醒的文化基因。這就是一個招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