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會結束後,上南路成為了一條多元的文化長廊。圖為中華藝術宮。(本報記者袁婧攝)
上南路北起周家渡地區,向南到林禮路拐向東,至周浦鎮康沈路為止,全長約13公里。這裡誕生過上海第一家民營鋼鐵廠,鋪設過浦東最早的鐵軌,在很長一段時間中都是浦東的工業中心、交通要道。
近十年來,上南路為更多人熟知,因為它與一個萬眾矚目的會展活動——“世博”連在了一起。北端的世博園成為其新的起點,讓這條百年老路褪去舊工業區的斑斑銹跡,以青春、活力的姿態 “再出發”。在世博效應的持續帶動下,展覽、演出、購物等新型業態沿著上南路生根、開花,讓這裡成為有質感、有溫度的城市生活長廊。産業的轉型升級、城市空間的更新,都在這條馬路上留下了清晰的軌跡。倘若今天有人問:一個會展能夠為一座城市帶來什麼?那麼上南路的蛻變,無疑給出了一份經典的樣本。
位於上南路最北端的上南鐵路周家渡始發車站舊照,約攝于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資料圖片)
從近百年前的小火車起步,見證上海交通的飛速發展
作為連接周家渡與周浦鎮的要道,浦東的“大動脈”之一——上南路,可謂是串起了浦東的交通發展史。
行駛在寬闊通暢的上南路上,很少有人能夠想到,自己腳下曾經鋪設了浦東最早的鐵軌。近百年前,噴著蒸汽的小火車發出隆隆的巨響,沿著同樣的軌跡在沃野間穿行——可以想見,那是多麼令人驚異而又振奮的景象。這條鐵路叫做上南鐵路,是在上南公路上加舖鋼軌而成,于1925年開始運營,北端起于黃浦江邊的周家渡碼頭,途中串連起楊思、三林等地區,直通周浦鎮。最早在鐵軌上行駛的是鋼輪有軌汽車,數年後因為日益增長的客運需求,而改成了蒸汽機車。它與上川鐵路一起,成為了浦東軌道交通的起點。
到了1950年代末期,因為汽車運輸發展迅速,上南線拆除了鐵軌,恢復為公路運輸。在相當長一段時間中,上南路作為浦東的交通要道,常常發生車輛擁堵,但改革開放後,尤其是近十年來,這一情況得到了極大緩解——一方面是因為道路本身的拓寬和改建,另一方面,隨著浦東開發開放的不斷深入,浦東大道、世紀大道、中環線、外環線等道路紛紛建成通車,上南路曾經面臨的交通重壓,自然也在四通八達的道路運輸網絡中被紓解了。
2005年的上南路浦東南路路口(魏民攝)
上南路還見證了上海第一條公交隧道專線的誕生。1980年的國慶節,隧道專線的第一批乘客從浦西的打浦橋出發,經過當時全市唯一一條,也是國內第一條水底公路隧道——打浦路隧道,抵達位於浦東的終點上南路站。這對於以往只能搭乘輪渡過江的普通居民來説,無疑是令人激動振奮的一樁大事。他們一定想不到,在之後的近40年間,又有十多條越江隧道貫通浦江兩岸,將天塹變為通途。
曾有一位名叫周耀敏的市民,在報紙上發文回憶小時候乘坐上南線小火車的情形:火車在中途忽然停下不動了,司機動員乘客一起下車去推火車。時隔數十年,作者再次沿上南路去三林,一路上看著寬闊的道路,再對比當年“手推火車”的情景,不禁讚嘆 “浦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交通建設更是日新月異”。當時還是1998年。如果將歷史的縱軸一直拉伸到今天,這一條古老的馬路所勾勒出的交通巨變更令人驚嘆:從浦東最早的鐵軌,到今天星羅棋佈的軌交網絡,僅上南路經過的線路就有六條 (含在建);從滿是煤渣,僅容兩輛車來去的小馬路,到如今大部分路段為雙向六車道的寬闊大道;從第一輛在黃浦江底奔跑的公交車,到如今十余條越江隧道和九條公交隧道線路……這一張不斷生長的交通網絡,是為浦東源源不斷輸送活力的血脈,也是改革開放的腳步在這塊土地上留下的印記。
從老工廠到文化生活長廊,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題正走進現實
上南路300號,對於上海的鋼鐵産業來説是一個重要的坐標。1913年,這裡創辦了上海第一家民營鋼鐵廠——和興化鐵廠。之後在此基礎上興建的上鋼三廠,在1949年後迅速發展,為國家的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在畫家靳尚誼1969年創作的油畫 《毛主席視察上鋼三廠》中,那鋼花四濺、熱火朝天的煉鋼景象,是上南路輝煌歷史的一幕縮影。
但隨著城市建設、工業發展的不斷推進,黃浦江邊這一帶高能耗、高污染的老工廠也逐漸顯現出其局限。工廠周邊,大量人口集聚的棚戶區更是存在諸多問題,有些地方甚至垃圾成堆。
在1980年代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方案中就已經提到,要將中心城區的鋼鐵冶煉企業搬離。新世紀初,浦江兩岸開發建設正式啟動,目標是將沿岸空間從 “生産岸線”轉變為 “生活岸線”。這些都為上南路的華麗轉身埋下了伏筆。
2016年的上南路浦東南路路口(魏民攝)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為浦江兩岸城市空間的更新、産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絕佳的契機,也為上南路地區掀開了嶄新的一頁。銹跡斑斑的老廠房、破敗的老碼頭,變成了一片時尚、環保、充滿科技感的都市生活圈。其中浦東鋼鐵公司 (即原上鋼三廠)的特鋼車間被改建成為 “寶鋼大舞臺”,在世博會上煥發新生。上海世博會共吸引了7300余萬遊客,創下了世博會創辦100多年來的規模之最。共有190個國家、56個國際組織的官方參展者,80個城市案例、18個企業館參展,以最廣泛的參與度,真正實現了世界各國與人民的交流和歡聚。
重新拓寬後的上南路,作為貫穿浦東世博園區的主幹道之一,也迎來了有史以來最為璀璨的時刻。道路北端的世博文化中心如同一艘飛碟懸停在黃浦江畔,西側的世博軸則是世博會的主入口和主軸線,六個倒圓錐形的 “陽光谷”將新鮮空氣和陽光引入各層空間。道路東側的中國館,更是整個園區最為搶眼的一抹“中國紅”。因為沿途串起了這三個核心 “地標”,在世博會期間,上南路上每一天都是摩肩接踵、人山人海的熱鬧景象。事實上,上海世博會的成功,也重新點燃了許多國家對世博會的熱情。國際展覽局副秘書長迪米特裏在去年造訪上海時説: “曾經有段時間,有人認為世博會在一個手指輕點就能遍覽五湖四海的時代,過時了。但上海讓他們看到了世博會的活力。”
世博軸變身世博源購物中心(本報記者袁婧攝)
當上海世博會畫上完美句號,“世博效應”帶來的後續推動才剛剛開始。今天,在上南路上漫步,你可以在中華藝術宮對著吳冠中、程十發等名家畫作發一天的呆,也可以與家人一起去世博源逛商店、吃大餐、看電影,晚上還能去梅賽德斯-奔馳文化中心看一場球賽或是演唱會,與上千萬觀眾一起歡呼吶喊……世博會遺存的物質遺産,在這裡為公眾搭建起了一條多元的文化生活長廊。與此同時,世博源西側的世博央企總部集聚區已成為全國央企密度最高、發展最集中的地區之一。預計到2020年,世博地區建築面積達到800萬平方米,逐步邁向世界級水準的中央公共活動區,將亮出一張主打總部經濟、金融投資、文化傳媒等新興産業的全新名片。
除了世博地區, “會展經濟”的影響也在輻射到更廣的地域。近年來,楊思、三林、周浦等地區都在迅速崛起,創新創業公司紛紛在這裡落腳。而在上南路的南段,被稱為亞太通信樞紐的 “心臟”的中國電信信息園區逐漸成熟,為上海智慧城市建設的深化添磚加瓦。當“後世博”模式開啟,上南路正一步步見證著“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題,從理念慢慢走進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