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版陣容再度演繹 易卜生戲劇作品《玩偶之家》回歸上話
一百多年前,“娜拉的出走”在西方社會中引起巨大爭議。一百多年後的今天,《玩偶之家》是否仍具有現實意義,引發觀眾的共鳴與深思?3月10日晚回歸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藝術劇院的易卜生戲劇代表作品《玩偶之家》(A DOLL'S HOUSE),以新版陣容的再度演繹,獲得了現場觀眾的熱議和掌聲。
久演不衰 轟動至今
《玩偶之家》是挪威劇作家亨利克·易卜生(Henrik Ibsen)首個引起轟動,時至今日也是他最有名、最有代表性的劇本。它與觀眾共同探討了這樣一個話題:擁有美滿的婚姻、可愛的孩子、寵愛自己的丈夫、可以傾訴的朋友……生活,是否就會因此而圓滿?
出版之初,由於對當時的歐洲人而言,沒有任何事物能比婚姻的契約更神聖,因此《玩偶之家》對婚姻的描寫,引起了極大的爭議。然而,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卻因易卜生“樂於不帶偏見地審視社會的精神”而感到振奮。由於娜拉離家出走與傳統行為和戲劇慣例的背離,她在離家時砰的一聲關上門的行為也已成為該劇的代表。在1905年出版的《打破傳統》(Iconoclasts)一書中,美國作家詹姆斯·胡內克(James Huneker)讚譽“那扇砰的一聲關上的門在世界的屋頂上回蕩。”
1879年,該劇劇本剛出版兩周,便在丹麥哥本哈根上演,引起轟動。之後幾年,分別在挪威、德國、英國得以上演。“五四”新文化運動期間,中國也開始上演《玩偶之家》。1918年《新青年》還特別出版了一個“易卜生專號”,使中國人知道了西方有個女性名叫“娜拉”,她敢於反抗性別歧視並勇敢地離家出走,最終擺脫了受制于夫權束縛的“玩偶”命運。在此期間,魯迅、胡適、茅盾三位“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也分別從各自的不同角度對《玩偶之家》進行了解讀和價值評判,折射出了他們當時對女性解放思想的新思考。
同一經典 全新解讀
多年來,《玩偶之家》已成為世界各大劇院爭相上演的經典劇目。而上話演繹的這個版本,從2019年底至今也已經走到了第三輪。如果説第一輪是“版本的初步構建”,第二輪是在第一輪基礎上的“修剪花枝”,那麼第三輪對於導演王歡來説更像是新一輪的審視和發展:比如戲劇關聯是否足夠縝密?表演層次和人物脈絡夠不夠清晰準確?戲扣得是否無縫?……作為本版《玩偶之家》的導演、劇本翻譯兼舞美設計,王歡多角度的參與給了這個劇場作品天然的作者性和更強的整體感。在他看來“每一個時代被重新翻開的《玩偶之家》,都應該有它的不同。”
相比上一輪的舞美設計,王歡在這版中也做了很多調整。特別是在“舞會”的片段,舞臺前後更加強烈的燈光對比、更加怪誕詭異的音樂氛圍,將奢華的上層社會和貧寒的底層生活形成鮮明的對比……此外,他還將“城市”的概念帶進劇裏,於是這個“家”被放回到與自然的變形結合,怪異的交錯成一個無奈的互相接受的空間關係。
本輪《玩偶之家》,由在《紅樓夢》《給一個未出生孩子的信》《第二性》《作家在地獄》等作品中極具出色表現的年輕一代“實力小花”麥朵飾演妻子娜拉;在《覺醒年代》《浪潮》《心迷宮》等作品中擔當重要角色的顧鑫飾演丈夫海爾茂,為觀眾帶來一場酣暢淋漓的對手戲。此外,由原江蘇省話劇院院長、國家一級演員楊寧飾演的阮克醫生,來自上話的國家一級演員溫陽飾演的克裏斯汀·林丹,來自上話的青年演員蘭海蒙飾演的尼爾·柯洛克斯泰,來自上話的國家一級演員尤美飾演的安娜,也深得觀眾人心。據悉,該劇將持續上演到2023年3月19日。(作者:王永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