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冰雪 > 正文
冰雪交相輝映 北京2022蓄勢待發
2021-04-12 08:59:39來源:新華網編輯:王悅陽

  新華社北京4月10日電 題:冰雪交相輝映 北京2022蓄勢待發

  新華社記者

  北京冬奧會開幕倒計時300天之際,“相約北京”測試活動迎來收官日。從2月寒冬中張家口和延慶賽區飄蕩的雪花,到4月暖春裏北京賽區5大場館剔透的冰面,冰雪交相輝映之下,這次“模考”交出了一份令冬奧人欣慰的答卷。

  場館競賽對標奧運

  對標奧運,能測盡測,應測盡測,是“相約北京”測試活動的根本原則。

  北京賽區5大冰上項目場館中“年紀最大”的首都體育館,是冰上測試活動中唯一要在同一天進行花樣滑冰和短道速滑轉場的比賽場館,面臨著6天7次,在兩小時內完成防護墊、形象景觀、攝影機位、場地臨建、制冰等轉換工作的挑戰。經過測試活動期間的數次磨合,首體“變形”已能做到有條不紊。

  上演“變形記”的還有國家體育館和國家游泳中心,作為殘奧冰球賽事與輪椅冰壺賽事的舉辦場館,這兩座2008年的競賽場館要完成從冬奧到冬殘奧、無障礙設施與無障礙流線的全面改造升級。從更衣室到賽場的無障礙坡道、輪椅假肢維修站、無障礙坐席、高低位售賣臺,冬殘奧會期間,運動員和觀眾將在這裡感受到“無礙”體驗。

  “我們根據奧運賽時的賽程進行了多方面的測試,特別是這次冰上測試,進行了很好的冰面的轉換,以及雪上和冰上的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轉換工作,檢驗了硬體、磨合了隊伍,對於我們這支隊伍的鍛鍊,是至關重要的。”冬奧組委人力資源部部長閆成説。

  冬奧組委殘奧會部部長楊金奎表示,無障礙運行流線以符合殘疾人比賽需求進行設計,落客區盡可能接近場館,洗手間、更衣室盡可能靠近比賽場地,為殘疾人運動員提供最大便利,做到了認識到位、工作到位、保障到位。

  中國制冰師能順利完成冬奧制冰任務嗎?這是擁有40年制冰經驗的多恩·莫法特來到中國之前,心中隱隱的擔憂。

  如今的莫法特是冰上測試活動冰球項目的首席制冰師,享受著和中國同事們一起進步的快樂,“五棵松和國家體育館的團隊令我印象深刻,他們有很強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我跟他們説‘我也不是什麼都會,咱們要互相學習’,和願意學習進步的人一起工作,是我最大的快樂。”

  北京冬奧的制冰技術對標奧運的同時,也在努力超越。

  國家速滑館“冰絲帶”是世界上第一座採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系統制冰的大道速滑館,它的終極目標是成為“平原上最快的冰”。

  “我覺得沒有理由説這裡不能成為最快的速滑場館之一。我們會努力找到正確的參數將之變成現實。”加拿大的資深制冰師馬克説。

  冬奧組委場館管理部部長姚輝表示:“冰上項目比賽場地冰面標準很高,無論是場館室內溫度、濕度,還是冰溫、水質,我們的場館團隊,都能夠從細節入手,確保冰面品質。”

  張家口和延慶賽區的3個雪上、滑行項目競賽場館群,在2月的測試期間同樣得到了各方的認可。雪車雪橇競賽組織專家諾蒙茲·科坦斯認為國家雪車雪橇中心是他到過和服務過的最好的場館,場館設施和運行功能會讓到訪之人享受其中。

  科技冬奧助力防疫

  高品質的場館和辦賽離不開新技術的“加持”,科技冬奧,正在打開智慧新時代的大門。

  走進冰上測試活動期間的五棵松體育館,看一場冰球比賽的同時,也能體驗一場科技秀。

  當觀眾,能從多角度立體觀看比賽的精彩瞬間定格,不受位置限制360度無死角觀賽,感受新技術“子彈時間”。現場和遠程觀眾還可以用VR頭盔進行沉浸式觀賽,通過手機實現從不同角度的“自由視角”觀賞賽事。在館內漫步,還有可能偶遇搬運、消殺、掃地、擦窗等智慧機器人。

  做記者,可以享受雲轉播技術帶來的工作便利,轉播機構在賽事現場千里之外也能遠程製作,每個雲端導播臺可以提供不同的導切方式,實現同一賽事的多版製作。通過雲端平臺,記者可以在疫情防控要求下進行無人混合採訪和遠程新聞發佈廳採訪,隔空和運動員安全對話。

  防疫科技不得不提的還有體溫計“創口貼”,它是目前全球最小、最精準的可穿戴式連續智慧測溫設備,檢測精度可以達到0.05攝氏度。只需貼在腋下的皮膚上就可以在手機APP看到自己的實時體溫,實現對場館工作人員體溫連續實時監測。

  “我們在測試活動使用的這些新技術,應該在賽事都有可能去嘗試應用。冬奧會技術有2個基本要求,就是可靠性和先進性。可靠性要求來源於運動員的比賽成績必須有可靠的記錄,而先進性不僅僅來源於賽事組織,還來源於奧運這個平臺,同時承載著促進技術進步的功能。”冬奧組委技術部部長喻紅説。

  服務保障無縫銜接

  整個“相約北京”測試活動,涉及雪上和冰上的11個場館,其中4個獨立的競賽場館、4個競賽場館群以及3個非競賽場館,參與總人數達到了9000余人,在涉及疫情防控、觀眾服務、體育展示、頒獎儀式等多個賽事服務保障領域,為測試活動保駕護航。

  4月2日,冰上測試活動首次允許部分觀眾入場,600名觀眾進入“冰立方”觀看了冰壺混雙比賽。在這次壓力測試的背後,有在入口處查驗觀眾的行程軌跡、疏導人流的志願者;有負責賽時雙語播報、音視頻放送、冰面投影、特殊燈光的“氛圍組”專業人員;有在場館內的FOP醫療站待命、身兼防疫任務的醫務人員……

  測試活動中的每一個成功,源自每個團隊從上至下的付出。

  國家速滑館頒獎儀式部門,根據冬奧組委和國際奧會對疫情防控的需求,進行了三種頒獎方式的演練。

  雪上測試時的救援演練,直升機救援與地面、巡邏隊和醫生要做好晝夜檢查和救援工作,在4分鐘內到受傷運動員身旁進行救治,力爭達到國際奧會的標準。

  不過,他們並沒有時間回望過往的成績。

  冬奧組委運動會服務部部長于德斌表示:“測試活動結束後,我們認真總結經驗,尤其針對問題和不足,加快補足短板、漏洞,不斷完善預案方案,加強培訓演練,做好充分準備,迎接一次又一次賽事檢驗和大考,”

  下一次大考,將在今年10月到來,一系列的國際性的賽事將進一步檢驗北京冬奧籌辦工作。一往無前虎山行,撥開雲霧見光明。北京2022,蓄力再戰!(執筆記者:王浩宇;參與記者:姬燁、王鏡宇、周欣、張寒、馬向菲、李嘉、盧羽晨、蘇斌、鄭直、丁文嫻、汪涌、張驍、王楚捷、胡佳麗、趙建通、董意行)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