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江西省贛州市全民健身中心化為一片歡騰的海洋,在43619名球迷的吶喊聲中,贛州隊高高舉起冠軍獎盃,為歷時113天的“贛超”聯賽畫下圓滿句點。沒有耀眼的職業球員,沒有天價的轉會傳聞,這一場屬於普通人的足球盛宴,讓整個江西為之沸騰。這不僅僅是一場決賽的勝利,更是一次草根夢想的集體綻放。
凡人英雄:照亮生活的另一種可能
“贛超”的賽場,是屬於平凡人的舞臺。551名註冊球員,皆來自我們身邊——他們是講臺上傳授知識的老師,是廚房裏掌勺的廚師,是穿梭在城市街巷的司機,甚至是高中生……足球,是他們的熱愛,而非謀生的職業。
在決賽中攻入關鍵進球,以12粒進球榮膺“最佳射手”的是贛州隊隊員盧欣,他的日常身份是贛州市會昌縣第四小學的體育老師。他説:“站在賽場上,我代表的是家鄉,更是課堂上的孩子們。我想讓他們看到,平凡人懷揣夢想,同樣能閃閃發光。”
九江隊的皮思維今年40歲,這是他踢的第一屆可能也是最後一屆“贛超”,他的隊友章宇濤參加第一場比賽時,還未滿17歲。新老交替之間,傳遞的不僅是足球,更是一種關於堅持與熱愛的信念。
全民參與:從寂寂無名到一票難求
賽事火爆的程度,超出所有人的預期。開賽前,組織者曾擔憂觀眾寥寥,甚至需要考慮“邀請”看球。然而,現實卻是一場“甜蜜的意外”——首輪門票二十分鐘內售罄,隨後幾輪更是“一票難求”,球市熱度直追職業聯賽。觀賽人數屢創新高:首輪五城開賽便有6.6萬人涌入賽場。贛州隊主場迎戰撫州隊時,4.05萬名球迷坐滿看臺,創下江西足球單場觀賽紀錄。江西省奧體中心的八強淘汰賽上座人數達5.01萬,再次刷新紀錄。
江西省足協相關負責人表示,儘管各地辦賽水準存在差異,但他們堅持每輪賽後復盤,快速響應觀眾反饋,讓賽事在奔跑中不斷調整、日臻完善。
文化出圈:當綠茵場響起紅色旋律
“贛超”的魅力,遠超體育比賽本身。它成為了一座流動的文化展廳,讓江西深厚的地域文化以最生動的方式走進大眾視野。
贛州主場,四萬人同聲唱響《十送紅軍》,手機燈光匯成星海,歷史的迴響與當下的激情交織。吉安賽場,《映山紅》的悠揚旋律讓全場動容。南昌的“英雄城”特質,通過五萬人齊唱的《團結就是力量》和再現“第一聲槍響”的情景舞蹈,得到了生動的詮釋。
此外,景德鎮的贛劇表演實現了“非遺與足球的奇妙同臺”,九江的舞劇《大湖之靈》將鄱陽湖的生態之美“跳”進了綠茵場。在一片片綠茵場上,江西文化以各類意想不到的形式“強勢”闖入大眾視野。
賽事引擎:為經濟注入新活力
“贛超”的影響力,很快從球場蔓延到整座城市。一張薄薄的球票,化身“城市消費通行證”,持票遊客可在南昌滕王閣、景德鎮文化村等地享受優惠。萍鄉、吉安等地將觀賽與食、宿、購深度綁定,實現了“一場球,興一座城”。
數據顯示,賽事期間,多個主辦城市的酒店入住率與餐飲營業額大幅提升,部分賽區直接帶動的經濟效益數以億計。江西本土企業也借此東風收穫機遇,賽場用球來自婺源一家體育公司,其品牌隨著賽事直播走向全國,訂單量迎來爆髮式增長。
未來已來:星火燎原的新起點
決賽的終場哨聲,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個全新的起點。多支球隊已與高校、青訓機構合作組建梯隊,計劃向更高級別的全國聯賽發起衝擊。
1600所中小學足球課程、2萬註冊青少年球員的數據,已為江西足球未來的“金字塔”埋下基石,那些在綠茵場上奔跑的少年,或許就是江西足球未來的希望。
知名體育學者指出,未來需繼續打磨“贛超”品牌,江西仍需持續提升辦賽水準、完善青訓體系、提高競技水準,並吸引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方能行穩致遠。
賽事雖已落幕,但火種已播撒。在江西的各個角落,由計程車司機、公司職員、在校學生組成的業餘球隊,正奔向一片片屬於他們的綠茵場。那裏,滾動的不只是足球,更是每個普通人心中,那份最純粹的熱愛。
稿件由江西省體育局融媒體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