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證冬奧 地標建築裝扮“雙奧之城”
來源:北京日報  |  2022-02-24 09:21:36

  國際奧會主席托馬斯·巴赫冬奧期間兩次到訪“冰立方”,稱其為“奧運場館可持續發展的典範”;日本花滑名將羽生結弦在首都體育館挑戰4A時表示“滑起來感覺非常輕鬆,非常開心,太喜歡這個場館的冰面了”……各代表團運動員、體育界人士對於奧運場館的點讚和認可,是對幕後建築設計團隊的“最高褒獎”。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簡稱北京建院)再一次出色地完成了奧運場館的建設任務。

  1991年至今,北京建院一共參與了三次申奧和兩次奧運工程的設計工作,是名副其實的“雙奧”國企。2014年4月至今,北京建院參與冬奧申辦、場館建設,如今又全程見證了北京2022年冬奧會贏得世界喝彩。北京建院設計的新建與改擴建的9個奧運場館成為這場盛會的亮點。

  “最快的冰”國家速滑館、“最美的冰”首都體育館、“最雅的冰”國家游泳中心、“最燃的冰”國家體育館、“最酷的冰”五棵松體育中心、“最熱的冰”五棵松冰上運動中心,“冬奧家園”北京冬奧村、“冬奧聲音”主媒體中心、“冬奧榮耀”北京奧林匹克公園公共區,每一處場館的背後都藏著建築設計的“匠心獨運”。北京建院董事長、總建築師徐全勝表示,場館設計理念要充分體現辦奧理念,從2008北京奧運會到北京2022年冬季奧運會,中國科技有了長足發展,在這些新建和改擴建的場館建設中,中國自主科技創新的技術支持了綠色、共享、開放、廉潔的辦奧理念。

  奧運場館曾經記錄歷史,融入城市,它們還將見證未來。

“建”證冬奧 地標建築裝扮“雙奧之城”

  冬奧建築

  彰顯中國智慧

  冬奧建築的正式籌建始於2016年。北京建院高度重視冬奧會場館設計任務,專門成立冬奧會項目事業部,高位統籌場館建造工作。建築設計師們用創新設計,讓想像成為可能,在每一棟冬奧建築中,注入了中國智慧。

  “冰絲帶”擁有亞洲最大的全冰面設計,能夠很好地支持運動員賽出優異成績,也呈現出“冰絲飛舞”的悅目風景。在設計上,“冰絲帶”採用的索網結構設計,不僅實現了結構形式的創新,也破解了屋頂索網結構高釩密閉索“卡脖子”技術,推動建成國內首條生産線,打破了進口索的壟斷地位,中國企業自主研發達到世界先進水準。22條透明的冰狀絲帶如同速滑運動員飛馳而過留下的痕跡,剛柔相濟,靜態建築有了“動感”,“22”又是北京承辦冬奧會的年份,設計師的思考與智慧躍然眼前。

  值得一提的是,冬奧開幕式的“中國浪漫”也永久的留在國家速滑館。北京建院結合中國傳統文化,在“冰絲帶”週邊24個場館入口設計製作了有24節氣徽章元素的入口標識。北京冬奧會開幕恰逢“立春”節氣,到訪“冰絲帶”的人們在入口細節,感受到場館設計者的匠心。

  視角西轉,首都體育館在西南與國家速滑館對角線相望,舊與新,“最美”與“最快”,年代不同,風格不一,在設計上的用心卻一以貫之。首都體育館建成于1968年,是由北京建院設計的國內第一個室內人工冰場。北京建院與首體結緣已有54年的歷史,幾代設計人的智慧和汗水造就了如今的首都體育館。

  花樣滑冰是極具美感的冰上運動,為呈現最“美”的觀賽體驗,北京建院的設計團隊創新性地在冰場頂部設計了由36個PTEE膜組成的1332平方米的巨型投影螢幕,通過最新影像技術可以實現各類動態畫面呈現,配合最新的聲、光、電技術與冰場形成天地一體的視覺盛宴,充分展現“最美的冰”這一設計理念。尤其是“冰晶”漸變藍灰色調的場地坐席,色彩清新明快,把觀眾也“拉”進最美風景線裏。

  中國智慧不僅體現在原創性、開創性的設計中,還彰顯于智慧化運營裏。例如,“冰絲帶”擁有一個“最強大腦”。作為場館智慧化基礎數據集成平臺,“最強大腦”下層連接場館內裝設的各類設施和信息化系統,上層對接場館運營服務系統,通過收集計算智慧感測器實時監測的場地濕度、溫度、風速以及觀眾席各區域人員數量,調控座椅送風系統和除濕系統,讓冰面始終處於最佳狀態,實現了智慧場館“有感覺,會呼吸,有記憶,會思考”。

  據悉,考慮到賽時及未來可持續利用,在北京建院設計的9個場館中,均進行了連結未來的5G技術以及智慧化改建造,讓科技充分賦能冬奧建築。

“建”證冬奧 地標建築裝扮“雙奧之城”

  綠色節約

  “喊”出低碳宣言

  2022年,世界在北京看到的是一場“簡約、安全、精彩”的冰雪盛會。在冬奧場館的建設中,“綠色、節約”的低碳理念貫穿始終,這是中國綠色發展的態度,更是面向全球的低碳宣言。嚴格落實節能環保要求,保護生態環境和文物古跡,展示中國風格,無論新建場館還是場館改造,北京建院都嚴格按照環保要求進行建設,注重低碳使用。

  在成功舉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後,北京建成了一批世界頂級的體育場館和設施,北京將夏、冬奧運會的比賽在同一場館中舉行的規劃設計將成為世界奧運史上新的亮點,創造了奧運場館建設的新理念,也開創了場館使用的新模式。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國家體育館(冰之帆)、奧林匹克公共區等,均是在原有基礎上進行了改擴建,突出綠色低碳理念,所有改造場館達到綠色建築二星級標準。

  北京2022年冬奧會期間,水立方舉辦了優雅的冰壺比賽,成為“最雅”的冰場。水立方是世界唯一的“水冰轉換”“雙奧場館”,也是北京市地標建築,其綠色理念早已深入人心。秉持“可持續”“輕建造”的核心理念,北京建院設計團隊在保證水冰功能複合的基礎上,實現場館設施的整體提升和可逆轉換,改造後的國家游泳中心實現“冰水雙輪驅動”。改造工程按照綠色建築二星的標準設計實施並獲得了評價標識;通過照明系統改造,獲得了三星級綠色照明標識證書,比改造前照明節電約60%,有效地節能減排;通過設立可持續監管平臺及能源管控中心,充分利用物聯網、雲計算等群智慧技術手段,加快推廣建設可視化、智慧化的建築能耗監測管理系統,實現運行能耗和碳排放智慧化管理。

  國家體育館(冰之帆)也是奧林匹克中心區的標誌性建築之一,改造過程遵循“綠色、低碳、節能、安全”的理念,空調、照明等系統均降低了能耗。北京建院設計團隊更在集約利用空間上下功夫,將訓練冰場上方的結構桁架層與賽時運行的功能房間相結合,將桁架間的空間充分利用。這一舉措對於降低建築能耗和節省造價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奧林匹克公共區的改造中,北京建院設計團隊加強了存量資源利用,冬奧會賽時對公共區各類設施的需求總面積共約41000平方米,其中利用現有存量空間約21000平方米,其他均通過新建各類臨時設施滿足。據了解,在9處由北京建院承擔設計的場館中,均涉及到臨時設施的搭建。這些臨時設施不僅能高品質滿足賽時需求,在賽後還能夠快速拆除,“無痕”退出。北京建院還設計了集裝箱更衣室等可循環利用的臨時設施,進一步踐行“節儉”理念。經設計改造的集裝箱可以隨時隨地搬運,在賽時充當更衣室,在賽後更可利用於大型活動、移動商店等多種場景。為確保所有場館的永久設施和臨時設施順暢運轉,北京建院于2019年初成立了運行設計專班,專職承擔北京賽區所有冰上場館的運行設計工作,並一直配合保障到冬奧會結束。

  高起點謀劃,便有高標準建設。在國家速滑館、國家會議中心二期(賽時主媒體中心)、北京冬奧村等新建場館上,北京建院對綠色節約理念的追逐更進一步,均取得三星級綠色建築設計標識。“冰絲帶”塑造了宏偉、充滿動感的內部空間,在空間效果和結構性能完美結合的同時,實現了節約用材,還採用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環保的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碳排放值趨近於零,制冰能效大幅提升,這是全世界首次將這種制冰技術應用在大型公共建築上。“冰絲帶”也成為首例實現綠建三星的冰上競賽場館。

  從遠處翹望,國家會議中心二期2376塊幕墻單元體聯結成面,恰似一群輕盈的飛鳥,彰顯建築與自然和諧呼應的靈動韻律,傳遞“尊重自然”的理念。北京建院設計團隊在設計建設時,最大化利用了可再生能源。場館安裝了600平方米太陽能光熱系統集熱器,可滿足每天17.5噸生活熱水需求;空調系統在過渡季節可調新風比達70%,年節省約31%電耗。據測算,年節電量可供一輛新能源電動汽車行駛5450萬公里,相當於繞地球1363圈。

  共享開放

  目及可期未來

  每一處冬奧場館,北京建院在設計建設之初就貫徹共享開放和綜合利用理念。建設之時,廣泛汲取世界頂尖設計觀點;建成的場館既支持比賽,又著眼賽後。

  北京建院以自信、開放、包容的心態與國際設計師合作。中外設計師在相互借鑒、相互助力、共同創新中,提升了建築的認可度,其中“冰絲帶”就是澳大利亞建築師和中國建築師合作的精品。

  這些年,北京建院也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北京建院走向世界,參與建設了許多境外的建築。比如,白俄羅斯國際標準游泳館“中國結”的單元造型,體現了中國元素,在國外參與設計、建設的建築,自然而然地傳播著中國文化,講述著與時代一同發展的中國故事。”徐全勝説。

  回歸冬奧會建築本身,徐全勝也表示,大量場館由夏季奧運會的體育項目功能轉化而來,是綠色的體現,也是最大的共享。例如,五棵松體育中心曾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籃球比賽場館,賽後成為中國籃球最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場館,同時還是中國流行音樂的標誌性場館,籃球場地僅需6個小時就能變身為冰球場地。

  在設計上對於“賽後”的考量,也在充分踐行“共享開放”理念,打造面向未來的建築。北京冬奧村在賽時是運動員之家,賽後將作為北京市高端人才公寓永久保留。北京冬奧村的所有沿街面都面向城市開放,併為公眾提供全面的公共服務設施。其中北側及東西向沿街設置底層架空商業,為城市退讓出一片活力共享開放空間。南側商業利用地形特點,由西向東逐漸升高,形成面向城市的連續商業介面,並面對奧體南區的中心城市綠地全面展開。

  五棵松冰上運動中心在設計上強調公共建築面向市民的開放性,外立面如同一片片飄落的“冰菱花”飛舞聚合成冰雪紋理,建築本身就具有能夠激發市民參與冰雪運動的能量。在後冬奧時期,仍將肩負“帶動冰雪運動”的使命,促進全民健身。

  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到北京2022年冬季奧運會,奧運建築都是賽後留下的寶貴遺産。這些建築的留存,讓民眾能共享奧運帶來的發展成果。綠色、共享、開放、廉潔的辦奧理念借建築為載體,潛移默化的融入北京城市發展。

  一幢幢體育建築是北京城市蝶變躍遷的凝固“史書”,北京建院的建築設計師們就是其幕後的“執筆人”。 文/魏昕悅

“建”證冬奧 地標建築裝扮“雙奧之城”

  大事記

  2014年4月

  北京建院接受冬奧申委徵調,派遣專業幹部赴北京冬奧申委參加申奧工作。主要負責規劃建設部冬奧會場館規劃設計和申辦報告有關場館設施的編制工作,同時配合其他部門參與申辦過程中場館調研考察。

  2014年12月

  北京建院完成申辦報告中有關冰上和雪上項目場館規劃設計的全部方案圖紙。

  2014年7月—2015年5月

  北京建院參加多次國際奧會和單項聯合會來京的申辦考察活動並參與編制全部考察所需技術資料。

  2015年7月31日

  北京成功申辦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2016年5月到10月

  北京建院成立以馬國馨院士為總顧問,多個部門組成的聯合設計團隊,高品質完成了國家速滑館競賽方案設計。

  2016年10月10日

  北京建院成立冬奧會項目事業部,統一管理所有冬奧會項目設計服務工作,實現冬奧項目的信息、外聯、項目管理、宣傳等方面的統籌協調。

  2016年11月—2020年12月

  北京建院陸續參加冬奧會場館的設計投標工作,並承擔國家速滑館等9個場館的設計項目。

  2018年7月14日

  北京建院召開冬奧會項目設計服務誓師大會,成立冬奧會項目領導小組和專家組,舉全公司之力進行冬奧場館建設。

  2020年12月12日

  國家體育館改建完工驗收。

  2020年12月28日

  北京冬奧村完工驗收。

  2020年12月31日

  首都體育館建築群改擴建完工驗收。

  2021年6月29日

  國家速滑館竣工驗收。

  2021年9月—10月

  北京建院完成“相約北京”各場館測試賽的運行設計並參與測試賽保障

  2021年11月15日

  國會中心二期賽時部分完工驗收。

  2021年11月16日

  國家游泳中心改擴建竣工驗收。

  2021年12月起

  為確保冬奧會舉辦期間場館運行達到理想狀態,北京建院派出40余名設計和服務人員進行賽時服務保障直至冬奧會與冬殘奧會順利結束。

編輯:趙春曉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