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運河德州段有望復航
“一波清流南去,千帆道盡繁華。”這是文人墨客對京杭大運河南段的讚嘆。然而上世紀70年代以來,由於黃河改道,造成河道淤積等原因,歷史上曾貫通山東、連接京津的京杭大運河,如今只有山東濟寧以南到杭州可以通航,黃河以北至京津河道已斷航。如何讓京杭大運河重現1800公里水道,一直備受運河沿線人們的關注。
近日,記者從京杭大運河黃河以北航段必要性研究報告會上了解到,《德州“十三五”內河港口航道總體規劃》的出臺將推動京杭大運河德州段復航,被譽為“京杭運河全程保持原貌最好的一段”的德州段復航工程進入實質階段。
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新突破口
德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景文新説,京杭大運河全線復航對德州積極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意義重大,北京已經提出在“十三五”期間實現京津冀運河旅遊通航,天津積極為這一建議做出行動,旅遊通航工程已經開工,德州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城市、京杭大運河上貫通南北的樞紐城市,正在積極跟進。
德州市地方海事局局長劉玉忠説,目前京杭運河取直(改道)走減河(岔河)建議已與京杭運河全線復航課題組達成基本共識;德州跨主要河流水構造物,全部按三級通航航道許可;德州市武城、禹城等主要流域預留港區、疏港路。
記者在德州市德城區二屯鎮第三店村看到,北接河北的京杭大運河故道依然保存完好。京杭大運河德州境內全長141.2公里,河道至今保留著“九龍十八彎”的原生古河道形態,此段有公路橋8座、鐵路橋1座、船閘2座;河道上口寬120米至150米,底寬60米至80米,符合旅遊通航條件。
德州運河“九龍十八彎”
2014年6月,中國申報的大運河項目通過第38屆世界遺産委員會審議,正式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作為大運河保護與申遺點段,南運河河道德州段參加申遺成功,正式成為世界文化遺産。
南運河德州段是經人工開挖的蜿蜒性河道,呈半地上河,是隋代永濟渠的下游段、元代京杭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南端起于武城縣四女寺水利樞紐,流經武城縣、德城區和運河經濟開發區,北端至德城區二屯鎮第三店村西北出山東入河北境,流程約45公里。
這是京杭大運河為解決河道落差大等問題設計的眾多彎道,建造各種形式的堤壩,並在明清兩代挖建減河,這些水利工程的選址、設計、施工具有較高的科學性。
復航的關鍵在山東
記者了解到,目前在德州,與京杭大運河德州段復航工程配套形成水網的河流有兩條,一條是起點為聊城市與黃河相交處、流經德州的徒駭河。這條河全長60公里,有節制閘2座、渡槽一道、公路橋6座,上河口寬120米至150米,河底寬60米至80米,符合航道規劃要求。
另一條河是流經德州的漳衛新河,漳衛新河作為京杭大運河調節水位配套的功能性河流,德州人習慣稱為減河。雖為減河,但它卻有著天然的通航價值。該河南起德州市武城縣四女寺鎮水利樞紐,流經德城區、寧津縣、樂陵市,由慶雲縣崔口鎮齊周務村出境,境內160公里,上河口寬100米至120米、河底寬50米至60米,符合航道規劃條件要求。該條河屬山東與河北省界河,上鄰河北黃驊港,下界濱州港,具有得天獨厚的海河聯運基礎。
“山東是京杭大運河建成、斷航和復航的關鍵。”山東省政協原副主席李殿魁介紹,京杭大運河山東復航工作的方案有三:水下穿黃、水上過黃以及分段復航。李殿魁認為,發揮黃河懸河優勢,開通京杭大運河穿黃隧道,是現代條件下解決大運河斷航最科學的辦法。“現在大運河與黃河交界處黃河底高43.5米,運河河底28米即可,凈空10米,隧道頂距黃河底還有5.5米土厚,用現代技術處理好隧道頂層,完全可以確保黃河安全。該處黃河兩大堤之間的距離是3100米,完全能適應黃河各大洪水流量的自然調整。”(北京日報 記者 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