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崇明生態 重塑扁擔沙生態藍圖發佈

2018-01-29 11:17:54|來源:新民晚報|編輯:彭麗 |責編:劉徵宇

  原標題:扁擔沙“潛伏”長江口已百餘年 重塑扁擔沙生態藍圖昨在滬發佈

圖片默認標題_fororder_13

圖説:長江口扁擔沙生態藍圖 來源/華東師範大學

  為了更好地推進長江口生態建設,也為了更有力應對崇明世界級生態島的潛在風險,華東師範大學河口海岸科學研究院與崇明生態文明智庫,27日下午聯合發佈扁擔沙生態優化建設藍圖的構想,並舉行“守護崇明生態島生命線——重塑長江口扁擔沙生態藍圖研討會”。來自市發改委、市綠化和市容局、市水務局、交通部長江口航道管理局等單位的專家,就扁擔沙生態優化建設進行了深入探討。

  長江口除了大家熟悉的橫沙之外,還有長期“潛伏”的扁擔沙,已形成一百多年,位於長江口南支主槽與新橋水道之間,西起東風西沙水庫,東至新河港。以三沙港通道為界,分為上扁擔沙、下扁擔沙。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城市與海洋發展”教席首席科學家、華東師大教授林拓指出,當前,扁擔沙南沿上衝下淤,沙體伸長加大,尤其是1998年長江大洪水,切割扁擔沙尾,形成新橋沙,且不斷淤漲,倘若放任其野蠻生長,存在嚴重隱患。從目前國內的研究來看,扁擔沙直接關乎上海的飲水安全、航道安全、城鎮安全和物種安全。扁擔沙有14種大型底棲動物,囊括整個長江口淡水性河口種,代表長江口作為世界大型河口的大型底棲動物區係特徵,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扁擔沙周邊水域是洄遊性經濟物種的重要棲息地,扁擔沙西北側崇西濕地還調查到在上海絕跡多年的松江鱸。扁擔沙水道為這些物種提供了安全的洄遊通道,濕地植物轉化的營養物質提供了有效的食物補給。如果扁擔沙環境一旦遭破壞,嚴重影響洄遊物種安全通道與驛站,這些物種難以完成生活進程,必將導致長江口南支生態環境大幅萎縮。

  “目前是扁擔沙生態優化治理的最佳時機。”華東師大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茅志昌説,扁擔沙的功能定位排除了土地資源、深水岸線、水源地後,最好是規劃建設濕地公園。構建扁擔沙濕地公園需經過近期(生態促淤)、中期(培育優質潮灘濕地)和遠期(構建濕地公園)三個階段,通過三沙港通道的治理,維護新橋水道現狀,這將凸現積極的生態、社會、經濟效益。

  對於此份新藍圖中描繪的景象,華東師大河口海岸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高抒教授認為,要從全球氣候變化、水準面上升的視野重新考量長江口生態治理;副研究員袁琳提出,國內外許多成功案例表明,建設濕地公園是保護濕地資源、提升濕地服務功能的最佳途徑。扁擔沙濕地具有建立濕地公園的顯著優勢。扁擔沙是典型的河口江心沙洲濕地,四面環水,擁有典型的潮漲潮落水文特徵和河口濕地的潮溝地貌特徵。而要把藍圖變為現實,還有許多基礎性工作必須完成。例如,在未來的建設過程中,可在時間上採取分期建設,在空間上合理佈局。首期先在離南門近的下扁擔沙建設濕地公園,上扁擔沙先留白。公園內應該擁有多種生境類型,可以為不同的生物提供適宜的棲息地。在保留原有原生植被的情況下,選擇合適的本土植物,通過合理配置,為不同生物提供不同類型的棲息和繁育生境。此外,未來的濕地公園還可通過營造淺灘、搭建鳥窩等方式,為鳥類、魚類、底棲生物等多種生物提供適宜生境,保護生物多樣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