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一區一品”,獨特的文化標識“辨”出各區性格
上海,16個區,近2500萬人口。漫步在這座文化大都市,一張張各具特色的“名片”,令人很容易辨識出各區乃至各街鎮的文化性格。長寧區集聚了上海歌舞團、上海芭蕾舞團等多個專業舞蹈學校和院團,區域舞蹈資源聚起世界舞者。青浦區是上海水源地,譚盾“水樂堂”與“朱家角音樂節”令音樂與水完美融合。寶山區、嘉定區挖掘在地傳統文化,前者的羅店龍船、張廟排舞等非遺文化各具特色,後者一一訴説嘉定建縣800年的故事。一區一品,正在培育上海各區獨特的文化性格。
以水為文,勾畫城市風景
上海,長江入海口,臨海之地。它的文化發展顯然離不開水文條件的勾畫。河道、碼頭、港口,為上海文化描繪出一幅風景圖。
青浦區河江交錯,湖蕩群集,是上海的水源地。隨著文化的注入,水鄉正在與音樂、閱讀、文創發生奇妙的碰撞。作為上海國際藝術節的“節中節”,每年的朱家角水鄉音樂節,在小橋流水與搖擼聲中為市民奉上視聽盛宴。譚盾的水樂堂也建在水邊,常設劇目《天頂上的一滴水》,用水把古今中外的音樂元素融為一體,是青浦文化的一大品牌。而在朱家角放生橋南岸,去年新開了一家“只賣一本書”的角裏書房,附近的河岸邊,每週有一場手藝人云集的水岸市集。“水文化是青浦的特色,針對古鎮旅遊的特點,我們加入音樂、文創、閱讀元素,想讓這裡的文化味更濃郁。”青浦區文廣局局長周思琴説,未來,在放生橋北岸,還將利用舊糧倉改建文化藝術中心。
如果説青浦是“水鄉文化”,那麼黃浦江虹口濱江地區則以“碼頭文化”見長。這裡曾是航運碼頭較為集中的區域,一度雲集黃浦碼頭、楊樹浦碼頭、匯山碼頭、華順碼頭、公平路碼頭、高陽路碼頭、外虹橋碼頭、揚子江碼頭8個碼頭。近年來,虹口區在這裡大力打造碼頭文化街區,碼頭文化露天博物館、北外灘濱江共享書屋、建投書局等文化空間相繼落戶。建投書局如今是滬上知名的“網紅”書店,它的所在地是原先的上海港碼頭作業區。去年,建投書局創設了JIC講堂和建投讀書會兩個品牌,許多講座內容都與上海港開埠有關,吸引了大批市民。
位於上海北翼的寶山區,瀕長江、臨東海,堪稱上海的“水路門戶”。有著“東方之睛”美譽的吳淞口國際郵輪港,穩居亞洲第一、世界第四,是亞太地區最為繁忙的國際郵輪母港。每年夏天,上海郵輪旅遊節亮相寶山,吸引數百萬名中外遊客。“寶山是近代中國第一個自由開埠的地方,有著第一座官方建造的航標。這朵‘浪花’就是寶山的標誌。”寶山區文廣局局長王一川形容,“寶山要在創新文旅、文商融合發展中激發文化創造,彰顯寶山文化的活力與魅力。”
向內尋根,挖掘街區資源
在打造“一區一品”時,各區向內尋根、尋靈感,老建築、街區的文化意義被重新挖掘,區域內文化名人、文藝院團資源被進一步開發利用。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區域文化特徵日益凸顯。
剛結束捷克現代芭蕾《黑與白》、英國嘻哈舞劇《霧都孤兒》、瑞士舞蹈劇場《合夥遊戲》等10部世界級舞蹈作品的演出,新的一年,位於虹橋路的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又相繼迎來《流量》《萬物生》《野斑馬》《朱鹮》等多部原創舞劇。舞蹈正成為長寧區最重要的區域特色。
虹橋路聚集著上海歌舞團、上海芭蕾舞團、上海戲劇學院舞蹈學院及附屬舞蹈學校等“兩團兩校”的專業舞蹈力量。在此基礎上,2016年10月,上海國際舞蹈中心落成開放,為舞蹈愛好者提供來自世界各地的高水準演出;全國“荷花獎”舞劇舞蹈詩比賽也連續四度落戶長寧。“虹橋路很早就有了舞蹈的氛圍,長寧不僅通過演出和賽事培養觀眾,更培養市民舞者。”長寧區文化局副局長周薇説。市民文化節舞蹈大賽數度落戶長寧,舞蹈“民星”在國際舞蹈中心一展風采。“曼舞長寧”舞蹈藝術欣賞季,則通過市民公開課、大師體驗營等方式,提升市民舞蹈藝術的鑒賞力。此外,長寧還在積極培育舞蹈周邊産業,計劃建立國內最早的舞蹈圖書館,把最全的舞蹈視頻收入館內。“長寧處在連接滬寧、滬杭的Y字形三角軸上,通過打造舞蹈名片,發揮長三角的文化效應。”周薇説。
上海市民廣場舞大賽頒獎盛典上,長寧區華陽街道舞蹈隊跳起《在希望田野上》。
很難有一個地方,如四川北路街區般,集聚了這麼多的紅色文化資源。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一大批文化名人來到虹口居住生活,創作了大量文藝作品。中共四大在此召開,左聯在此成立,江蘇省委曾設在此;魯迅、瞿秋白、丁玲、茅盾等中國文壇上的“大咖”在此地留下足跡;周恩來、陳雲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裡進行過革命活動;紅軍電臺臺長李白、國旗設計者曾聯松也居住工作在虹口。
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前來中共四大紀念館學習、參觀的市民絡繹不絕。
近年來,虹口區各街道開展“美麗弄堂”改造,進一步彰顯紅色文化元素。四川北路1545弄“大德里·恒安坊”始建於上世紀二十年代,為典型石庫門弄堂,黨的地下工作者楊延秀所主持的秘密聯絡站,就設在弄內18號三樓。如今,弄堂墻面上不但恢復了建造時留下的文明用語,還新添了居民們自創的各類書畫作品。有居民感慨:“走進弄堂,就想起了那段不應該被忘卻的歷史。”
重工業是“老閔行”最為人所熟悉的名片。去年,全市攝影愛好者分批走進上海電機廠、上海汽輪機廠、上海鍋爐廠、上海重型機器廠“四大金剛”企業,用手中鏡頭記錄了一線勞動者的風姿。江川路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陸曉燕説:“江川是老工業基地,攝影師的鏡頭記錄了時代變遷,具有史料價值。後續會利用好資源,展示老閔行的工業文化。”
傳統再生,融合現代審美
“傳統”是一個富礦。近年來,非遺技藝、民間民俗等傳統文化資源重新成為文化發展的“熱詞”。通過發掘、培育、孵化,古老的手工藝、傳統習俗與現代審美融合,成為各區的新亮點。
羅店劃龍船的習俗始於明、盛于清,其船體裝飾聚集了建築、造船、木雕、漆繪、扎燈、織錦等傳統美術及造型藝術。由於歷史原因,羅店的所有龍船曾被付之一炬。直到1993年,當地的船匠自籌資金,動手打造了新的龍船。此後,又有相關部門打造了兩條。“數量太少,還不能體現舊時龍船表演的完整風貌。”王一川回憶道,“為此,羅店決定請尚健在的老匠人出山,再造龍船,重新恢復端午劃龍船的習俗。”2007年,羅店劃龍船習俗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羅店不僅堅持原汁原味的保護,而且還注重外延的拓展。”王一川介紹,“以扎龍船燈、繪龍船畫、奏龍船曲、唱龍船歌、跳龍船舞、演龍船戲等形式,打造龍船文化品牌。”如今,“羅店龍船文化節”已成為上海地區標誌性的端午節慶活動,多艘龍船舊貌依然,擴大至上百人的龍船表演隊伍個個身手不凡。
上海寶山國際民間藝術博覽館展出的國家級非遺“何氏燈彩”《松鶴長青》,造型姿態栩栩如生。
每年元宵節,楊浦區的元宵行街會最是熱鬧。據記載,自上世紀20年代起,楊浦地區的居民就曾將原流行于蘇北的“唱鳳凰”“送麒麟”“踩高蹺”等新年風俗,與上海的廟會活動相融合,並固定於元宵節進行,形成“元宵行街會”。2005年起,元宵行街會恢復舉辦,從單獨的團隊行街活動,發展為楊浦乃至周邊地區有影響力的都市民俗節慶盛會。活動中,不但有舞龍舞獅、非遺展示等特色行街,燈謎、弄堂九子遊戲等趣味活動,還有包湯糰、戲曲演出、美食一條街,民俗一條街、元宵燈會等,一幅立體動態的鬧元宵民俗文化畫卷徐徐展開。3月2日,以“春色滿乾坤 睦鄰共團圓”為題的2018年第十四屆元宵行街會將再度亮相楊浦四平社區蘇家屯路、撫順路。
800年前,嘉定建縣申請正式獲准,以南宋年號“嘉定”為名。從去年下半年至今,孔子文化節、嘉定建縣八百年集郵展、嘉定歷史名人展等主題文化活動紛紛亮相,以展示嘉定的歷史文脈。嘉定鎮街道從地方歷史中尋找資源,創編錫劇大戲《七品隴其》,生動再現清朝七品知縣陸隴其的人生經歷。“這是獻給嘉定建縣800週年的一份賀禮。”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主任嚴震華説,“我們要延續‘教化嘉定’的風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