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説:看了展覽,小辰光的情景仿佛猶在眼前,讓人回味無窮。徐網林 攝
經過精心打造,原來的紅心電器商場變身為文創空間——天物空間;經過4名年輕人的發起,一批歷史照片和社區居民珍藏的老物件在“家門口”展出。12月11日,在浦東新區洋涇街道,洋涇故事“家門口”文化營造活動展在天物空間開幕。
洋涇因“洋涇浜”流經而得名,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轄區內有一棵編號0003的古銀杏樹,作為浦東歷代海岸線上的千年古樹,曾經是引導近海船舶出入的標誌,見證了海岸線的遠移,見證了上海城市面積逐漸變大,見證了洋涇的歲月變遷。今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暨浦東改革開放28週年,激蕩歲月、物轉星移、滄海桑田、日新月異。隨著時代的進步,城市發生著巨變,居民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斷變遷,城市文明傳承和根脈延續就變得十分重要。
記者在現場看到,上世紀30年代的老算盤、計劃經濟年代特有的的糧票、公交車月票、住房調配通知單等讓人陌生又熟悉。經歷過那個年代的人看了會心一笑;沒經歷過的也覺得新鮮有趣。“四角錢可以吃塊冰磚了,一角一分的中雪糕……”小辰光的情景仿佛猶在眼前,讓人回味無窮。
洋涇街道有關負責人介紹,2018年5月,依託洋涇街道區域化黨建平臺,轄區內本物文化、星月投資、中房濱江、洋涇工業、旭輝置地等6家企業總計出資60萬元,捐贈上海洋涇社區公益基金會,聯合發起“洋涇社區公益文化專項基金”。旨在通過倡導文化引領,加強社區文化頂層設計;傳承洋涇歷史文脈,保護社區遺産;挖掘洋涇地域特徵,提升空間品質,最終實現人文美學、公共文化、創意街區于一身的洋涇“家門口”公益文化新氛圍。
圖説:洋涇故事“家門口”文化營造活動展今天在天物空間開幕。徐網林 攝
作為洋涇街道首個文化傳承主題的自治金三星項目——“洋涇故事”,由陽二、涇東、崮一、山水國際居委會聯合發起,在洋涇社區公益基金會的支持和指導下升級為“洋涇故事——社區文化營造計劃”,成為“洋涇社區公益文化專項基金”的首推項目。旨在讓社區找回自己的故事和記憶,讓這些故事重新喚起老洋涇人的回憶,同時也讓生活學習在此的新洋涇人通過這些故事重新認識自己的社區,建立和社區的聯結,從而熱愛自己的社區。實現洋涇的社區文化營造升級,提煉洋涇文化符號,提升社區凝聚力和歸屬感。
其中,“涇水長流——洋涇故事‘家門口’文化營造展”,由4位年輕的“洋涇人”發起,歷時7個月時間籌備,以洋涇歷史照片和社區居民珍藏的老物件為展品,將凝結在老照片、老物件中的點點往事以展覽的方式呈現在觀眾面前,追憶封塵的記憶,映襯城市進步的歷程。這些包含日常生活、交通、娛樂等各個方面的展品,伴隨著時代的發展,鐫刻著往昔歲月,凝結著幾代“洋涇人”的情感。重溫往昔,不忘初心,讓居民們隨著洋涇悠久的歷史長河,感受文化的傳承,感受改革開放給社區帶來的巨大變化,體會當下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