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了!桑園小鎮
小鎮一角
淇水河畔,韻味悠長的桑園小鎮,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了國內乃至世界的目光。
前不久,西班牙《國家報》、菲律賓《聯合日報》、泰國《中華日報》以及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多家國際國內知名媒體和通訊社不約而同地關注了鶴壁市淇濱區上峪鄉的桑園村,使這個地處太行山麓的小村莊,頓時聲名鵲起。
就在去年,這個有著近200口人,20多戶貧困戶的小山村,還是籍籍無名的省級貧困村。短短幾個月,桑園村靠什麼實現了華麗轉身?
淇水河畔一明珠
8月6日,星期天,鶴壁驕陽似火。桑園村桑園小鎮內,一排排倣古建築鱗次櫛比,熙來攘往的遊客摩肩接踵,各式各樣的小吃店前門旗招展;村外,給人以無限遐思的悠悠淇水潺湲流過,遠望如翡翠碧玉,用風景如畫來形容這裡的景色,並不為過。
上峪鄉黨委書記李樹寬告訴記者,該鄉有著獨特的自然風貌和歷史文化,被譽為“詩河、史河、文化河”的淇河有18公里流經上峪鄉。特別是有“淇河明珠”之稱的桑園村,緊鄰淇河,有數千年種桑養蠶的歷史,“氓之嗤嗤,抱布貿絲”“淇水湯湯,漸車帷裳”“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詩經》中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句子所描寫的正是這一帶的風土人情。不僅如此,“採桑淇洧間,還戲上宮閣。”(南朝·鮑照《採桑》)、“清明桑葉小,度雨杏花稀。”(唐·李嘉祐《春日淇上作》),歷朝歷代皆有吟咏淇桑的詩詞,使桑園村很早就為當地人所熟知。
沿淇河而下,距桑園村大概1公里處,就是鶴壁市著名景點白龍廟的所在地。白龍廟村曾是淇水要津,由此可以直通京杭大運河,白龍廟村附近的桑、竹、弓、紙、瓷等特産也因此可以抵達京津。這裡自古便是商賈雲集、文人交會之處,村內有始建於明朝永樂年間的白龍廟一座,歷經600年風雨滄桑而不倒,廟後有白龍潭。明朝詩人傅國庶在《白龍潭》一詩中寫到:“一水奔流萬壑驚,懸波直下怒聲轟。若非呼吸關神力,那得風雷竟日鳴。”描摹可謂精妙。
獨特的地脈和文脈,造就了獨特的風景與文化。李樹寬説,除了桑園村、白龍廟,上峪鄉還有竹園、天然太極圖、金山寺等大大小小的景點近十處,這些景點沿淇河分佈,形成了“一藤七瓜”的格局,使這裡有不少旅遊資源可供挖掘。
旅遊帶動脫貧步
雖然有著豐厚的旅遊資源,但在桑園小鎮運營之前,桑園村依然是“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省級貧困村,上峪鄉也是淇濱區貧困人口較為集中的地方,全鄉有省級貧困村12個,貧困人口1400多人。村裏的青壯年靠外出務工養家糊口,老人稚子留守家門。
如何通過旅遊帶動,使這裡的貧困人口早日脫貧致富?在2016年10月召開的鶴壁市第九次黨代會上,市委書記范修芳在黨代會報告中明確提出,要“以南太行古村落群和淇河沿岸美麗鄉村示範帶為重點,加快‘四帶一區(群)’美麗鄉村建設,培育一批山水風光型、生態田園型、休閒旅遊型、文化創意型等特色鄉村。”這為桑園村走“旅遊+扶貧”的路子畫出藍圖。
與此同時,國家旅遊局、國家發改委等12部委聯合下發《鄉村旅遊扶貧工程行動方案》,方案提出,“十三五”期間,力爭通過發展鄉村旅遊帶動全國25個省(區、市)2.26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230萬貧困戶747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致富。借助於國家的政策紅利,上峪鄉沿淇河的桑園、白龍廟、老望岩、紙坊、鹿廠、南山、安樂洞等7個村莊,被列入全國鄉村旅遊扶貧重點村。
藍圖繪就,揚帆起航。去年年底,作為淇濱區乃至鶴壁市鄉村旅遊帶動脫貧攻堅的“引爆點”,桑園村開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投資近億元的桑園小鎮民俗區、商業區、沿淇生態走廊步道等已完工投入使用,滑雪場、兒童遊樂園、輕奢酒店等相關項目建設也在加快實施;村集體先後組建了顙之源食品開發公司和桑園旅遊開發有限公司,研製生産了桑葉面、桑葉茶、果桑酒等多種系列産品,還計劃投資50萬元建設桑産品加工基地……
桑園明天會更好
“桑園小鎮項目規劃之初,我們預計客流量從今年‘五一’到‘十一’6個月突破50萬人,現在8月剛過,3個月時間已經突破了100萬人。”桑園村黨支部書記劉根良告訴記者,目前不僅村裏的貧困戶脫了貧,還帶動周邊10余個村的近千人就業,村內在外務工的年輕人紛紛回流,普通的小吃店月入過萬元。
據統計,目前來桑園小鎮的遊客,週一到週五每天在1萬人左右,週六、週日每天可達3萬人。“與往年的空落不同,在當地旅遊扶貧工作的推進下,這座偏僻的村莊遊人絡繹不絕,整個小山村熱鬧起來”,泰國《中華日報》在《鄉村遊激活“空心村”助力河南脫貧》一文中如此寫到。火爆的情形有些出人意料,連遠在湖北武漢的《長江日報》也對桑園村的脫貧實踐專門發表了評論——《讓“旅遊+扶貧”激活空心村》,文中提到:中央12部委推出、河南踐行的“旅遊+扶貧”模式,儘管不是唯一的選項,但卻是一種有益的嘗試,且收到了明顯效果,值得其他省市自治區借鑒。
如今的桑園村,已經摘下了“貧困帽”,成為各大媒體關注的對象。除了走對“旅遊+扶貧”路子之外,“專業”是景區鮮明的符號。鶴壁太淇旅遊資源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勇表示:政府投資規劃,景區運營管理交給專業團隊,讓“專業人做專業事”,是桑園小鎮成功的又一關鍵。例如,小鎮裏面的特色小吃,就是由專門商業運營團隊從西安袁家村整體打包引進,帶有“原生態的文化符號”,與普通鄉村遊項目實行差異化設置,高度契合市場的需求;景區運營也啟用具備長期豐富實戰經驗的旅遊管理團隊,在産品設計、項目策劃、景區運營以及A級景區國標的各個關鍵節點狠下“繡花功夫”,打通鄉村旅遊精準扶貧攻堅的新路徑。
不過,與不少新生事物一樣,桑園小鎮也遇到了成長中的“煩惱”:遊客數量呈現井噴增長,而後續的基建還沒有完全跟上,以至於有不少遊客抱怨停車難、如廁難、景區管理不規範。“我們還處在初創期,確實存在一些管理漏洞,不過我們正在加快工程進度,完善基建設施,相信桑園小鎮會有一個更好的明天。”張勇表示。
桑園小鎮,我們期待你更美好的明天。(攝影孫偉民)□本報記者楊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