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獨家述評 | 上海啟動義務教育“城鄉攜手計劃” 優質學校均衡移植破解擇校難題
今年的寒假,對於虹口實驗學校校長胡培華來説是比較特殊的。他要為新學期謀劃的,不僅是自己的學校,還有遠在崇明區的新海學校。“三年的路才走了一小步,新的一年裏自然還是要大踏步前進。”他説的“三年的路”,是指從2017年9月至2020年7月的三年裏,虹口實驗學校要對新海學校實行精準委託管理。
為落實上海市委、市政府《關於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促進本市城鄉發展一體化若干意見》,上海已啟動實施義務教育“城鄉學校攜手共進計劃”,實施郊區學校精準委託管理,目的是加大優質教育資源的輻射帶動力度,縮小城鄉學校辦學水準差距,從而有效破解了擇校難題,讓學生在家門口就能享受更加優質和公平的教育。
“三年的路”才走了半年,曙光已現,任重道遠。
移植教育“核心技術”
虹口實驗學校託管崇明區新海學校後,第一步就是想到要在“精準”上下工夫。根據責任主體轉移機制,兩所學校均為責任主體,雙方組成由胡培華校長任組長、范永剛校長任副組長的精準委託管理委員會,聘請范永剛校長繼續擔任新海學校的校長,全面負責學校日常行政工作,實行精準託管管委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精準託管工作接受市教委、崇明區教育局、虹口區教育的領導,並接受上海市教育評估院的績效評估。作為委託管理工作的第一責任人胡培華校長,每週至新海學校1到2天,全面參與被託管學校的管理。作為委託管理的常駐團隊,虹口實驗學校的三位老師常駐新海學校,參與學校教育教學工作。
崇明區教育局副局長黃乃華將教育的精準委託管理稱作是“核心技術”的移植與創新。他説:“崇明共有37所中小學接受市優質學校的託管,有60%的中小學受惠于委託管理,近一萬多名學生和兩千多名教師直接獲益。委託管理對崇明學校的幫助是多渠道、全方位的。從制度到文化、從管理到研修、從課程到課堂、從學生到教師,學校的辦學品質實現了整體提升。”據黃乃華介紹,2016年,上海市一師附小崇明江帆小學和靜安南西幼兒園崇明新城幼兒園正式開辦,開啟了“上海名校+崇明新校”的跨區教育集團的辦學模式。2017年,上海市實驗學校附屬東灘學校和上海市東灘思南路幼兒園開學,形成了第二批“名校+新校”教育集團,第三批計劃是請向明初級中學管理崇明新城初中,上海市實驗小學管理長興新建小學。這些舉措,大大縮短了崇明新校的成長期,發揮了優質資源的輻射效應,也大大滿足了人才高地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
移植學校優質課程
歷來,生源好、師資好、課程好,被看成是一所“好學校”的必備三大要素。在生源無法挑選、師資力量相對固定的的情況下,課程品質就成了培養學生和成就學校品質的最重要砝碼。
普陀區真如文英中心小學校長黃建平説,就是要“用課程點燃孩子未來的夢想”。文英小學的一個課程特色,就是多本教材融合。例如,統編的牛津英語教材閱讀量偏少,於是,學校就引進《Love English》,聘請專業外教任教,提升學生聽説交際能力;比如,在《音樂》學科中融入《葫蘆絲啟蒙教程》,讓孩子們在學習音樂的同時傳承民族藝術,培養學生藝術特長;在《體育》學科中融入《花式跳繩》,讓古老傳統的民族文化在課堂中生根發芽,提高了學生對運動健身的興趣,培養良好的運動習慣。近年來,文英小學遠近聞名,恰恰是得益於這一堂堂精彩的課程。因此,在託管嘉定區古猗小學後,黃建平首先想到的就是“移植”課程,在古猗小學架構了包含“品格與社會、語言與人文、數學與科技、藝術與審美、體育與健身”等五大系列課程,命名為“和馨課程”,追求的課程理念是“讓每一個生命溫潤美好”,緊扣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與評價改革項目,著力構築“生命、生活、生動、生態”的“和樂課堂”。此外,學校充分挖掘鄉土文化資源,開發“古猗文化”校本課程系列,目前已完成《古猗文化》《南翔小籠》《綠竹猗猗》校本課程的編寫,納入一至五年級的拓展課程。
楊浦區中原路小學託管寶山區美羅家園第一小學後,也是首先從課程上“動刀”,以編制好《美羅一小課程計劃》為抓手,提高學校課程領導力。美羅一小開展了課程計劃編制的培訓,完善學校課程計劃編制制度。學校還以“快樂活動日”為平臺,豐富了拓展型課程,開發出多門校本課程,形成了校本化課程體系。
圖説:江帆小學圍棋特色課程讓孩子們著迷 來源/江帆小學
師資“輸血”變為“造血”
按照市教委的要求,中心城區教育局推薦本區優質品牌學校或教育專業機構參與委託管理工作,原則上保證不少於3名管理人員(含學校中層幹部)和學科教師常駐受援學校,其中管理人員不少於1人。有了這樣的優質師資的保證,精準託管才能站穩腳跟。
胡培華説,精準託管實施後,師資的共享和互贏,是需要花力氣做的一件大事。託管與被託管學校之間必須加強教研組、備課組的研討,共同開展校本作業研究,共享作業、試題和學科題庫。通過“影子主任”“影子組長”的“一對一”帶教等方式,加強對新海學校中青年教師的培訓工作,爭取未來三年有5到8名青年教師成為崇明區有影響的優秀教師,同時能涌現一批校級骨幹教師。此外,還要積極推進兩校中層幹部的互動,新海學校的幹部要分批分人到虹口實驗學校兼職。這些措施的落實,最終目的是要幫助新海學校實現從師資“輸血”到“造血”的轉變。
歸根結底,被託管學校最終還是要形成鼓勵本校教師自主發展的良好機制。例如,奉賢區莊行學校,在支援學校的支持下,每週有12位資深教師組成的專家團隊來學校工作一天,每人結對帶教1到2名教師,進行面對面、手把手地教學指導,共同制定教學計劃。同時,學校還安排年輕教師到市區託管學校跟班實習,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迅速提升了他們的專業水準。
黃浦區盧灣第一中心小學幫助奉賢區江海第一小學制定了《教師分層培訓項目研究計劃》,為每個教師建立了電子檔案,鼓勵教師自我發展。
託管並非越俎代庖
作為一種新出現的辦學管理制度,教育委託管理在試水和推廣過程中,肯定也會遇到不少新的難題和困惑。有業內人士表示,在委託管理制度中,薄弱學校的公辦性質、産權隸屬關係、撥款渠道及標準不變,但管理責任移交給了優質學校或指定的教育單位,賦予其對薄弱學校的管理權。此舉化解了現行體制下學校人、財、物等資源跨區域流動的難題,使區域優質教育資源能有效輻射到薄弱學校、郊區農村。然而,真的要讓一所學校完全脫胎換骨,人事權、財産權的統一管理運作,又是必不可少的條件,否則很難有長效性。其次,是要改變被託管學校客觀上存在的“不光彩”和“寄人籬下”的感覺,要真正調動起被託管學校全體師生特別是領導班子的積極性,這才是轉變面貌、提升品質的根本。
同濟大學附屬存志學校在託管寶山樂之中學後就明顯感到存在的一些主要問題,例如,樂之中學是一所新辦學校,亟需建立起完整的、適合學校發展管理制度,以制度建設來保障學校的可持續發展;其次,學校自己要做好每年的教師引進工作,以及教師隊伍的分類培訓、培養等相關師資隊伍的建設工作。而這些工作又是託管學校所不能越俎代庖的。
對於一些跨區域託管的學校,更需要在被託管學校的頂層設計上作進一步的明確和完善。這也是真如文英中心小學的切身感受,他們認為,被託管學校的發展願景、辦學理念、培養目標的成形,這些都需要在專家的指導下不斷地完善與優化,使之與學校的改革發展與培養目標相匹配,為學校的持續發展、品質發展奠基。
“扶上馬,送一程。”這其實才是委託管理的初衷,畢竟“管得了一時,管不了一世”,被託管學校的發展之路還是要靠自己去勇闖。審視我國薄弱學校委託管理制度建設中所面臨的困境,已有專家提出應當制定完善的準入與退出標準,規範薄弱學校委託管理的市場秩序,或者採用科學的指標對薄弱學校委託管理進行第三方評估,提升委託管理效果,加強委託管理的監督體系建設,並全方位落實委託管理責任等路徑。
【記者手記】“做蛋糕”與“分蛋糕”
採訪中聽到一句新鮮話,叫做通過“做蛋糕”與“分蛋糕”,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做蛋糕”指的是把每一所義務教育學校做好、做強;“分蛋糕”是指合理均衡地為每一所學校配置好優質資源,由優質學校精準託管相對薄弱的學校,就是把教育的蛋糕分得更均衡。
綜觀上海的精準託管,兩種模式十分明顯,一是學區內優質學校託管薄弱學校,二是跨學區優質學校定點託管薄弱學校。上海的教育決策者們沒有停留在簡單的存量優質教育資源的分配上,而是高度重視配置增量優質教育資源,即要求被託管學校的辦學資源配置起點要明顯提高,師資力量配置水準要相應提升,從而使得優質教育資源得以快速擴張。
最新出臺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提出要優化義務教育教師資源配置,實行義務教育教師“縣管校聘”,深入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校長交流輪崗,實行教師聘期制、校長任期制管理,推動城鎮優秀教師、校長向鄉村學校、薄弱學校流動。
同樣,我國的義務教育法第六條也明確規定,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改善薄弱學校的辦學條件。
精準託管有了政策依據、法理基礎和制度性保障。從此,“蛋糕”會切分得更均衡、更精準。這是教育之幸,未來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