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訪者供圖(下同)
在上海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遠程會診中心,兩台高難度手術畫面正從雲南昆明和大理實時傳送過來。大螢幕上畫面一端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醫院院長樊嘉教授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山醫院心內科主任葛均波教授,另一端的兩個手術室裏則分別是中山醫院先心病手術專家團隊和肝外科手術專家團隊與雲南當地醫生們一起在兩位院士的遠程指導下進行手術。
院士遠程坐鎮,資深專家現場主刀帶教,這是今年“心•肝寶貝”公益救助貧困地區先天性心臟病兒童和肝病患者項目的創新醫療精準扶貧模式。
9月10日上午8時30分,一台難度極高的肝右葉巨塊肝癌切除手術開始。由於病人右葉的巨塊型肝癌佔據整個右上腹,導致顯露和分離非常困難,加上腫瘤緊貼並壓迫下腔靜脈,手術風險也非常大。只見樊嘉院士一邊緊盯著電視屏,一邊通過互聯網遠程視教系統與主刀醫師中山醫院肝外科副主任黃曉武主任醫師用簡潔的專業術語進行溝通,不時提出指導意見。屏氣凝神的手術過程中,還能聽到監護儀傳出的嘀嘀聲。黃曉武主任醫師、孫綺蠻主治醫師和麻醉科李懿副主任醫師密切配合,在樊院士指導下,術野的顯露游離、第一肝門的解剖性分離、切肝、第二肝門和下腔靜脈的保護等一個個難點被攻克,巨塊的右葉腫瘤被完整地切除了下來,病人平穩地渡過了手術難關。在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現場觀摩的醫生們不禁發出讚嘆。當天,肝外科手術專家團隊共帶教了2台高難度的肝腫瘤切除手術。
而在另一個大螢幕上一台小兒心臟室缺封堵術正在緊張進行。葛均波院士眉頭微蹙,緊盯著螢幕心臟導管在血管中慢慢“挺進”。由於患兒年僅8歲,心臟比成年人小很多,手術時需格外輕柔和小心。小患者不比成年患者,整個手術需要全身鎮靜麻醉,室缺患者又存在分流血液更多壓力更高的情況,這就要求手術醫生又快又準地找到左右心室之間的缺損,迅速封堵。“馬上釋放封堵器!”葛院士説道,手術室裏心內科副主任周達新主任醫師穩穩地推動著導絲,顯示屏上封堵器像一把小傘一樣快速打開,從左心室向右心室分流的血液瞬間就沒有了。此時,大理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臟導管室裏爆發出一陣掌聲。此次來到大理參與本次醫療救助的中山專家還有心內科王齊兵主任醫師、潘文志副主任醫師、心臟超聲診斷科副主任潘翠珍主任醫師、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第三黨支部書記周俊、心臟介入中心朱鳴輝技士、姚亮護士。中山先心病手術專家團隊今天共為7位先心病兒童進行了公益手術。
為了讓最需要的病人得到最適切的治療,此次接受公益救助對象“精準”定位在了9位6-16歲的先心兒童和2位肝病患者身上。這些患者家庭都是建檔立卡的貧困家庭,由於經濟條件受限,一直得不到適當的治療。
“我們想為西部貧困地區貧困家庭的先心病和肝病患者做些事情,一方面能為他們提供最優的醫療救助,另一方面為他們解決後顧之憂,不要‘因病致貧、因病返貧’。”90余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當代心臟病學主要奠基人之一的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陳灝珠教授説道。雖然陳院士年事已高,但他一直關心著祖國的心臟醫學事業的發展,他希望為老、少、邊、窮地區多培養些心臟科醫生,切切實實惠及病患和百姓。
據悉,早在2007年,陳灝珠院士及其女兒陳蕓、夫人韓慧華捐贈人民幣100 萬元設立上海復旦大學教育發展基金會專項基金“陳灝珠院士醫學發展基金”。該基金的“生命之花”項目近年來一直致力於推動雲南貧困地區醫療水準的提升發展和疑難複雜疾病的救治。
如何做好醫療精準扶貧工作?“陳灝珠院士醫學發展基金”制定了“先學、後教、再做”循序漸進的幫扶模式。“先學”即雲南醫生分批來滬在中山醫院接受針對性的進修和培訓,截至目前,來自雲南的共151位心內科醫生完成了為期半個月的理論學習班,12位醫生完成了為期半年的心導管專項高級進修,目前仍有5位醫生仍在進行心導管專項高級進修;“後教”即中山醫院院士通過遠程會診的方式,指導公益手術,現場則由中山專家團隊手把手帶教當地醫生;“再做”即在進修培訓和帶教學習的基礎上,真正實現“授人以漁”,當地醫生可以獨立開展一定難度的手術。
“此次‘心•肝寶貝’救助計劃也得到了政府部門和各方力量的大力支持,希望我們的扶貧項目能像人體的心臟,把帶著氧氣的血液輸送到人體各個角落,形成一個貧有所醫、醫有所長的正循環。”陳灝珠院士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