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什剎海
來源:北京日報  |  2022-06-16 09:17:57

  自古以來,人類逐水而居,城市沿水而建。在《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中,“水”字出現了200多次,不論是人的生活還是城市的發展,都離不開水。

  在北京核心區,有這樣一片水,曾是明清兩代北京城市規劃的核心要素之一,水域面積33.6萬平方米,這就是大名鼎鼎的什剎海。什剎海位於西城區東北部,包括前海、後海和西海(又稱積水潭)三個水域及臨近地區,毗鄰北京城中軸線,與中南海水域一脈相連,是北京內城一處具有開闊水面的開放型景區,也是北京城內面積最大、風貌保存最完整的一片歷史街區,在北京城規劃建設史上具有獨特地位。

  在北京25片歷史文化保護區中,什剎海面積最大。不僅如此,什剎海歷史文化旅遊風景區還是《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打造文化精華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實現旅遊和風貌保護的平衡成為守護什剎海的關鍵。

守護什剎海

  元大都傍“海”建都城

  炎炎夏日,在什剎海景區漫步,抬頭可見垂柳依依,低頭可觀魚兒戲水、荷花綻放。這片熱土因水而興,成書于明末時期的《帝京景物略》中,以“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來讚譽什剎海的神韻。

  什剎海起源於“三海大河”,即永定河改道後遺留下的古河道形成了一串湖泊。永定河是北京城的母親河,歷史上曾流經北京城市核心區,影響到北京城市的起源和後續發展。什剎海的存在,是永定河與北京城“母子關係”的物證。

  元朝佔領金中都城後,忽必烈在金中都的東北處重新營建城池,元大都城規劃設計師劉秉忠以什剎海水面的最東端畫了一條南北直線,作為元大都城的規劃基準線。大都城作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都市,奠定了明清北京城中軸線和內城的街巷格局,其規劃佈局一直影響到今天。元明清三朝都城的規劃、建設、發展,什剎海都是其核心要素之一。

  為接濟漕運用水需要,元代科學家郭守敬開闢上游水源,什剎海成為京杭大運河漕運的終點,是北京城內重要的漕運碼頭。鐘鼓樓一帶與積水潭北側的斜街構成了大都城內最大的商業街區,上至達官顯貴,下至販夫走卒,雲集於此。

  今天的什剎海仍是京味兒最濃的歷史片區之一。大名鼎鼎的恭王府、燕京小八景之一的“銀錠觀山”是什剎海的“門面”。而縱橫交錯的衚同、連片的大雜院、下棋聊天的大爺們則讓這裡充滿煙火氣,是什剎海的“裏子”。

  在什剎海畔生活了幾十年的爆肚張第四代傳人張子安回憶小時候的生活,總結為“舒坦”二字。

  “我是1960年生人,打小就和身邊的夥伴一起夏天游泳、冬天溜冰。現在正是熱的時候,倒退幾十年,我這會兒應該是搬著塊木板,和發小們在岸上玩跳水去了。”張子安説。

  他介紹,那個年代的什剎海實在安靜,水也乾淨,“熱鬧”與什剎海關係不大。想買吃的,得去煙袋斜街,附近只有唯一一家副食店;想買生活用品,去旁邊的地安門百貨商場。一到晚上,水邊很安靜,沒什麼人打這兒經過,僅有的幾盞路燈下面,聚集著打牌下棋的夥伴,自然水域是最好的空調。

  酒吧街20年興衰

  改革開放初期,爆肚張恢復了自家的小飯館,啤酒敞開供應之後,張子安注意到開始有人專門來小店買啤酒。“啤酒瓶子收毛兒八分的押金,喝完了人家都會退回來。”

  然而隨著什剎海酒吧、旅遊興起,張子安發現酒瓶子越丟越多。小小的一座銀錠橋,竟然是晚上方圓幾公里內最熱鬧的地方。“天天晚上有打架鬧事兒的,過往的三輪車夫胡亂編造老北京民居的歷史故事。”張子安發現,曾經安靜的什剎海,變得喧鬧起來。

  “2003年是整個什剎海發生轉折的一年。就是從這一年開始,什剎海酒吧興起。”回想起來,張子安説,大概是當時非典疫情導致人們不願再去常規飯館用餐,很多大面積不通風的公共場所也受到了影響,唯獨什剎海畔,既通風又愜意。

  一家接一家的酒吧開業了。豪華的酒吧以舒適為特色,簡陋的酒吧也能以原生態為特色,什剎海的酒吧越開越多,一直延伸至附近的衚同街巷。一些並不缺房住的老居民看到了商機,將自家的房屋開墻打洞後,出租給他人經營酒吧、旅館。

  慢慢的,酒吧街的“紅利期”過去了,房東們的房租多年沒有明顯的上漲,有些酒吧的經營者換了一撥又一撥;一些酒吧因房租壓力大,幾經轉手後,回到了房東手裏經營。

  “錢掙夠了,我想收回房子,享受難得的水邊安靜的生活。”房東和老居民們盼望著改變,更盼著政府的整治行動。

  百姓的心聲與政府工作的方向不謀而合。2017年4月,《首都核心區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三年(2017-2019年)行動方案》正式發佈。其中提到,按照“抓創建、治頑症、促提升”的總體工作要求,什剎海酒吧街的集中拆違整治由此拉開了序幕。

  回憶起當時的集中整治,什剎海風景區管理處主任張瑞生記憶猶新。為了摸清底數,景區管理處於2017年3月20日成立了“開墻打洞”工作辦公室,不到兩個月,就完成了前期的摸底調查,並按照“一戶一檔”的要求,對酒吧街內經營單位的房屋性質和産權單位建立了檔案和臺賬:什剎海酒吧街涵蓋前海、後海、西海、前海西街等區域,共有249家經營單位,酒吧168家,“硬骨頭”不少。

  張瑞生和同事們在與商戶逐一約談的同時,蒐集了不少什剎海和銀錠橋的老照片,與現有建築進行比對,並且走訪了很多當地的老住戶:“我們的工作就是求準確,只有先界定了這些房屋和建築的性質,拆違工作才能順利進行。”他還曾多次約談酒吧經營者,鼓勵他們自行拆除違建,“商戶們都表示理解,只不過有些雖然答應得痛快,拆起來卻有些拖延,要不就減緩速度,要不就縮小拆違面積。”

  針對這種情況,張瑞生和同事一邊繼續深入做商戶工作,一邊對酒吧、商住戶二樓平臺的欄杆和違法建設展開不間斷整治和拆除。

  “行動是堅決果斷的,效果是顯著的,集中拆了幾個月,到九月份,整個什剎海夜裏明顯安靜了。”張瑞生説,在他的工作筆記中,至今仍清楚記錄了當年年初到九月份的整治效果:拆除違法建設4874平方米,拆除酒吧廣告牌匾624塊,治理噪音擾民390余起,查扣音響95個,整治違規演藝59起,停業整改3家噪音擾民嚴重的酒吧。

  就這樣,逐漸靜下來的什剎海有了另一番景象。“整治以後客人們要飲料的多了,喝茶的多了,雖然消費降低了,但鬧事兒的也少了。”吉他吧老闆張偉程説。

  他表示,現在每天早晨鍛鍊的時候,一邊跑步一邊和出來遛早的老街坊們打招呼,街面不那麼臟了,有點當年的感覺了。

  老舍筆下的風景回來了

  什剎海靜下來了,可靜下來不是終點,如何提升居住品質,讓市民享受更好的親水體驗需要持續“破題”和“深耕”。正如《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中提到的,加強城市建設與自然景觀有機融合,突出山水城市景觀特徵,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

  為了保護好北京老城的“金名片”,市委書記蔡奇曾多次到什剎海進行調查研究,他要求,“亮出岸線、還湖於民”。

  2018年5月中旬起,西城區陸續對西海、後海、前海三海的環湖步道進行疏通,拆除阻礙道路的房屋、圍墻等設施,還湖、還路於民。

  陳女士一家五口住在板橋二條。“甭看離得近,原先想在這兒遛一圈特麻煩。走一段就得繞出去,到大馬路上,走二環輔路上再繞回來,來來回回折騰。”她邊走邊用手比劃著説:“現在可不一樣了!環湖路全打通了,晚上溜達過來乘個涼,心情特好。”

  在什剎海地區住了40多年,如今的環湖美景讓陳女士心裏熨帖得很。此前佔據西海湖邊的3處堵點——碧荷軒酒吧、西海魚生餐廳和山海樓,有的拆除,有的改造,被餐廳圈佔的沿河棧道歸還給了居民,環湖不用再走“冤枉路”。

  以山海樓為例,餐廳前臉兒雖然在二環路上,但整體建築依西海而建,因此臨海一側過去無路可走。市民環湖,需要穿行山海樓東側的西海北沿。整治之後,山海樓取消了臨湖的出入口,餐廳後身為行人搭起210米長的水中浮橋,觀荷賞景最是適宜。

  幾年來,什剎海地區陸續對西海、後海、前海的環湖步道進行疏通,打通7處堵點,貫通6公里鄰水步道,再現碧水繞古都的歷史風貌。

  相比熱鬧繁華的前海、後海,西海一帶商家少,景色更顯雅致。這裡光是荷花就有近30個品種,加上菖蒲、蘆葦、花葉蘆竹等,豐富的水生植物群落及多種鳥類生境的營建,讓這裡成為北京核心區內唯一一處城市濕地。

  2018年10月,西海濕地公園正式對市民開放,總面積10.9公頃,其中水面面積7.4公頃,周邊綠地面積3.5公頃。

  此外,公園還增設了120根智慧燈桿,既可以實現自動照明、視頻監控,又具備了城市WIFI、PM2.5智慧感知等功能。

  西海濕地公園園長李慧説,在濕地景觀中,公園融入了運河文化、濕地文化,特別是恢復了本地區豐富的物種多樣性,營造了2萬平方米的水生植物區,通過豐富的水生植物群落,營建了鳥類棲息的環境,構建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城市濕地生態系統。

  “真正的歷史文化街區不需要再造什麼額外的景點,這裡的每一處街巷衚同、綠化水系,每一處文物古跡、傳統院落,都是講述歷史、傳承文化的最好載體。”責任規劃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邊蘭春長期對什剎海地區開展保護與發展規劃研究。在他看來,以環湖整治帶動周邊發展,在長效治理中精耕細作,才能讓老城居民的生活更加舒坦。

  “面向著積水潭,背後是城墻,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葦葉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樂地坐一天。”老街坊們感慨,經過生態修復和整治,老舍筆下什剎海的如畫風景回來了。

  靜穩街區重拾悠悠古韻

  環湖步道打通,西海濕地公園建成開放,讓什剎海在靜下來後煥發了新生機。自然環境優美了,這裡的文化氛圍也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就在連接著地安門大街和後海的煙袋斜街,藏著一個擁有500多年曆史的文物單位廣福觀。它始建於1459年,地處大運河文化帶和北京中軸線的交會之地,與恭王府、宋慶齡故居等眾多文物景點為鄰。2019年7月11日,什剎海文化展示中心在此正式揭牌。

  展示中心佔地面積1530平方米,建築面積753平方米,設有六大陳列展廳、文化大講堂、口述史研究室等,採用圖文展板、多媒體、數字沙盤、場景模型等多種形式,介紹了什剎海地區的歷史沿革和這一地區形成的多元文化。

  在展示中心揭牌的同時,什剎海街道還邀請北京歷史、地理、民俗等方面的權威專家學者組成專家團隊,並授予專家學者“特約顧問”聘書。

  對此,什剎海街道工委書記畢軍東表示,什剎海文化展示中心給中軸線申遺和大運河文化帶展示添加了一個新的場地,使什剎海地區百姓能夠深度參與到歷史文化挖掘和展示中來。

  事實上,這只是什剎海推進老城保護與復興、文物騰退與利用的一個縮影。2021年12月,隨著舊鼓樓大街整治提升項目基本完成,一條圍繞什剎海的“文化探訪路徑”就此形成。

  就拿終點鼓樓西大街來説,不僅有元代碼頭遺跡,還有兩段名為“墉墻疏影”和“紅墻映翠”的古跡高墻以及“譙樓更鼓”“榴花輕語”“竹韻暖陽”“綠冠悠然”四處新建的口袋公園,讓遊人在這片“靜穩街區”內打卡鼓西、漫步斜街,感受景點背後的歷史文化。

  如果走累了,可以趁著夕陽站在銀錠橋西望,看碧波倒映著綠柳、霞光,歸航的作業扁舟點綴其間,遠處的群山依稀掩映。恰是晚飯的點兒,吃一頓“烤肉季”,體驗費孝通先生所言:“銀錠橋觀山一景,烤肉季烤肉一絕”。

  水總是柔情萬種,善利萬物而不爭。如今的什剎海既古老又現代,既傳統又時尚,既尊貴又平易,既熙攘又清幽。這片水以它無限的魅力,承載歷史,擁抱未來。(北京日報記者 張驁)

  專家觀點

  什剎海具有無可替代的優勢

  北京城市核心區,是對明清北京城、元大都的直接繼承。城市核心區,從金中都遷到元大都,是北京城市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件”。這個“大事件”,受制于什剎海及其周邊水域。

  元大都平面輪廓,是方方正正的軸對稱圖形。雖然“中軸線”是個現代詞彙,在劉秉忠等設計者腦海中,不可能沒有類似于“中軸線”的概念。什剎海東岸的中心閣、萬寧橋就是元大都城南北中軸線上的重要地標。

  侯仁之先生稱什剎海是“富有人民性之市井寶地”,為“人民群眾遊憩勝地”。時至今日,什剎海仍是首都人民的遊憩勝地,外地遊客體驗“京味文化”的首選地之一。

  單從歷史文化內涵的豐厚程度、交通便捷性、可進入性而言,在二環以內的北京老城,什剎海具有無可替代的優勢。

  什剎海文化的“底色”是水文化,通過整理什剎海的歷史水系,讓什剎海成為上下貫通的“活水”,擴大水域面積,再現積水潭“舳艫蔽水”的景觀,並非遙不可及。如何安排什剎海周邊的經營業態,最大限度地改善水質,讓什剎海成為走近市民生活的“親水”,也是當下要通篇考慮的問題。

  (丁超 作者係中國人民大學人文北京研究中心研究員、歷史學院副教授)

編輯:趙春曉
最新推薦
新聞
文娛
體育
環創
城市